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CT定位下使用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分析

2016-12-14潘星志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13期
关键词:亚急性硬膜颅骨

潘星志

(内江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四川 内江 641000)

硬膜下血肿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类颅内血肿,约占颅内血肿的50%~60%。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指患者在受伤后3日~3周内出现的颅内血肿。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颅骨钻孔引流手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CT影像技术的辅助下进行颅骨钻孔引流术能够更好地定位患者颅内血肿的区域,从而定向消除血肿,减少手术对其脑部造成的伤害。为探讨在CT定位下使用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我院对近几年收治的72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使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其中36例患者在CT定位下使用颅骨钻孔引流术进行了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这些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其主诉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肢体活动障碍、意识障碍等。这些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和综合诊断的结果显示,其病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制定的《全国脑血管病诊疗共识》中关于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患者。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9例;其年龄为26~77岁,平均年龄为(42.5±7.3)岁;其颅内血肿量为24~42ml。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年龄为28~75岁,平均年龄为(41.4±7.5)岁;其颅内血肿量为25~41ml。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标准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使用头部CT定位患者颅内血肿的位置,观察其血肿的情况。选择距离血肿位置最近的大骨瓣开颅。骨窗直径为6~10cm。剪开患者的硬脑膜,避开患者重要的脑部功能区及脑血管,到达血肿腔,清除血肿。在创面处放置胶管引流。根据患者的颅内压确定是否要为其保留骨瓣或扩大骨瓣[2]。术后让患者吸氧24h。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脱水、抗炎治疗。为患者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维持患者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平衡。在术后3~6d拔除引流管。

为观察组患者在CT定位下使用颅骨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是:在手术当日对患者使用头部CT进行检查,定位其血肿最大的平面,确定血肿的中心部位并做好标记。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根据血肿定位结果和脑功能定位结果选取最佳的手术入路,避开重要的脑功能区。使用颅骨钻和铣刀做一个直径为3.0~3.5cm的骨窗。使用脑穿针对血肿进行穿刺。沿穿刺通道缓慢地吸取血凝块。对患者出血的部位进行电凝止血。在血肿腔内放置硅胶引流管。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腔,直至流出的液体清亮。固定引流套管,连接引流袋,保持引流通畅。若患者的血液粘稠,可将10000 U的尿激酶在无菌生理盐水中溶解稀释,通过引流管注入其血肿腔,并夹闭引流管,而后缓慢地引流。术后让患者吸氧24h。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脱水、抗炎治疗。为患者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维持患者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平衡。在术后3~6d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术后一周对患者使用头部CT进行复查,观察其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率的计算方法是:使用头部CT观察患者的血肿范围。选取患者血肿面积最大的截面,量取界面的X(宽度)和Y(高度)。血肿量=X×Y×层面数÷2。血肿清除率=患者术前的血肿量-患者术后的血肿量。对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的死亡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使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3]。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肿的清除率及死亡率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为(94.22±6.54)%,对照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为(93.07±7.27)%。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略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发现,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死亡,其死亡率为5.56%;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死亡,其死亡率为13.88%。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41.04 ±4.22)分,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42.53 ±4.35)分。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0.37±2.26)分,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9.68±2.48)分。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降低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

3 讨论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一般与脑挫裂伤有关。大多数血肿的出血来源是脑皮质的动脉和静脉。该病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是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有意识障碍、一侧或双侧瞳孔扩散、行走不稳等。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会对患者的脑组织造成机械性压迫。同时,血肿分解产物还会对脑组织产生毒性反应,导致患者发生神经功能障碍,进而发生残疾或死亡。临床上一般使用标准骨瓣开颅手术治疗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以快速清除患者的血肿,降低其颅内压,避免其发生继发性病理改变,恢复其受压神经元的功能[4]。虽然使用标准骨瓣开颅手术治疗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时术野较好,清除患者颅内血肿比较便捷,但患者发生手术所致脑室损伤的几率较高,且术中的出血量较大,手术持续的时间较长,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易出现不耐受手术的情况。

使用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可借助CT定位技术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手术操作,能有效地减少其脑组织暴露的范围,快速达到降低其颅内压、清除血肿的目的。在CT辅助下进行手术,手术视野清晰,能够更彻底地吸除血肿,避免牵拉脑组织,准确地放置室外引流管,降低患者发生医源性神经功能损伤的几率,以最小的创伤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5]。在钻孔引流的过程中,我们对患者使用了尿激酶。尿激酶是一种外源性非特异性纤溶酶原直接激活剂,能够有效地消除抑制因子对纤溶酶原的抑制作用,更好地溶解患者硬膜下的血肿。同时,尿激酶不易导致脑组织发生炎症或出血。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CT定位下使用颅骨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优于使用常规的标准骨瓣开颅手术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总之,在CT定位下使用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清除患者的血肿,改善其神经功能,降低其死亡率。

猜你喜欢

亚急性硬膜颅骨
When weird weather strikes 当怪天气来临时
颅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蒙医结合微创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分析
中蒙药内外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
More gum disease today than 2,000 years ago
探讨外伤性颅骨缺损行颅骨修补术14例的护理体会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