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需要一个重要前提:知旧
2016-12-13梁永琳
梁永琳
在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中,大众尤其是媒体更偏重于文化创新,对传统文化采取守旧态度的文艺家,往往将传统标签化、符号化,而不是将传统文化视为变动不居的源头活水。所以,最终的结果是,自己的“书画创作”被世人当成民俗表演,所谓的“诗歌创作”也只是做做嵌名联之类的应酬之作而已。
面对传统,为新而新也是不可取的。创新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任笔为体。新与旧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信息时代、数字时代、智能时代,一切的“新”都可以迅速成为“旧”,“新”俨然成为目的,大家都为新而新,追逐“创新”如同追逐时尚。概念口号先行,一味地求新求异求怪,甚至造成“创新”的同质化,与创新的本意相悖。对此,文艺家有必要反躬自问:为新而新的文艺家难道没有幻灭感吗?自己所做的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
我觉得文化创新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知旧,换句话说,文化创新不能跳过知旧这个重要的阶段。惟先知旧,方有真正创新的可能。
仅举被视为传统文化的代表“诗、书、画”为例:
若想在格律诗写作上有所创新,却不懂诗圣杜甫,不懂平仄,不懂押韵,不懂如何避免孤平孤仄,如何避免失粘失对……
若希望在书法上有所突破,却不懂秦篆汉隶,不解二王书法,如何起笔,心中茫然,如何入纸,似懂非懂。不解调锋,遑论中锋用笔?论及一波三折,逆水行舟,更是云里雾里。至于为什么书写时要藏头护尾,逆入平出,为什么欲下还上,欲右还左,欲左先右……
若期望在绘画史留下印记,却不知荆浩、董源、巨然,不明李成、范宽的伟大之处,用笔不能达到平、圆、留、重、变,用墨分不清清墨、淡墨、泼墨、破墨、宿墨,理不清干湿浓淡等笔墨关系,对疏密、大小、曲直、粗细、长短等笔墨结构也懵懂无知,对布局、透视、阴阳向背、虚实相生相克等画理也不明了……
凡此种种,不知旧,是可以想象的吗?不知旧,创新何以措手?
我以为,惟有知旧,即过了这些重要的关隘之后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因为这是在充分理解了传统文化之后,能分清历代经典作品的优劣之处,才能了解何处是当代人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而知旧谈何容易!要知旧,需要有宗教式的奉献精神,需要走无人喝彩的寂寞之路,需要摆脱了名士气的工匠精神。这条路必然往往是被那些口口声声“创新”的人视为畏途的。
创新是必须的。当代文艺家面对当代生活,当然必须有新的当代性表达。但创新探索的同时切莫忘了我们的最终目的: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到经典中,激活传统,溯源以找到大法,才能获得大自在、大自由,挣脱种种琐碎的理法束缚,表达文艺家的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才能真正地为提升人们的灵魂尽自己的责任!
(本文为作者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暨2016中国文艺评论峰会”上的发言)
责编/常嫦 美编/李祥峰 孟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