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坚持“以人为本”

2016-12-13刘静曹锦如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对策

刘静?曹锦如

【摘 要】 文章概述了“以人为本”思想的渊源,叙述了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管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对策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既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又是对它们的超越。首先,以人为本是对我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人为本思想的源远流长,是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是分不开的。早在古代西周时期,先人们就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敬德保民”等民本思想的概念。古籍中就有“人为万物之灵最贵者”的思想,在尚书中也提到“唯天地万物之母,唯人万物之灵”。齐国的思想家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管子霸言》中指出“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等都说明了对人修身的重要性,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是被包含在民本思想之中。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西汉贾谊系统阐述了“民为政本”的思想等等,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对统治者治国策略的重要性。[1]

其次,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对西方“人道主义”思潮的继承和超越。西方传统的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在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道路上有很大的差异。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内容丰富、流派众多。古希腊时期的人本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为西方人本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前提。[2]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对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文艺复兴时期。一批启蒙思想家高举人性主义大旗,打破了神学对人性的压抑,要求提高人的地位,尊重人的意志,可以看作是对这种思想的继承;人文主义思想家们高呼“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口号。[3]17到18世纪欧洲古典自然法学派,强调人的自然权利和自由个性;在德国古典哲学发展过程中,费尔巴哈在对基督教的批判中认识到人创造了神。从西方古代的人本思想到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和现代的人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为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实质,是反思与总结社会主义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理论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辩证处理社会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策略。

1、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内涵

按照西方学者拉卡托司的观点,任何一种科学理论体系都有它的硬核和保护带。硬核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这一理论体系最稳定的成分,它体现了这一体系的实质。[4]科学发展观也是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以人为本”就是核心。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科学的回答了当代中国“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地回答了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同时还体现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其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辩证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价值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伊始就重视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科学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

2、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面对当今社会发展,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把“人本”精神贯穿到整个社会发展中,在尊重人的价值与重视人的发展中解决了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指明了社会的发展道路。首先,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其最高价值评判标准是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实质内容和目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发展,由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其次,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其重要内容是把人的需要的满足作为人的发展。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以人为本确立了人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以人为本真正的全面践行;最后,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表现在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是继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所谓高度,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要求上是一致的。[5]

三、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

1、加强社会管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从古至今,民生就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政治问题的重要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诠释,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6]我国要发展,就必须立足本国的国情,以公平正义为原则,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实现社会公平,实现我国的科学发展。

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由于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粗放的发展方式,不断导致环境污染与破坏,已经使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达到了极限。因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选择,符合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实现了巨大的飞跃,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等生态问题。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古老历史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儒家的“天人合一”,提倡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道家主张回归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理想的目标,也是一个现实的过程。在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科学发展观是“是”与“应当”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如今,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要解决和谐社会构建面临的矛盾,根本在于实现科学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根本前提,而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二者目的都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协调。“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7]这就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人的素质,在规章制度的完善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4] 徐铁光,科学发展观的伦理价值[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05.

[3] 叶汝贤,王征国,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7.

[5] 于大浩,“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

[6] 韩庆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J].河北学刊,2004.03.

[7] 张友谊,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和研究意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05.

【作者简介】

刘 静(1992-)女,陕西佳县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曹锦如(1992-)女,陕西佳县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