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

2016-12-13赵怀新

教育界·上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课本思想品德教材

赵怀新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情感状态。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如果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激起强烈的探究欲和主动性,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提高课堂实效呢?

一、结合实际,整合教材资源,提高课本资源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们总感到学生缺乏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思想品德讲得太空,太条条框框,理论与实际不符,导致学生对教师、教材不信服,不愿学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使课堂教学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把思想品德的理论观点融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这样才能焕发出课堂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新课程改革,教材的编写给了我们回归生活的一个契机、一个基点。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树立这样的观念: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利用手中的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资源进行适当地筛选、补充、重组,做到不唯书,不尽信书。从课本走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不陌生、不枯燥,让他们感觉到上思想品德就好像是在感悟人生、体味成长、了解社会,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参与到生活化的课堂中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二、依据课程目标,设计合理的授课形式,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将课本知识化为学生的认知,依据教学内容、课程目标的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授课形式,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研读课本课标,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授课形式,或以讨论为主,或以自主探究为主,或以分析、引导为主。恰当的授课形式将会大大地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财产留给谁》时,我主要采取案例分析、学生互相讨论、得到结论的方法。首先,基础的概念由教师提出,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明确概念,对不懂的地方向教师提问,教师进一步解疑,从而全面掌握基本概念。接着,教师针对授课内容列出几个不同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掌握的基本概念小组讨论,商讨解决方案。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评价。这样的授课形式,将学生置于探究的主体地位,教师、教材是他们解决问题的帮手,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效果非常好。

三、发挥语言的魅力,用幽默、生动、热情去感染学生

语言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唤起学生思考、求知、探求的重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教学语言水平高,语言准确精练,幽默、热情、机智、含蓄、有激情,这些都会深深地吸引学生。因此,教师在讲课时,既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又要注意语速的快慢、声音的强弱、音调的跌富起伏等,切不可一节课一种基调,让学生们昏昏欲睡。例如,在教学《我与父母交朋友》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深沉、母爱的细腻,教师可采用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在深情的诗朗诵中深深地体会父母给我们的爱。这样比枯燥的说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震撼他们的赤子之心,体会父母的艰辛付出,从而更自觉地将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落实于自己的行动。

四、重视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课程保持长久的兴趣,教师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知识的沟通。”我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师生之间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面向全体同学,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和谐、融洽、默契的情感扭转中进行学习,于是他们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为所动,反觉得自己单纯是贮存教材内容的“容器”。这样就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内心要求无法得到满足,自然地失去了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因而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五、通过多方实践,发展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品德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已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稳定地保持对思想品德的兴趣。

总之,贴近生活,走近学生,精心设计,创新课堂授课形式,从而改变枯燥、单一、说教的教学,使思想品德课堂真正地鲜活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猜你喜欢

课本思想品德教材
教材精读
选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