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队智慧”,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2016-12-13王国斌陶凯雄李桉树
王国斌+陶凯雄+李桉树
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 诊疗模式是近年来非常火的一个医疗话题,特别是在肿瘤疾病的诊疗方面,经多个学科的联合诊疗,大大提高了肿瘤治疗的合理性和疗效。同时,这一诊疗模式也得到国家卫生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并在国内各大医院全面推广。与单学科诊疗模式相比,多学科诊疗有哪些优势?哪些患者可以从这种新型的诊疗模式中受益?本刊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专家团队,为大家指点迷津。
MDT诊疗模式由美国MD安德森(M.D. Anderson)癌症中心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所谓MDT就是针对某种疾病,通过各个专科定期会议的形式,提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继而由相关学科单独或多学科联合执行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能够获得高质量的诊治建议和最佳治疗计划,避免过度诊疗和误诊误治,使患者受益最大化。
“单打独斗”存“短板”
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但从疾病的角度出发,单一科室或者专业往往无法准确地诊断涉及多个学科的疑难疾病,并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一方面,单学科诊疗往往缺乏整体观念,容易把一个复杂的人体,教条式地分割成互不相通的学科问题,而那些不适合现有学科分割方式的疾病(涉及多学科的疾病),往往得不到有效治疗;另一方面,同一种疾病的诊疗经过多年专科化发展,可能有了多种治疗方案,比如胃肠肿瘤可以手术,也可以化疗,不同临床科室间可能存在相互竞争,如果患者先看外科,那么就先做外科手术;如果患者先看内科,或许会先做化疗。在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患者得到的治疗方案似乎取决于“运气”,并不一定能得到最合理的治疗。特别是肿瘤及重症疾病的治疗,由于病情复杂,治疗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最终给患者带来伤害。
“团队作战”显优势
对患者而言,诊疗方案是否“精准”,“首诊”非常关键。尤其是恶性肿瘤或重症疾病患者,如果没有理性且科学的态度,往往花了钱,却没有得到规范治疗,甚至诊断也没有达到规范的要求。反之,如果患者能接受多学科联合会诊,由内科、外科、放疗科、化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医生共同参与讨论,在全面检查、了解病情、分清病期的情况下,最终为患者制订一个完整、科学的治疗计划,并付诸实施,不但能够缩短从诊断到治疗的时间,避免患者分别就诊于各个科室的麻烦,而且可使患者获得最合适的个体化诊治方案,并有希望获得最好的疗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和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MDT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则:一是多学科综合协作,二是规范化治疗。我们常常这么比喻它:多学科协作诊疗就像是给那些疑难重症患者套上了一件可以“挡风遮雨的风衣”,通过多学科的合作,使跨学科治疗走出“无人区”。
医患双方皆能获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以及放疗和化疗的进展,肿瘤的辅助治疗得到了长足发展:分子诊断可以将肿瘤进一步分型,还可以预测化疗效果;一些晚期肿瘤患者通过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得到有效的治疗,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为了使患者能够得到最合理的治疗,医生必须掌握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影像诊断学、外科学、肿瘤学等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学习、随时更新。很显然,这是单一学科的医疗小组难以胜任的。于是,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应运而生。
在英国,肿瘤患者的MDT诊疗模式已经立法,即在所有的综合性医院,肿瘤的诊疗必须经过MDT讨论环节。每个MDT小组由包括肿瘤内科、肿瘤外科、肿瘤病理、肿瘤影像、肿瘤放射、肿瘤遗传咨询、肿瘤护理、肿瘤临终关怀等专业人员参加。每个MDT组每周进行一次讨论会,每次讨论5~8个病例。参会人员对每个病例的病理诊断、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家族史、外科手术指征、放化疗利弊等作全面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达成治疗的共识,即先采用什么治疗方式,后采用什么治疗方法,或不应该采用何种方式,为病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在采用具体治疗方案之前,相关医生还需与患者沟通,提供细致的咨询服务,并得到患者的确认。
毋庸置疑,患者是MDT诊疗模式的最大受益者。但实际上,医生同样也是这种新型诊疗模式的受益者。在MDT诊疗模式下,不同专科医生可在同一时间获得患者的所有资料并进行综合讨论,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提高医疗质量和治疗效果,还有助于自身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王国斌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微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委员、胃肠学组副组长,湖北省外科腔镜学会主任委员,武汉市科协副主席,武汉市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先后荣获“全国百名优秀院长”“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