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多维对话式教学探讨

2016-12-13彭小庐

知识窗·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文本

彭小庐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概况、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国古代重要的作家作品,不断提升学生阅读、分析和评价古代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诗歌被选入中小学教材,这对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时间跨度大、容量多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文学活动来看,从先秦至近代,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时间跨度很大。在这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以唐诗为例,仅《全唐诗》就收录了唐代两千多位诗人约五万首诗歌。然而,除了唐代的诗歌创作外,还有散文、词、小说、变文等各种文体创作,其中有些文体的成就不亚于唐诗。可以说,唐诗只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冰山一角。

古代文学教学,涉及很多方面,如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文献、古文化、古代哲学、古代思想等,繁多的教学内容,但课时安排相对有限。随着课程设置的不断改革,在各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中,古代文学的教学时间一再缩减。一般而言,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课时基本是在每学期五十个课时左右,总课时数大约在210~250之间。这么短的时间内,教师根本无法讲完如此繁多的内容,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一再地调整教学内容,或是缩短文学史的教学内容,侧重作品分析;或是舍弃一些作家作品的讲解而只专注文学大家等。不管怎么做,都是不利于古代文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方法单一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影响,教师基本是沿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教学工具,“满堂灌”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以文学史为主,辅以文学作品的分析,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教师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学生则是埋头苦记笔记。

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部分,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即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获取该课程所要求达到的各种层面的目标。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也即通常所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当前教学在很大限度上已经背离了这一原则。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多媒体技术逐渐引入课堂教学中,但由于教学方法陈旧,教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如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依然是教师主讲,学生迅速抄下教师课件的要点。多媒体教学变成了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传统教学的翻版。在某种程度上,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还不如“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因为学生直接抄课件,少了内化的过程。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古代文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和学生缺乏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有关。笔者通过分析和调查发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古代文学的内容繁多,年代久远,在文学作品中涉及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都和现代相差甚远,加之语言表达迥异,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其次,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代文学的教和学都存在许多问题,“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所以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第三,功利性思想的影响。文学性的界定问题似乎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思维世界,以至于相当多的学生已经淡化,甚至放弃了对诗意的追求。在市场化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更关注所学知识是否有用,能否为以后择业增加筹码。文学课本是提高人文素养、丰富人精神世界的课程,很难在短期内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日益被边缘化。

二、建立“多维对话式”教学方式

平等对话是后现代教育家提出的教学理念,它是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对话,探讨理解某一主题并获得新知,师生共同提高的教学活动和过程。典型的对话式教学是由孔子开创的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倡导的“产婆术”演变而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对话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积极的态度获得知识,提高教学效果。这种对话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对话式教学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不是放任学生任意地发展,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整个对话式教学的前提。

古代文学的内容非常广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无法对所有内容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好把关的角色,起到过滤作用,确定哪些内容是重点。如一个教学单元涉及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文化思想、精神内涵等,教师无法全面顾及。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功课,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

如在教学唐代文学单元“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时,元白诗派的教学重点是“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写实精神,而韩孟诗派的教学则应侧重于他们对诗歌艺术的新变上。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能只充当搬运工的角色,教师本身有一个对知识的内化过程。读透文本、深入把握,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审美体验,价值判断对作品作出个性化的解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可以说,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对话式教学的前提, 否则,对话式教学的效果难以实现。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文本是知识的载体,通过与文本对话,学生才能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才能实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这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endprint

叶圣陶提出教学要“潜心会文本”,即学生要直面文本。教师一味地“灌输”,不能代替学生主动“寻求”。上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个性化解读教学内容,深入体验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获得个人的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会有针对性地去补充、完善或纠正自己的判断。这样,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师生的精力都集中到所教授的内容上,而且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和冲动,真正地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在多维对话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是重要组成部分。接受美学的理论家姚斯曾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位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行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的新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也就是说,文学接受具有对话性的特征。同一个文本所包含的知识、价值观念是多个层面的,并不是所有的层面都会自动地进入学生的视野。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接受某一知识时,总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文本做出个性化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理解可能会有偏差,甚至是误解,也可能在接受过程中,受知识与能力的限制而产生理解障碍。因此,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抵达应达到而未达到的对话层面,促成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多维对话式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除了上述几个层面的对话之外,有效对话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自己的对话。教师除了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还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与其他学生交流、与自己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思想的碰撞。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愤不发,不悱不启。”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把“启发”落在点上,才能达到教学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古代文学“多维对话式”教学模式探讨》,课题编号:JXJG-14-23-12。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中文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