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化探索及解决方案
2016-12-14汪诗玥
汪诗玥
摘要:本文着重对新闻报道地域差异性进行了研究,文章选取了群众熟悉度最高,传播范围最广的电视新闻类节目《新闻联播》作为探究对象,以2015年6月1日—30日为时间节点,选取节目中地方报道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新闻联播》三十天的报道中以党政机关新闻为主,地方新闻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本文主要以新闻报道在地域性差异为目标进行探究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闻联播;新闻报道;地方新闻
一、对《新闻联播》30日地方新闻差异化探索
(一)《新闻联播》与地方新闻。新闻联播启播于1978年元旦,前身为北京电视台的《北京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占据了全国1/3电视收视份额。在中国市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无可比拟!每天中国有6.7亿电视观众收看中央电视台,全年无缝触达13亿中国观众。受众规模如此庞大,不仅让央视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视媒体,也成为全世界观众最多的电视媒体。而《新闻联播》更是被称作是“国家发言人”,是了解时政、民生、世界的“第一选择”。2014上半年,《新闻联播》收视率11.06%,即使是当年国内最热的综艺节目,其收视率也难以和《新闻联播》比肩。2013年新闻联播改制后,新闻素材的选取更贴近民生,新闻报道中多了平凡人和事,甚至对黄金时段的电视剧进行预告。在国内新闻中民生话题成为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应该力求其真实性,对于一档受众层面较广、群众基础广泛的节目在追求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亲民性也很重要。新闻节目真正做到把硬新闻和贴近生活话语的软新闻结合起来,才能收获更广泛的群众和较高的收视率。
(二) 地方新闻与中央台。中国国土面积辽阔,拥有众多省份。中央台如何将各省份的新闻报道见于全国观众,这其中地方台又如何将自己本省的新闻上报中央台。作为地方台来说,要提高为中央台提供新闻的积极态度,《新闻联播》将选取角度适合,民生热点话题来进行节目编辑。江西九江市电视台孙杏林总结了新闻上省台机会提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领导要重视才能带动供片自觉性;其次,电视新闻媒体自身要从全局思想出发,深度探索新闻选题;再次,职责明确,积极采访、摄制,为提供质量上成的新闻从自身努力;又次,积极建立筛选机制并及时报送;最后,整个报送过程有利于激发基层媒体的制度建设与改革,促进本地区的电视新闻质量的提升。
(三)对2015年6月1日至30日的《新闻联播》大致的地方新闻报道统计。截止30日新闻联播新闻报道,到国内地方新闻共536条。其中北京市、湖北省、山东省新闻报道次数较多,而宁夏回族自治区、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南省的报道最少。北京市、山东省、湖北省的新闻报道占全国地方新闻的5.76%、4.86%和4.14%。其中北京市的新闻报道中民生话题占所有报道次数的50%,山东省的党政内容占所有报道次数的31.5%,因“东方之星”号客轮沉船事件,湖北省的自然灾害内容占所有报道次数的88%。相反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仅报道农业方面万利军培育细毛羊成功的新闻,澳门地区仅报道了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相关内容与大熊猫“开开”“心心”。台湾省仅报道了2015公祭伏羲大典与台北粉尘爆炸事件。宁夏、澳门和台湾地区分别占30日全国地方新闻报道总数的0.15%和0.03%。在笔者所在的甘肃省总共报道12次,占全国地方新闻报道的2.16%,其中提及文化、法律规章、高考等方面。在《新闻联播》节目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30天内里有6天的节目因党政节目所占时间较长没有联播快讯,而联播快讯则是以地方新闻为主。
《新闻联播》也被称为“党政风向标”,故以党政机关会议为主要内容,占用时间也比地方新闻要长许多。从30日的《新闻联播》的数据中不难看出,《新闻联播》在新闻报道的地域性差异很大,在地区和内容的选材上均有严重的地域性差异。在所有国内新闻报道中,西北、西南地区、香港、澳门地区及台湾省所占比重最少,多数报道以基层党组建设新闻为主,自然灾害报道则次之。香港澳门地区及台湾省则以两岸友好交流为新闻报道重点。中南、东南及东北地区地方新闻报道次数较西北及西南地区较多,但依旧少于中部地区,报道以民生话题为主。而中部地区新闻报道侧重在党政新闻及党政基层建设中,所以在报道中占比最大。
二、地方新闻的尴尬处境与出路
(一)地方新闻的现状。
1. 数量少。一是反映基层事件的媒体种类少。由于媒体种类少,地方新闻的报道缺乏了应有的平台。县一级没有自己专门的电视频道,只能采编一些新闻,在一些省、市级电视频道中插播,供本县的人看一看,虽然增加了对地方新闻的报道力度,但总体上,地方新闻所占的比例还是相当少。
