汉阳“城中村”改造释放发展红利
2016-12-14徐洪兰
徐洪兰
作为武汉市唯一一个中心城区,汉阳坐拥两江两岸,区位优势突出。汉阳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国知音文化发源地,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发祥地之一;区内“十山六湖”星罗棋布,天然生态资源为汉阳发展铺垫了底色。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在汉阳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尤为重视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汉阳108平方公里的土地,有48平方公里用作生态规划。
在城市建设中,汉阳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不断培育创新土壤,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机构。着力推进实现由过去“产-人-城”(由产业到人聚集,再到发展成一个城市),到现在“城-人-产”(从城市建设,到吸引人才,再到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模式,让城市建设吸引人才,让人的发展带动产业的转型。
秉承转型升级的发展理念,汉阳将“城中村”改造当作城市善治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来抓。汉阳核心区20平方公里,是汉阳区历史古城中心,以前被称作钟家村,周边是36个村。当时有个玩笑话:“除了村还是村,区长就是大村长。”当前汉阳发生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这得益于“城中村”改造释放的发展红利。
汉阳的“城中村”改造由三块土地组成:一是还建房土地,据实还建,保障居民生活需求;二是开发用地,1平方的还建房配备2平方的开发用地,通过政府资金扶持、引入社会资金,来平衡开发的成本和收益;三是产业用地,为更好地解决村民变居民以后的就业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保障每一个劳动力有80平米的产业用地,这样社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优势、特点,定制并发展自己的产业,例如江欣苑现在有十几家公司,包括展览公司、保安公司、物业公司等。我们提出把汉阳区每一个“城中村”改造建立的公司,都变成一个集团公司,变成一个“航空母舰”,带动经济发展,服务居民生活,同时集团还可以不断招商引资、扩大规模,走出汉阳,走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全球,实现城、人、产的良性互动。
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汉阳区委区政府在资金投入、人才制度、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努力。根据“村改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具体情况,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在社区政策中,出台了《社区工作人员奖励办法》,详细规定了奖励激励机制、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为保证“村改居”工作的有序、长效,区委区政府构建了可持续保障体系,区政府每年给每个社区20万元惠民资金。这项资金的使用,不是由政府决定,而是由居民召开居民大会,汇总社区建设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然后商讨确定每年需要解决的几件大事,公示资金使用,做到公开透明。从参与、管理到治理,充分体现了民主,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汉阳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基层党组织在“村改居”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党组织充分发挥每一个党员在社区治理、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引领作用。社区的书记、主任兼顾业务委员会工作,业委会主任是支部委员或者是副书记兼任,搭建了完整的领导班子和组织体系,就像一个个细胞,构成了一个个组织、器官,共同致力于整个社区的健康发展。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动,现在社区建设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的普遍共识,成为一种文化作用力之下的自觉行为。在江欣苑社区,非遗传承、微公约、文明行动、文化活动、各类文化设施随处都体现着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浸润作用,成为推进基层善治最深入人心的力量。
未来汉阳还将在有序公共生活的完善、基层治理资源的优化、市场资本的整合、居民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多做探索,在工业制造、文化再造、高端智造等方面持续发力,创造辉煌。
(本文为作者在“江欣苑‘村改居专题调研”研讨会上的发言)
责编/杨鹏峰 张虹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