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语文组之建设与语文教师之发展
2016-12-13孙立权
文/孙立权
略论语文组之建设与语文教师之发展
文/孙立权
教研组要有魂
所谓魂就是教研组的核心理念。没有魂,教研组就是一潭死水,教研工作就是瞎子摸象。我们东北师大附中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语文教学和教研工作的核心理念——语文教育民族化。东师附中的语文教学要走一条复兴民族语文教育的道路,要高高举起语文教育民族化的旗帜,附中语文教师要承担起接续中华文化千年血脉的使命。
我在1998年提出了我的语文观——言语/文化观,回答了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语文这个学科很特殊,虽然从1904年癸卯学制单独设科算起已经110年了,但学界对语文是什么仍然存在巨大争议。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章,有人说是语言文学,莫衷一是。我认为语文是言语/文化。语文的表层结构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准确的叫法是言语,包括叶圣陶先生说的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语文的底层结构是文化。如果语文是一只手,那么言语和文化就是手背和手心的关系,一体两面、血肉相连、不可分割。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言语这个表层,还要触及文化这个底层,这就是我的语文观——言语/文化观。
为了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我在1999年提出“非教学性备课”的理论。我认为有两种备课,一种是为了上课而备课,这是“教学性备课”;一种是在上课之外为了提升自己而备课,这是“非教学性备课”。“非教学性备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针对语文组发展和语文老师成长的特点,我在2004年提出了语文组建设和语文老师发展的八字方针:自养为主,外铄为辅。队伍建设向来有两种管理思路,一是以“外铄”为主,一是以“自养”为主。“外铄”就是从外面给教师施压,靠规定、考核、评比等外在力量来塑造、改造教师,这种管理思路最不适合管理“文人”;“自养”就是焕发出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情感,像孟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样,使教师靠自我修为来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来的自我发展之路。管理者应着重焕发其“自养”的热情,创设“自养”的环境。
2012年,我提出了“从游式教研”的理论。明代学者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言:“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这句话里有两个求学动作——“从”“游”。从者,跟随也,即从师;游者,交游也,即交往、交流、学
习。合起来叫“从游”,即从师受业。早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用“从游”一词来定位大学教育,受其启发,我提出“从游式教研”。教研组犹水也,老师犹鱼也,老师的教学教研行为犹游泳也。鱼有大小,经验丰富之老教师或学有所长的教师犹大鱼也,经验缺乏的年轻教师或教有所困的老师犹小鱼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谓“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此吾所谓自养与外铄相结合之佳境也。欲臻此佳境,教研组之“水”就不能是一潭死水,必须是源头活水,是知识文化之水,是生命体验之水。从游时濡染之时间既久,游出了感觉、感受、创造力,就会从有意识达到无意识之境,从强制达到非强制之境,从刻意达到不刻意之境,亦即从外铄达到自养之境,这是一种水到渠成、非刻意而成的境界。
教研工作要目中有人
我们做一切工作都是因为人,基于人,为了人,提高人。下面我举例说明什么是目中有人的工作。
教研组会务必卓有成效,这是目中有人。我们的语文组会每学期召开约12次,每次约90分钟。我力争每次组会给老师充电,提高老师、锻炼老师,创设一个“自养”的环境。以下是我们常规组会的内容。
比如专家讲座。我们多次聘请高校教授、学术机构专家、作家、教育家前来讲座。15年里语文组的专家讲座举办过70多次,每年约5次。这些讲座极大地丰富了我组教师的知识储备,开阔了学术视野。
比如圆桌论坛。选取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或者老师们普遍困惑的问题举办圆桌论坛,开会时围成圆桌,老师们各抒己见。论坛的主题提前一周以站内信的方式告知老师们,让老师们先思考、准备,也可以事先指定几个老师准备,这样开会时不会冷场,且能交流起来,效果很好。比如我们曾经以“作文试题的命制”为话题举办论坛,老师们真的“论”起来了,产生了碰撞,而且青年教师和老教师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争论起来。这就是我们要的效果,这才是组会。
