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舆情研判存在的问题探析

2016-12-14李云雅

采写编 2016年3期

李云雅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深入,“两微一端”已成为新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交方式。在微时代,舆情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些给政府的舆情管理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舆情研判是舆情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关系着后期舆情的处置工作。当前舆情研判工作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信息捕捉能力欠缺、组织机构不专业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完善舆情管理体系,提高政府工作能力。

关键词:舆情研判;宣传意识;信息捕捉

从2009年以来,微博、微信、云存储、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以及相应软件的应用改变着信息生成方式、信息传播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它们共同构建“微时代”信息与社交的新场域。进入微时代,人们利用各种便携快捷的移动终端,在以微博、微信、QQ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上随时随地接收发表各类信息、言论、观点,极大满足公众的表达欲望。与此同时,这些信息、言论、观点引发了舆情的新变化,致使舆情生成更加快捷、信息更加复杂多元、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表达方式更加直接、突发性特征明显、互动规模大等新的特征。这些新的舆情特征,在生活中日益产生重大甚至是巨大的影响,也给政府部门舆情管理工作既带来难得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发表讲话。他说:“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8.19讲话可以说是做好社会重大舆情准确研判的指导思想,也为政府建构舆情研判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是当前从一些相关部门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情况来看,各地在舆情研判过程中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导致舆情危机的产生和政府公信力的降低,所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对舆情研判掉以轻心,重视程度不够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网络及网民的重要性,纷纷建微博、开微信。据有关资料统计,当前我国的政务微信总数已超过4万,已覆盖我国大陆31个省(区、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各级政府日渐重视微时代的舆情演变,看到网络对于舆情的影响。但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网络对舆情缺乏专业的精准的研判。在日常工作中,日常监测不精准,捕捉有用信息较少,缺乏对舆情走势的判断,分不出轻重缓急;在公共事件发生之时,缺乏对事件的分析和判断,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的影响,缺乏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容易将简单的事件复杂化,导致舆情危机的发生。

2011年6月20日,“郭美美baby” 微博号引人关注,微博认证的身份是“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但该女孩微博上的照片显示其生活极为奢侈,网民开始对其财富来源发出质疑,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资金管理提出疑问,进而引发信任危机。

2011年6月22日、24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先后两次发表声明, “红十字商会”机构是不存在的,没有“商业总经理”职位,更没有“郭美美”其人。

网络的快速扩散性特征往往会促使事件可能在发生之后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传遍全国甚至全世界。在该事件发生之后的两天时间里,中国红十字会没有及时给出有效回应,没有官方说法,致使该事件快速成为舆论焦点。从美女、炫富、豪车的直观表述到社会机构、高官、富二代的猜疑,再加上网民带有窥私欲、“仇富心理”、狂欢心理的人肉搜索,以及以微博和天涯社区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快速传播和久不回应、相对无力的官方表态等诸多因素把这一事件推向了舆论的漩涡。在该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有正义感的普通网民和期待真相的围观群众成为传播的主体,但因缺乏权威信源,各种谣言横飞,导致红十字会陷入舆论旋涡,直接导致信任危机爆发。这种社会民众的不信任直接影响公众对于中国官方慈善捐款的热情,捐赠总额下降、捐赠转向民间透明慈善机构、要求红十字会公开账目明细、红会北京暴雨遭遇“捐你妹”尴尬等,这些令人预想不到的结果都说明了相关部门对舆情研判的不重视。如果中国红十字会在事件发生时,至少应该对网友提及的各项证据作出充分回应,在可能的情况下,成立调查委员会,事件不至于发展到失控的地步,红会也不会陷入谣言缠身,疲于应对的境地。

二、宣传意识代替了舆情研判,导致处置舆情的手段简单粗暴

在舆情的管理过程中,政府占有绝对的主导权,但是长期以来因为受到体制、观念、习惯、素质、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宣传意识占据主导地位,直接替代了舆情研判,这直接导致在舆情发生后,部分地方政府在管理处置舆情特别是负面的舆情信息时方式不科学,重处置、轻引导,处置手段简单粗暴。

当前对于舆情信息的管理,一般都采用信息过滤技术,通过设置敏感词汇等进行屏蔽。事实上,因为没有可靠的信息传播渠道,再加上政府的强制性打压性措施,反而促使公众对事件的关注持续高涨,极易导致谣言广泛传播,不仅不利于危机事件的处理,甚至引发舆情危机,更易导致社会动荡。