2. 质量差。一是篇幅太短。除一些突发大事件外,没有分析,没有揭露性的东西,因为对地方新闻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深入挖掘,内容太浅。总是把地方所有有深刻新闻价值的东西都压缩到短消息上,很少看到深入分析的报道,很少有基层实践的深刻体验和见解,看不到生活中更多的实质性内容。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报道很多。可是,真正造成这种灾害的深层次原因却难有报道,社会却无从知道,因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事实一直没有过报道,不为社会所知。
3. 影响小。首先是领导阶层关注程度低。由于新闻内容不深刻,所占宣传空间太小,让人看不到基层生动活泼的实践,看不到基层的艰难,看不到基层的创造性。整个地方新闻给人关注的程度低,影响小。其次是基层群众看不到。了解新闻的唯一渠道是卫星电视,地方的新闻地方群众根本看不到,都是全国、全省统一播发的新闻,只能看到大政策、大方向,看不到基层存在的问题,看不到社会存在的现状,没有地方特色,不贴近自身生活,群众关注的热情不高。最后是地方新闻技术受限,上星的卫视不多,虽然地方新闻是针对于本地情况播出的,但是影响范围有限,仅限于本省市的人民群众的观看范围,未上卫星的电视台影响力相应较少,受众范围也会比较少,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二)造成地方新闻尴尬处境的原因。
1. 理论与实践脱节。省媒体记者驻扎省城,信息来源丰富,对政策掌握得比较全面透彻,看的事情多,比较全面,但是下基层相对较少。而基层记者长期工作环境处于基层,眼光受限。地方记者长期在基层,对政策的把握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准,却由于基层记者把握不准当时的重大政策机遇,使得一些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东西埋没在基层。基层记者就算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驾驭新闻题材的能力不足,不少好题材由于地方新闻记者新闻写作能力不够,缺乏深度、表现力和吸引力。有生动的生活经历,但是缺乏贴切的表达手法。虽然自己亲历其中,却写不出好的新闻。
2. 受体制的制约。我国的新闻单位现在虽然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但“事业单位”的定性固化了新闻单位的行政氛围、管理环境和工作模式,制约着媒体经营的运作和走向,媒体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新闻报道方面,我们缺乏生动、与群众互动的新闻,导致了群众不参与、不关心新闻事件的情况
3. 受条件的制约。人员少,难以完成重大采访任务。地方电视台采编的节目也没有平台播放,电视台技术不足,无法把新闻展示给全国人民而只是给本地人看一看。财政经费极少数用于基层的宣传事业,只能靠电视台找广告商、赞助商来解决,且因本地的经济发展不快,广告业务量小,价格低,广告经费难以维持正常的运作,技术条件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三、新闻报道差异化的基本解决方案
在解决地方新闻的尴尬和艰难出路的同时,中央台和地方有关机构的政策也应该相应解决。地方新闻可以迅速发展进步,中央台地方新闻内容同时可以变的丰富。
(一)地方新闻提升的解决方案。
1. 转变价值取向观念,重视和发展地方新闻报道。要转变陈旧的观念。政策的好坏关键看落实的成效,只有当一项政策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大动力后,才能真正体现出政策的价值。一个关键点是要改变记者对基层工作的一些偏见,充分认识到基层工作的重要性,以更加客观的报道反映基层的人和事。基层记者要更加注重推动地方的工作和发展而努力。需要广大记者转“报道”为“体验”。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应该把基层体验放在新闻报道当中的重要位置,要记者们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把新闻采写活动更多地伸向基层,生动活泼地反映基层工作当中的新情况、新经验及新问题,及时反映相关情况,促进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要让新闻抓住社会的“喉咙”,即从“限制”变为“开放”,一方面成为监督政府的巨大动力,使政府真正在民众的注视之下去做好工作;另一方面,给民众以及时的知情权,新闻权利,尊重人民表达权的自由,在保证主流舆论发展的同时,允许存在不同的声音,通过新闻媒介宣传“正能量”。这也有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促进地方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许多资源都向大中城市聚集,和众多资源的缺乏一样,基层的新闻资源,包括人、财、物都严重匮乏。只有从政策的层面进行引导和规划,出台鼓励地方新闻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才能使新闻资源逐渐向基层流动,根本上解决地方新闻的技术问题提高了供片的质量。