比如读书沙龙。让老师们“自养”,最重要的就是读书。我们附中第一任校长,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陈元晖先生有一次到东北师大教育系做报告,语重心长地讲:“要多读书。我感觉大家读书读得太少,不是一般少,是太少。”陈老的话说到了要害。鉴于此,我创办了“读书沙龙”活动,让语文老师轮流向全组介绍自己近期精读的一本书。这样一来,主讲的老师有收获,他精读了一本书,全组老师也有收获,他们相当于略读了这本书。有人问怎么才能教好语文,我说:多读书就能教好语文。一个读书多的语文老师教的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一个不读书的语文老师教得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多数老师在教书的前10年,成长较快,到了10年左右,成为成手了,发展就慢下来了,有的老师甚至倒退了。而要让自己的教学永远保有魅力,大概只能靠读书、钻研了。
比如集体备课展示。这项活动是我们在2003年首创的,一个年级
的备课组围绕着一个专题或一篇课文在组会上向其他备课组的老师展示自己组的备课活动,然后其他备课组的老师可以补充建议。这项活动旨在提高集体备课水平。
比如听评课活动。这是教研组重要的教研活动。首先,听评课不要只重视听而忽视评,评课恰恰是更重要的,评课才能使听课升华,解决问题。所以每次组会听评课时,我会安排一到两节课的评课时间。其次,每次评课应该有一两个主题,比如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挖掘课文的深度、师生互动等等,有主题会使发言比较集中、深入,让上课者、听课者都更有收获。再次,要明确评课的标准。要优点说足,缺点抓准,对课不对人,避免捧杀和棒杀两种极端倾向。另外,对新教师、青年教师、老教师上课,评课时要有不同标准,不能拿成手的标准要求新教师,不要在嫩苗上跑马。评课不应是打耳光式的,而应是培养式的、建设性的。最后,参加评课的老师要广泛,兼顾入门教师、成手、老教师,也包括上课者,甚至可以包括上课的学生。另外,我们还采用一种很好的评课方式:录像回评,放一段评一段,有点像大学教法课上的微格教学。
教研活动要兼顾老中青,这是目中有人。有的教研组举办活动只折腾青年教师,让其他老师成为看客,这是不对的。语文组的听评课活动既包括青年教师研究课,还有师徒同台授课、同教龄同台授课、同门同台授课、老教师观摩课。师徒同台授课是我发明的。上这种课,徒弟压力小,师傅压力大,所以就精心准备,结果往往这种课非常精彩,很有启发性。
为教师创造展示才华的平台,这是目中有人。我们每学期都要举办一次高质量的、大型的、组内老师多人参加的教学观摩活动。我在2011年创办了“东北师大附中语文学术节”,一个教研组举办学术节,这在国内大概是首创。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每届都有省内外六七百位老师观摩。第一届的主题是“合作教研,学术为先”,组内17个老师登台献艺,一个老师是主持人,10个老师发表学术演讲,6个老师同台授课,都是语文组老师。第二届主题是“诗歌教学”,7位老师出场,1个主持人,两个上课,4个进行学术讲座。为了让我组老师得到更多锻炼和展示机会,我在2010年创办了东北地区知名高中语文论坛,联合了东北地区近20所知名高中成立理事会。每届理事学校轮流主办,已成功举办四届。因为论坛是我校发起,所以每届活动必有我校老师上课,使他们得到锻炼,迅速成长。
教研组应重视课程、教材建设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除了国家、地方、学校重视课程建设,教研组也应加以重视。多年来,语文组开发了不同课程类型、不同水平层级的校本课程70多门,初步建立了“课程超市”,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我组织开发了主导性校本课程“中学汉语语法常识”的教材,还开发了与国家必修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批注式阅读教程》。2013年,我组织编写了供我校高中第8—9学段使用的语文教材。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本意是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语文成为可能,但是由于走班制落实不完善,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开始考虑整合、优化选修教材,在第6学段使用诗歌散文系列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7学段使用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的《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8、9学段使用的教材我们决定重新组编,在认真阅读了其余14种选修教材的篇目的基础上,同时参考旧教材(即大纲本教材)1—6册、旧教材语文读本1—6册、新教材(即课标本)语文读本1—5册的篇目,编写出《高中语文》(8—9学段使用),这是教研组“课程树”建设的重要成果。
教研组应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人文情怀
我们做教研组工作,举办教研活动,都是为了教师的发展。而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具有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与科学精神相对的,科学精神求真,人文情怀求善、求美。为了培养教师的人文情怀,我们引导教师在教学和教研活动中更细腻,更加重视感性表达,以审美的眼光看事物。我们在2011年创办了《铎音》杂志,至今已出版6期,在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反响,许多外校教师和学生家长都给予了很高评价。这是我校历史上第一本教师文艺杂志,专门登载我校老师的文学艺术作品。这本杂志是展现教师人文情怀的平台,是教师诗意栖居的地方。这本杂志能够表明:东师附中是有故事的地方,东师附中人是诗意的栖居者。
(作者单位:东北师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