2013年4月3日,中央电视台报道张官屯乡小朱庄的地下水因工业废水污染变成了红色,近800只鸡喝后死亡。该村方圆5公里内只有一家建新化工厂,生产染料中间体,该厂目前虽已停工,但厂区内还有一些颜色很深的工业废水。面对媒体质疑,沧县环保局局长邓连军表示,“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的水。有的红色的水,是因为物质是红色的,比如说放上一把红小豆,那里边也可能出红色,煮出来的饭也可能是红色的。”他的解释遭到网民炮轰,“红豆局长”也由此产生。4月5日,河北沧县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免去邓连军环保局党组书记职务,建议免去其环保局局长职务;河北建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沧县分公司发表书面致歉承诺书,承诺对企业造成的污染物、污染源负全责。4月7日,媒体称,检测结果显示,小朱庄村养鸡场内井水苯胺超出饮用水标准70多倍。

在这起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显示出了相关部门舆情研判意识的缺乏和应对舆情、处理舆情的方法不当。环境污染问题出现,当地环保部门第一时间并非向公众道歉,当地环保局长不是用负责、坦诚的态度积极面对,而是急于自我辩解、否认事实,这背后折射出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对舆情的发展态势缺乏研判。再加上当地县委常委会过于随意、轻率地决定对环保局长的免职,未说明免职根据和理由,较易引发当前民众“因言罪人”联想,与当前依法治国理念相违背,进而可能导致舆情走向的非正常化,对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质疑。

三、信息捕捉和研判能力欠缺

舆情管理能力是政府综合性执政能力的体现,是现实政治体系在网络语境下的动态发展的反应能力。我国地方政府在舆情管理能力方面最突出的就是信息捕捉和研判能力的欠缺。

当前,各级政府都极为关注舆情发展,纷纷设立舆情监测中心等机构,对舆情进行预测和研判,但是由于事件的突发性、舆情监测的专业性等多种因素,出现了有些情况下信息捕捉不到位,不清楚什么事件会成为舆论焦点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官员无法从大量零散信息中捕捉到有用信息,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舆情研判能力欠缺,对舆情信息缺少深度分析能力,无法快速高效地把握舆情动向,对舆情的传播范围和群体无法准确定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保证捕捉到的信息的客观与真实,地方政府不得不增加对信息分析整理的资金、人员、时间等成本的投入,尤其是部分政府不熟悉舆情演变规律,这些投入不仅增加了舆情分析研判的成本,而且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当舆情发生时,极易错失舆情处置的最佳时机,失去利用舆情与公众增强联系、有效沟通、提升政府形象的机遇和渠道,尤其是当负面舆情发生时,不知道如何正确引导,也不清楚如何采取修复措施,缺乏对舆情的有效管理,导致舆情失控或者舆情处置方式滞后的状态。

四、缺乏专业的舆情研究组织机构

当前各级政府虽已相继建立了针对舆情管理的有关组织,但这些组织大多是建立在原有宣传机构的基础上,缺乏专业的舆情研判人员,缺乏专业的舆情研究组织机构。

一方面,舆情管理机构的不足。当下我国各地舆情信息工作大多由各级宣传部门内设部分科室兼职负责、协同合作完成,从实际情况来看,往往缺少明确的部门分工及相应的工作规范,缺少统一部署、统一调配,缺少专项经费,在舆情的研判处置上滞后、推诿、流于形式等现象经常出现,舆情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和疏导,使得舆情分析不能有效发挥其“智囊”的作用。

另一方面,舆情监测处置专职人员缺乏。在大数据时代,舆情监测处置已经被纳入一个专业程度较高的职业范畴。当前各级网络舆情工作人员大多是原有的宣传部门人员,他们往往身兼数职,尤其是县级宣传部门本身人员不足,还要分出一部分人员去做舆情监测,人员分工不合理成为常态。工作的繁忙、人员的不足致使他们缺乏舆情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对国内外舆情现状缺乏深广的了解,对舆情生成规律不熟悉、难把握,再加上长期的工作性质极易用宣传意识代替研判意识,从而导致舆情研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当今时代,是网络问政的时代,舆情的分析和研判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监测面宽泛、信息负载量大、变化速度快,这些特征导致舆情分析研判工作的复杂性,但是舆情信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舆情信息工作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它们对于政府的舆情管理能力,构建合理的舆情管理长效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舆情研判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构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必须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已成为当务之急。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常态下的舆情管理研究(项目编号:HB15WX005)”成果。

参考文献:

1.程曼丽.网络舆情研判——政府面临的新课题[J].新闻与写作,2010(11).

2.王克群.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应对[J].长白学刊,2010(1).

3.方丽荣,赵振宇.应对群体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研究——以湖北荆门“出租车事件”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2012(9).

4.陶国根.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传播与政府舆论引导[J].党政干部学刊,2012(6).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