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思考
2016-12-13李国辉
【摘 要】 文章叙述了重庆市长寿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况,分析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加强重庆市长寿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举措:创新推进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工作机制;创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 长寿;文化发展;问题;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知识经济的深度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高端、新型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新兴业态,对于促进重庆市长寿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实现改革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庆市长寿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况
1、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长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十一届六次全委会就通过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并提出“立足长寿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目标。长寿区还与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共同编制了《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指导书》,提出以桃花新城为核心,布局全区文化产业发展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发展。长寿区财政还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微企项目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培训、旅游文化服务、文体用品设备经营制造等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
2、文化产业发展凸显地方特色
重庆市长寿区着力推进长寿文化产业“三圈”建设。以“菩提山文化旅游区”、“长寿古镇”为核心,着力打造长寿特色文化产业圈。投资约100亿元打造以佛教、长寿文化为载体,以佛、道、儒等宗教的优秀文化为内涵的“菩提山·中国长寿文化城”项目,入围重庆市文化产业十大亮点工程项目。在菩提山山脚建设占地800亩长寿古镇,注入更多长寿文化元素,主推福寿文化,打造长寿古镇文化产业园区;在长寿工业园规划文化产业园区,引进大型文化产业,并在长寿经开区形成了以印刷行业为主体的支柱产业,以城市电影院线、动漫游艺等娱乐项目为龙头,建设桃花文化娱乐产业圈。
3、文化产业与工业、旅游业深度融合
以文化提速产业发展,深度挖掘菩提山佛教文化、长寿湖红色文化、长寿工业的文化,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注重工业、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联姻”,把文化、旅游的规划和建设实行一盘棋,核心价值一体化。以“寿文化”为内涵,建设“寿山、寿城、寿岛、寿井”;以重庆长寿湖红色文化为内涵,建设“红色重庆长寿湖”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以工业文化为核心,延伸“炼丹文化”、“钢铁文化”、“水电文化”、“化工文化”内涵,提升全区工业文明,而在建设沙田柚种植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畜牧园区时,则推动乡村文化的参与。
二、重庆市长寿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
重庆市长寿区是作为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发展新区,这些年虽然建成了长寿体育馆、长寿文化馆、长寿图书馆等场馆,并建设了18个街镇综合文化站,223个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但尚没有博物馆和剧院,并且能上档次的文化馆、文化站太少,且布局也不太合理。这与长寿区的经济是不同步的。如果不同步,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文化方面投入较少,那就是短视。当然,我们也不能搞形象工程,如果搞出许多大而不当的文化设施,文艺院团、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跟不上,硬件再好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文化设施要合理布局,关键是管好用好,使之充分造福人民群众。
2、历史文脉的保护和传承没有跟上
重庆市长寿区在历史文脉的保护、挖掘和传承上做得很不够。目前留存有东林寺、天台寺、菩提寺、聂家祠堂、桓候宫、白塔、三道拐古街等等,我们不应该随意动迁,要重视历史文脉的保护和传承。还要结合旅游开发,大力加强对长寿“三贤”(巴妇清、谯定、还珠楼主)、市的特殊峡谷景观(滨江长寿谷)、自然景观(长寿湖)、电力文化等的研究,把其独有的文化底蕴挖掘出来,让国内外充分认识长寿的人文历史和传统,认识长寿发展的优势和力量。
3、长寿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整合不够
重庆市长寿区文化产业虽然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并产生了诸多“长寿”文化亮点,但从发展的总体上看,重庆市长寿区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探索、培育阶段,与重庆市内经济发达区县相比较,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不高,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差距。长寿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特别是具有浓郁“寿”文化特色。不过,长寿区对“寿”文化的研究、宣传工作较为滞后,而且创作、挖掘力度不够,文化资源优势并没有较好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三、加强重庆市长寿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举措
1、创新推进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长寿的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文化人文元素门类也较多。在民间手口相传的便有“福寿”文化、巴寡妇炼丹文化、三倒拐古街文化、三洞沟城市峡谷文化、长寿湖红色文化和水电文化、经开区工业文化等,同时,还有花鼓、车灯、长寿民歌、金钱板等文艺形式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虽然这些文化人文元素中有一些并不是长寿区独有的,但也极富区域特色,具有一定的深度开发价值。这么多类型的文化,固然说明长寿区的文化、人文资源的丰富,但多年以来,文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较,也说明了长寿区的文化发展未能有效地拧成一股绳,在文化建设思路上的各自为政、各显其能、各打各的牌,求全贪多而无重点和特色的境况。所以,要创新推进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改变浅尝辄止、只凭经验和感觉决策的被动局面。
2、创新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工作机制
怎样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或艺术精品,并走向市场成为竞争的实力,关键是要强化艺术创新、文化创意,强化对长寿区文化资源进行富有原创性的深度阐释。近年来,重庆市长寿区紧紧围绕长寿“福寿”历史人文资源,打造了《福地仙乡长寿传说》、《长寿古镇二十四桥》、《千古奇女巴寡妇清》等7个序列拍摄了《福地故里长寿文化》专题片,结合长寿文化旅游开发,举办了首届中华长寿文化暨巴寡妇清学术交流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对巴寡妇清、谯定、还珠楼主等长寿历史文化名人进行了重点研究,但在一定程度上对长寿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还显乏力。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长寿区围绕长寿的文化元素进行创作的文艺、文学作品还较为匮乏,鲜有精品问世。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参与文化强区与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理论研究,鼓励潜心精品创作,对有一定基础的作品进行推荐、提升,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符号和艺术表达符号,这些都需要在工作机制上大力创新。
3、创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实现文化与旅游共同发展的一种科学模式,也是一种被广泛推广的发展模式。实践表明,文化发展既能够催熟旅游这块巨大的蛋糕,也可以推动旅游提升自身的发展速度。近年来,长寿区从天赐长寿湖到菩提长寿山,再到滨江长寿谷,全区的文化旅游相生相融,相映成辉。2014年,全区接待旅游人数达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8.8%,实现旅游收入29亿元,占长寿区GDP的7.75%。这充分说明了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巨大魅力。“文化旅游”融合是一场丰美的盛宴,是实现二者共同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捷径,我们应该进一步建立优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度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资源中的文化灵魂,围绕“有效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实现文化和旅游双突破”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文旅联姻”,实现“跨界”融合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金城.创新文化体制机制的思考[N].甘肃日报,2011-12-05.
[2] 李莉娟.长寿区让软文化变成“硬脊梁”[N].重庆日报,2014-08-03.
[3] 李惠武,叶彤,李哲,郁宏辉.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J].广东经济,2015.02.
【作者简介】
李国辉,男,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