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权威性如何建立
2016-12-13李莉
李莉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网民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虚假新闻和信息的泛滥。为建立新闻传播的权威性,建议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制度;完善新闻行业自律和监督机制;加强公民的社会道德和新闻素养教育与宣传等。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新闻传播 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与载体不再受限于纸质的报纸与杂志,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符号极大丰富了新闻传播表现形式,同时微博、微信、社区、论坛、移动平台等多样化的转播载体,为丰富多彩的新闻内容提供了更好的传播平台。新闻信息内容更为多样化,增强了新闻吸引力。
二是发布与传播的无门槛性。新媒体环境下,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受众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无障碍的新闻信息传播与交流。参与感提升了受众的兴趣,时效性提升了传播的效率,无国界的交流有效提升了新媒体的张力,因而也更容易形成传播效应。
三是内容与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从新闻传播的内容分析,新媒体极具个性化,以传播者自己的表达、编辑、处理方式实施新闻传播,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相对统一的表达模式;传播的方式也由一对多的模式向多向传播、循环传播、再加工传播等模式转变,内容和传播方式都具有多元性。许多热点新闻和社会舆论事件都是由新媒体传播引发,进而形成网络热点事件,有的事件甚至推动了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
四是信息的无限扩容性。新媒体的发展使传受者之间的即时性交流成为可能,媒体与受众都可随时随地发布新闻信息,实现新闻传播的即刻更新。同时,新媒体极强的交互性,也极大推动了新闻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单一新闻可以在瞬间实现再次制作并迅速传播。
五是传播的交互与叠加。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具有双向性和多向性,改变了传统媒体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新闻经过编辑刊发后很快能得到受众的反馈,并引起二次传播,受众也转变为传播者,同时可以对传播的内容进行再次加工。新闻传播不再是简单的“传”与“受”的关系,受众不仅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同时还有新闻发布的权利,人人都是独具个性的自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虚假新闻泛滥。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速度快,传播主体注册的信息缺乏真实性的审核,新闻内容无法进行有效的核实。在海量新闻信息的今天,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鉴别仍然有很大困难,特别是新闻传播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已完全颠覆只有权威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信息的局面,每一个新闻发布源站在各自立场、出于不同的目的发布个性化的新闻信息,其内容的真实程度无法辨别。2014年8月,有媒体报道了上海地铁发生的一起乘客盲目惊慌的典型案例。报道称地铁上有老外晕倒,但瞬间全车厢人跑光,之后该报道被各网络媒体争相转载,引发强烈的社会舆论,迅速成为社会冷漠症的典型新闻案例。之后通过调查证实,新闻内容不符合现场真实情况,但新闻播出后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已经造成,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与模式为虚假新闻创造了传播的便利条件。
二是低俗内容涌现。一些新闻网站为了最大化地吸引读者的眼球,追求点击率和浏览量,不惜策划新闻,做足噱头,新闻信息的内容出现了娱乐化、世俗化、市井化、甚至是低俗化的倾向。许多新闻信息从标题到内容,都失去了新闻本应遵循的真实与客观,简单追求新闻的吸睛度;有的网站甚至出现了杜撰新闻、歪曲事实、无中生有的现象;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演变成了娱乐性的故事情节,使新闻的严肃性和可信度遭受重创。比如《85后女孩带处女证明参加富豪相亲会》《昆明惊现“人体宴”》《孤儿杨六斤的励志故事》,都是记者蓄意放大事实、欺骗社会大众的新闻事件。更有甚者,把低俗新闻当成个性的体现和出名的手段,导致新闻暴力,污染了新闻传播环境,降低了新闻的可信度。
三是新闻炒作盛行。由于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很难核实,在利益的驱动下,不良企业与个人借助网络的传播特点与网民的猎奇心理,利用精心设计的不符合实际的新闻,进行有计划的炒作,以获取不正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比如,现在一些影片与电视剧在上映前夕,各类八卦新闻层出不穷,只为增加点击率,以求上映后的观影率和票房数字。这类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网络炒作,浪费了网络资源,造成了社会道德水准的滑坡,使社会整体诚信度下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四是负面舆论聚合。高度公开化的网络信息,极具互动性的沟通方式,为负面舆论滋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许多信息以裂变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强大的聚合效应。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具有破坏力的社会事件,很多是由于网民的积极参与,加之事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公开和澄清,造成事件聚集过多疑点并迅速扩散,进而形成强大的负面舆论,最终产生质变造成了不良后果。
提升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整体质量
一是政府承担起净化新媒体环境的重任。新媒体时代,政府的管理水平、工作方式、引导舆论的能力都受到了挑战,政府应树立适应新媒体环境的信息公开理念,积极建立符合网络特点和规律的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畅通的民意诉求通道,保障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合理使用,以积极主动、客观开放的姿态在新媒体环境中把握主动权。政府各相关部门应顺势而为,构建各行业信息公开机制,提升政务公开程度,搭建与网民之间高效沟通的桥梁与平台,增加政府与网民之间信任度,关心网民的诉求,把握网民关注的热点,及时解答网络舆论热点问题,树立网民对政府的信心。同时各级政府要积极构建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包括对各媒体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网络团队、公民个人等方面的监督与管理,进一步从源头上净化新媒体环境。
二是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制度。网络的发展利弊共存,如何为新媒体构建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的互联网立法存在滞后、法律位阶不高等问题,现有的互联网管理规定或条例对网络服务供应商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规定也不够明晰,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如何规范自身在网络上的言行,承担相关的义务,亦缺乏法律的约束。如何从源头上通过立法来规范网络服务商和网民的网络行为,是当前新媒体健康发展的基础,更是构建完善的新媒体法治管理环境的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作为,在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强化新媒体环境下对网络犯罪、恶性炒作、隐私侵犯等问题的防范,进一步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构建规范有序的新媒体传播环境。
三是完善新闻行业自律和监督机制。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将面临更多的考验,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新闻道德、明辨是非的能力、过硬的职业素养,同时也需要更多地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加强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坚持正确的新闻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升新闻品质的重要保证。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行业要积极构建符合当前新闻环境的行业自律,完善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新闻从业者的价值观教育,发挥新闻工作者的道德示范和表率作用。在工作措施上,要积极出台相关制度和机制,规范新闻行业操守,加强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监督,奖惩并用,疏导结合,进一步增强媒体公信力,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四是加强公民的社会道德和新闻素养教育与宣传。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与公民的道德素养之间仍有落差,绝大部分网民对网络管理、网络传播、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社会机构与媒体对公民进行的社会道德和新闻素养教育与宣传也相对滞后。这方面需要网络媒体与大众媒体协调宣传,提高公民对媒体的了解,批判地对待媒体讯息。同时需要在全社会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整体道德水平,特别是新闻道德水平,提升抵制不良新闻和信息的能力。新闻媒体切实做好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构建健康向上的媒体发布环境,实现媒体与网民畅通、融洽的新闻沟通。在舆论引导上,媒体应避免虚假新闻和信息的出现,积极引导公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增强公民的道德良知和社会正义感,共同净化网络环境,提升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整体质量。
(作者单位:长沙市公安消防支队)
【参考文献】
①蒋含平、李明发:《新传播革命与当下中国》,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
责编/刘瑞一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