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2016-12-13李硕雅
【摘 要】 文章认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并把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给了创新很高的定位。其主要原因在于创新发展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有效解决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矛盾的根本途径,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是赢得发展机遇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
一、创新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经济体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经济减速换挡过程。以日本、韩国为例,都经历了一个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转变过程,日本的拐点发生在1969年前后,韩国的拐点发生在1988年前后。如果以这两个年份为界,前10年和后10年的速度大概是从10%降到6%—7%,日本的增长速度由前10年的10.4%下降到后10年的6.3%,韩国由前十年的10%下降到后10年的7.6%。中国经济正进入降速换挡期。
现在宏观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引擎出了问题?过去30年拉动中国的几乎重要的引擎都出问题了。过去30年,我国外贸出口持续高增长,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增长率最高时达到40%以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了持续下降,2014年外贸出口仅增长4.9%,2015年是-1.8 %。以前依靠出口导向的增长占到中国GDP的三分之一。但是在今天,我们的出口增长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已经接近于负效应,副作用,负数。中国经济的体量在不断增长,而世界市场将难以支撑中国出口的持续增长。
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出率持续下降。我国劳动成本已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月人均500、600多元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元甚至更高。我们已经不能再依靠千军万马拼中国的价格了?我国每年的新增劳动力在逐年减少。
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一架马车就是投资。投资是中国经济的风向表,投资往下走,中国经济一定往下走,相关性非常大。房地产是中国经济冷暖的情雨表。房地产好,经济好。房地产差,经济差。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深入到血液里,指标都和房地产有关系。房地产已经进入了下一个周期的角色,不是再次拉动中国经济,而是避免不拖后腿就行。房地产转折点不是价格,新的周期是指,从极度短缺转为极度过剩。可能唯一的亮点就是基建投资,除了基建之外剩下的动力基本都熄火了。中国经济在巨变,过去30年高速增长不可复制,增长动力、方式,都和过去不一样,下一个30年有新的玩法,不管愿不愿意,创新是唯一的选择。山穷水复疑无路,只有创新这一条路。
二、创新驱动是有效解决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矛盾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在我国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一方面是人口红利消失,另一方面又是老龄化迅速推进,这次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第一位,其实有两个含义,一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第二在人口老龄化情况下创新变得更加突出。
小时候我们常听到一句话:“中国地大物博”,实际上“地大物并不博”。我国耕地资源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3。 中国可利用草地约33.6亿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占有量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荒漠化土地267.4平方公里,占27.9%,且每年新增1万多平方公里。18个省471个县,近4亿人口处于荒漠化威胁之中。城市地下水污染50%,32个特大城市71个水源地中,有30个达不到2类水饮用水标准。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世界第一,排放量1927万吨。烟尘排放量1013万吨,工业粉尘941万吨。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了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达6亿。
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4.3倍,加拿大的3.29倍,英国的5.3倍,意大利的8.65倍,法国的7.67倍,德国的7.67倍,日本的11.5倍。中国也不能再依靠大量的能源投入来支撑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如果我们的经济仍然以原来的速度快速攀升的话,如果我们的能源不能够相应的攀升?我们只有两条路选择,一个是节能减排,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另外一个方面是什么?要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下工夫。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赢得发展机遇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迈克尔·波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提出国家竞争力发展的四个阶段: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过度依赖资源消耗或依赖高储蓄、高投资固然可以获得快速增长,但如果不及时转型为创新驱动,则这种增长可能因为缺乏技术进步的支撑而走向发展的终结,出现“中等收入陷阱”。一个国家能否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民族创新能力。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缺乏技术创新引发投资效率低下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制度建设不合理是我国发展中遇到的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权钱交易、市场化程度不足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最终驱动力。
按照经济学的增长原理来讲,如果一个经济增长只有劳动力、土地、资本这些要素的推动,它的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经济规模效益的递减,要解决这个规模效益的递减问题,就必须给经济增长投入一种内生的要素,就是刚才我们谈到的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等等这些软要素。十八大提出的关于提高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在经济学界把它叫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我们要提高土地劳动力这些要素的利用率。提高它的全要素利用率就必须增加科技创新的投资。这也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为什么要推动创新的根本原因。所以说现在我们面临着由现在的经济总量大国必须转向科技创新大国的重任。
熊彼特当年判断,每隔五十年六十年,会有一个技术的变革,从过去的纺织技术革命到后来的钢铁技术革命,再到后来的电力化工革命,到后来有的石油化工的电子革命,到现在的比如数字网络的互联网革命,每隔五六十年,就会有一个技术的长周期变化。过去好多西方国家领头这种变迁,从英国到德国到美国,还有日本,每一个都会有些独特创新的模式,或者有些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像德国当年的崛起是靠化工领域的创新,美国是靠汽车,靠IT,靠生物,靠互联网,日本是靠精益生产。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遇到发展的一系列困难,经济现在下行压力大最根本的问题是创新不够。应对这些困难,只能靠创新。创新是中国经济唯一的选择! 能不能做好创新,这不仅仅是一个科技问题,更多的是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问题。科斯说,中国缺少思想市场,他说到了问题的要害。创造一个更多人自由讨论、参与的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机制,引导和鼓励人们创新。过去这些问题被经济增长掩盖,经济增长比较容易,只要你投入资源,增加就业,就可以带来经济增长,现在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必须让人的潜能和创造性被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 魏全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EB/OL](2014-11-20)2016-01-28.
[2] 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1).
[3] 齐建国,王红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
[4] 孙志鹏.中国经济新常态喜爱的创新驱动发展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3).
【作者简介】
李硕雅,山东滨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