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知识结构动态建立探究

2016-12-14王浩

采写编 2016年3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探究

王浩

摘要:新闻有史以来,不同时期的专家学者均潜心致力于新闻人才培养和相关人才理论探讨,尤其记者知识结构的构建问题,一直成为人们广为涉猎的重点话题。本文基于事物动态发展的自然规律,系统分析了传统静态视野下记者知识结构“杂家”说与“专家”说理想主义色彩的局限性,粗浅提出其知识结构动态思路的建立探究。

关键词:媒体记者;知识结构;动态建立;探究

纵观人们对媒体记者知识结构“杂家”说 、“专家”说等理论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所做的研究均着眼于记者应获得哪些或具备何种知识等目标性要求来看待其知识结构问题的。表面看这些理论观点似乎颇具合理性与学术价值,但究其根本是为缺乏与新闻实践有机切合。而这种静态看待知识结构问题的局限性,使其难以走出理想主义的瓶颈。因此,予以重新审视媒体记者知识构建问题,对于时代新闻理论和现实新闻实践,均有重要的意义。

一、静态观点中“ 杂家”说的现实分析

国内有关记者“杂家”说的观点历来有之,众多著名专家学者有过相关的阐述与见解。“杂家”说启蒙于“中国新闻第一人”王韬。十八世纪初,王韬以《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新闻学专著曾明确阐述:各省会城市应创设新式报馆,并邀“博古通今之士以操其简”。专著中王韬提出:“秉笔之人,不可不慎加遴选。”,“其间或非通才,未免识小而遗大。”此为国内最早有关新闻人知识结构的理论探讨,也是“ 杂家”说的首次阐述。继王韬首开记者“杂家”说之先河,“博识高才”型的记者知识结构建构观,潜移默化为国内新闻界的立说共识。查阅当代国人众多的新闻著说,在探讨记者资格问题上,几乎所有专著无一例外“雷同”于王韬的观点。通观由来已久的“杂家”说,早期报人学者的观点看法,只是局限于记者“博识高才”重要性的一知半解,论述较为空洞贫泛。而近些年来,在总结前人基础上,秉承“杂家”说的众多当代学者对记者知识结构不遗余力进行了系统的系列划分,并提出了各具特点的看法与观点。如有学者认为,媒体记者知识构建应包括并重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并重的广泛性浏览知识与辅助性知识及社会性知识多个方面,同时囊括历史学与社会学、语言学与心理学文、哲学与逻辑学等全门类学问内容。应当说这些观点相比早期的看法更具体些,立意的初衷让人可以理解。对提高记者综合业务能力,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若从人的精力与能力通体考虑,要穷尽世上一切知识,盘古开天至今尚未有一人。这样的观点无疑又成为不可能、难成事实的。尤其在知识的社会型时期,知识更新遍地开花, 记者要做通晓知识的“杂家”更难乎其难。同时,“杂家”说阐述的“ 杂”与“ 博”到底应达到怎样一种境界, 也是一件难予界定的事情。此外,知识的积累应具有一定目的性, 盲目积累不仅无法真正掌握 ,且久置不用难免失去作用。因此,盲目追求记者的知识广博通杂,显然是脱离现实的空谈理想,并不能科学有效地解决记者知识结构的问题。

二 、理想色彩下“专家 ”说的理智思考

“专家”说与“杂家”说形成鲜明对比,致力于记者知识结构的 “专”。即倡导专项领域有独到见解与研究的专家型记者。 “ 专家”说出发点在于“专家”支撑下的记者报道才有深度,媒体才有影响力。“杂家”限于“小而全”,“专家”立于“高而精”。 近年来有关媒体记者知识结构“ 专家”说日益升温。 具体而论,让记者系统掌握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理论, 甚至培养成为领域专家, 对于提高记者行业领域内新闻敏感性,增强媒体报道深度,的确价值非同一般。并且从现实中的新闻实践看,某些专家型记者采写的“热点”新闻, 无论报道的深度还是社会影响力,的确不同凡响。 但专家型记者如何培养和成长,专家型记者知识建构怎样建立,“ 专家”说的探讨却鲜有涉猎。换句话概括,“专家”说有关知识结构的观点看法,还主要停留于目标确立上。而如何让一名普通记者成为某一个领域专家, 决不是仅凭想当然所能达到事情。同时让记者成为某一领域的专才,相对其他领域难免顾此失彼。而方方面面都培养专才无疑增加媒体成本,与事业发展无益。因此,究竟如何建立媒体记者知识结构问题,值得我们做出进一步探究。

三、动态规律上记者知识结构的建立探究

所谓动态规律记者知识结构,即基于事物动态发展的自然规律,记者根据自身发展需要, 于具体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积累填补知识的空白,逐步建立完善特有的知识结构。动态规律上记者知识结构的建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采访中注重向采访对象虚心学习。 此过程为媒体记者所亲身经历的。采访中,采访对象作知情者,是记者了解新闻事件、把脉新闻现象的第一老师。 同时,相当数量采访对象本就是特定行业领域的专家或权威,采访即是一次良好的学习体验。通常而言, 记者只要弄懂采访对象的情况陈述,同时结合其他的专家观点,无形当中能增进某一行业领域的知识积累,为知识结构的建立打好第一步基础。二是结合采访中的问题实时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时记者要真正了解某一行业领域的具体问题,仅凭与采访对象现场交流还远远不够,必须结合采访中实际问题加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领会。这种学习方式是基于实际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进步,不仅能促使记者进一步地理解实际当中的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促使记者对实际问题认知更巩固、逐渐形成系统化。记者如果经常采访到某一问题,能够经常听取到专家的观点与看法, 并结合相关行业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领会,记者就会逐步熟悉掌握情况, 再次采访就会有自己的见解思考,并根据现象苗头捕捉新问题。三是落实知识结构动态规律的及时把握。客观讲记者了解事物表象的实际过程,又是透过表象增进实践认知的过程,同时更是把握自身知识结构动态规律的价值升华。记者作为实际生活的忠实记录者,一项重要职责在于忠实记录着实际生活当中正在发生的一切,传递着实际生活当中的五颜六色。 因此,就某种意义而言,某些大牌记者对众多行业领域新闻的出色报道,与其赞叹知识渊博,不如说其勤于实践中理论认知,更不如说其精于自身知识结构动态规律的及时把握。因此,记者基于新闻实践之中成长,在落实知识结构动态规律发展当中实现人生价值, 此为记者知识结构建立的重要途径与方式方法。

四、结语

记者知识结构的“ 博”与“ 专”不应仅限于理论上的抽象阐述,而应紧密结合实践才能彰显深远的现实意义,才能实现记者的真正价值。

(作者单位:威海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探究
智能时代的知识图景:人工智能引发知识观重塑
设问引导探究
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及其评价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圆锥曲线试题的探究
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结构与课堂优化设计
“简单的运动”学习指导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
怎样建造你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