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开设民俗体育课程的思考

2016-12-13朱大清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优势意义

【摘 要】 高校开设民俗体育课程,是弘扬民族文化、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需求,并具有国家政策、民俗体育自身和高校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条件等优势。

【关键词】 高校;民俗体育;课程开设;意义;优势

一、前言

民俗体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间中所创造并为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集体的、模式化的传统体育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民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受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我国的民俗体育一直延续着原生态的传承方式发展。在以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特别是当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强烈冲击,我国民俗体育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面对着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我国民俗体育进入高校开展和推广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学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

二、高校开展民俗体育课程的意义

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为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想的传播环境。

1、高校开展民俗体育课程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求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当下《“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政策出炉背景下,借新一轮高校课程改革,把我国民俗体育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从而转变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和课程教学模式,重视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民族性、地域性为主要课程改革目标。并以彰显民俗体育的健身价值和教育价值为契合点,大学校园为开展和推广环境的条件下,改变民俗体育传承的困境。为民俗体育进入高校开展和推广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既有利于保持民俗体育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

2、高校开展民俗体育课程是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

民俗体育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根源,是学校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教育的载体,更是学校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源泉。高校体育教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同时,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与缺陷。面对西方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力度不仅没有增大,反而减小。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大多是竞技体育项目,对民俗体育课程的开设几乎是寥寥无几,绝大部分高校开展以传统武术为民俗体育的课程,内容上千篇一律。也有部分高校开展舞龙、舞狮和龙舟项目,但开展力度不大,主要围绕参加国家或省级相关比赛开展相关民俗体育项目,还未实现在大学体育公共体育课程上普及与推广,更是鲜有高校开展地域性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如风筝、中国式摔跤、五禽戏、射箭、踢毽球、木球、导引术、跳竹竿等项目仍十分罕见。因此,我们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机遇,应该将民俗体育引入高校的体育课堂,不仅可以丰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拓宽学生锻炼项目的种类和数量,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俗体育文化的了解及认识有着深刻的意义。还能够给高校体育教学注入新的特色与活力,也会形成一道学校体育独特的风景线。

3、高校开展民俗体育课程是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需求

学校是传播体育文化的摇篮,是原始体育走向规范法、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而校园体育文化是依附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两种文化的融合,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民俗体育具有地域性、民族传统性、内容广泛性、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在与西方竞技体育项目进入高校课堂相比较,民俗体育进入高校体育教学打破了以竞技体育为教学内容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从而实现淡化竞技体育思想,以全民健身锻炼为主要宗旨的体育观,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全民参与的体育锻炼良好体育氛围。开展民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的群众体育活动,体现的既是体育锻炼又是文化教育的校园现象,从身体上、精神上潜移默化的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当代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创新的亮点。

三、高校开展民俗体育课程的优势分析

民俗体育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根源。学校体育是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教育的载体,更是民俗体育走向世界的平台。

1、高校开展民俗体育课程的优势

(1)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我国民俗体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及心理等形态,它既是现代竞技体育原形与胚胎,又是现代竞技运动的基础与补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己经成为新时期政策导向。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内容应把握“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四结合原则。2012年教育部4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继承和发展民俗体育在政策制度上又得到了大力支持与肯定,然而一直以来,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内容均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要教授内容,尚有少部分民族类院校、中医类院校开展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如:太极、龙舟、舞龙舞狮等,开设的数量也不如西方竞技体育项目,不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势头,开展民俗体育课程在新时期是有必要的,而且势在必行。

(2)民俗体育自身的优势。民俗体育具有浓郁的地方性、民族性和群众参与性。民俗体育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日常活动现状的一种体育形式,是建立在人对自身身体状态,情绪的体验和控制的基础上的活动方式。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承载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民俗体育进入高校体育不仅是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也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如果将民俗体育进入高校,可以极大的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发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民俗体育在高校开展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优势。

(3) 高校自身的优势。民俗体育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学校体育是源头。高校是进行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有着较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学者和社会影响力,结合产学研发展平台,能够将民俗体育文化通过课题、论文、专著等方式深层次的挖掘出来,并在高校传承与发展。高校还可以向社会通过各种渠道传递民俗体育发展现状。真正让民俗体育在教育层面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因此,高校应该抓住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契机,转变思想,传承文化,将民俗体育有选择的、有序的引进高校体育课堂,拓宽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视野,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将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体育课程体系。

四、结语

中国民俗体育具有渊远的历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民俗体育受到了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国民俗体育,民俗体育进入高校体育课堂已经成为新的教育导向,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拓宽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了解的同时,民俗体育借助教育平台得以发展和传播。民俗体育进入高校体育课堂既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过程,也是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的创新过程,积极探索民俗体育在高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将是民俗体育未来发展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85-89.

[2] 自明,董艳国,张宇峰.论普通高校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116-117.

[3] 李竹丽.对普通高校开发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9(9)91-92.

[4] 郭赤环,赵建林.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6(1)127-128.

[5] 蒲映梅.学校是发展传统体育的中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6)42-45.

[6] 柯玲,邵荣.中国民俗体育学探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6)760-762.

[7] 虞重干,张基振.休闲语境中的中国民间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1-5.

【作者简介】

朱大清(1969-)男,湖北松滋人,硕士,现就职于湖北文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优势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画与话
民俗体育视角下于都客家灯彩调查与研究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诗里有你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