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多”背后的“医学温度”
2016-12-13胡豫孙晖吴少玮
胡豫+孙晖+吴少玮
2016年2月20日,湖北省洪湖人王女士在当地医院剖宫产下一名女婴。两天后,她因突发肺栓塞被紧急送至我院,经我院“静脉血栓防治”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10余个专科、60位专家的积极抢救,最终转危为安。
这是“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一个缩影,王女士则是该模式的最大受益者。而在这种新型的诊疗模式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家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也看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情怀。
从“患者找医生”到“多学科专家等患者”
随着医学技术的提升,诊断及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疾病的复杂和疑难程度越来越高,而医学专科的细化使得一些涉及多个学科的肿瘤患者、多合并症患者,以及疑难危重症患者的就医过程变得“艰难万分”,他们不得不辗转多个专室就诊,不但需要付出加倍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同专科医生给出的诊治建议往往并不一致,更令他们无所适从。对这些患者而言,传统的单一学科就诊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
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MDT)可以避免患者在不同专科间的奔波之苦,还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多个专家共同的准确评估和正确诊断后,获得最佳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虽然对于参与多学科联合诊疗的专家而言,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高于普通会诊和院内大会诊,每一次MDT讨论前,相关科室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发起科室需要将患者的病史、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整理,并将资料发给MDT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以便提前查阅;正式讨论时,多个科室的多名专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方案、手术方式的深入讨论,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患者找到最规范、优化的诊疗方案,让患者感受到“医学共治”的优势。
MDT发展需要“土壤”和“养分”
我院目前开设的MDT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因病情危重或疑难,需要多科室讨论、制定治疗方案的临时性多学科诊疗团队;二是以某一类疾病为中心,由临床、医技科室自发组成的多学科诊疗团队;三是医院支持的、有固定成员和完整流程与制度的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这三类MDT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第一、二类MDT发展成熟后,可转化为第三类MDT;第三类MDT在不断运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MDT。在医学互相交叉融合的今天,医院需要保护“MDT”的火种,为其发展壮大提供土壤和养分。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解决疑难重症患者“就医难、诊疗难”为目标,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很多医院广泛开展。作为一种新型的诊疗模式,MDT的发展虽然仍面临不少挑战,如形式繁杂、量质不能齐进、收费难以明确等,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医院的落地,充分体现了医院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精神。相信随着MDT诊疗模式的不断成熟和完善,“量体裁衣”地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佳的规范化、综合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不再是梦想。
专家简介
胡豫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血液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血栓与止血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