3. 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要加财政投入,吸引资金投入,促进地方新闻基础设施建设,当前迫切需要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实现网络进村,信息入户。利用国家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对农村购买电脑和入网实行重点补贴,使农民用得上网络,真正享受到网络信息资源。
4. 人才输入镇村一级。正如当前鼓励大学生进入镇村一样,要把新闻人才逐渐向镇村输送新闻人才。上级媒体的记者站要设在县、镇一级,增强基层新闻报道的密度和深度。要加强新闻业务知识的培训,把专业知识普及到大众中去。
5. 新闻消费进入千家万户。除了电视和手机传播的新闻信息外,当前手机普及速度发展快速,手机上的网络功能、应用等都可以实现实时新闻共享。政府正确的引导广大农村对新闻的消费,使各项技术逐渐走向农村。要促进网络新闻消费在农村的普及,开拓农村新闻消费整个大市场。
6. 改革现行机制体制,放宽激活地方媒体市场。媒体市场运行需要改革现行新闻体制。新闻媒体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独立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发展壮大。投资领域要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媒体行业,通过民间资本的注入,释放媒介市场的能量,活跃地方新闻事业,呈现百家争鸣的竞争景象。
(二)对于中央台的解决办法。
曾经的《新闻联播》被人民调侃“党政新闻联播”2003年改制后,《新闻联播》改变了曾经的模块式的结构,从结构、内容双转变上体现出新闻亲和力。
1. 建立各省市新闻汇总机构,定时发布当地有效的新闻线索。在新闻线索方面,只有当地新闻机构和电视台单方面的选送,选送数量、选送新闻价值不能保证。且央视对新闻筛查没有相应制度化的管理,造成新闻上报乱,新闻线索乱,新闻价值也没有保障。
2. 严格筛查制度。《新闻联播》中的联播快讯中的新闻因为时间问题,新闻报道比较仓促,播音员语速也相应较快。所以联播快讯中的新闻除了其必备的五元素之外,很少有引申内容。所以加强新闻筛查制度很有必要性,不仅是为了保证新闻内容,也是在另一方面提升了各个基层电视台的新闻播出水平。严格的新闻筛查制度可以保证不浪费这30分钟新闻播报时长,用最短的时间交代越多的内容,也是很有必要的。
3. 压缩党政机关会议的篇幅、注重法制社会及民主建设。有媒体人评论《新闻联播》:新闻价值标准被弱化、政治宣传角色被强化。《新闻联播》可以说是党政消息发布的唯一渠道,中央党政机关第一时间的新闻必见于《新闻联播》。另一方面,《新闻联播》的宗旨为“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但是党政的”大事“毕竟关系着群众,所以压缩党政机关会议的篇幅一方面是减少新闻播报中”假大空“的大白话篇幅,另一方面结合党政机关会议中的“大白话”落实到人民群众的情况这才符合了宗旨中”传播天下大事“的意图,也即”民生“。民生话题话题性强,老百姓热衷于讨论,从侧面又进一步提升《新闻联播》社会地位。
五、小结
《新闻联播》代表了中国比较成功的新闻播出模式,也是最基础最传统的模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新闻联播》正是需要这样一种艺术性的支持和内涵化的表达。并不是缺乏而是需要逐渐强化。
在逐渐转型的社会面前,党政大方针仍然是广大观众需要的,但是如何让地方新闻在全国观众面前大放异彩。这就需要依托地方新闻的作用,使“地方走出地方”和让“地方走向全国”。首先,要依托行业内的政策倾向及积极的引导,从根本上带动新闻采写的积极性,同时做好落实工作,不管是基层记者还是都市的记者都要从了解政策开始,到基层去落实,亲身体验之后在进行新闻的采、编、摄等一系列新闻的采写活动。其次,对于各大媒体的记者来说,亲身体验,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提供更优质的新闻稿件及新闻报道。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及要求,要求记者是必须做到,也是要在长期的新闻采写过程中不断历练的一项基本能力。一方面加强政策,一方面加强记者的自身业务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供片的质量。另一方面,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筛查制度也需要建立完善,提高新闻质量,尽量减少地域性过大差异化。为观众提供更直观、更使用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孙杏林.地方新闻如何上省台和中央台[J].声屏世界, 1994(12).
2.蔡玲萍.以受众为本的电视新闻“再创作”初探——基于地方电视新闻编辑业务的研究视角[J].东南传播,2016(4)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