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创新—重读周昌谷《画家黄宾虹先生像》
2016-12-13袁进华
文/袁进华
融合与创新—重读周昌谷《画家黄宾虹先生像》
文/袁进华
《画家黄宾虹先生像》1959年创作,是周昌谷(1929-1986)早期的画作。作品中人物脸部轮廓五官表情非常准确,笔墨细腻很有质感,而对人物结构的了解,使得运笔出神入化,勾勒着衣几乎是焦墨浓墨破墨挥洒一就,气韵生动,看似随性肆意的笔墨,却非常贴切地表现出黄宾虹先生的性格特征,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浑厚华滋的笔墨体现出周昌谷才华横溢,并深得潘天寿的厚爱,在这件作品的左上侧亲自题款:“画家黄宾虹先生像(篆书)。一九五九年卢橘黄时,寿题”,钦白文“潘天寿印”。当时周昌谷而立之年,正是艺术创作青壮年旺盛时期,此件作品在他现有留存下来的艺术作品中,显得格外珍贵。
我曾经在一次浙派人物画回顾展上,见到周昌谷一张头像的素描,技法娴熟,功底深厚,非常惊愕他的西画素描功力。
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从多个系、专业抽调了本专业内最优秀的年轻老师,集结到中国画系人物专业,共同来研究创新中国人物画的创作技法,它以中国传统笔墨为基础,大胆吸收花鸟画、山水画笔墨技巧,形成了落笔间既有笔墨色彩又结构严谨精确的绘画技法,并巧妙地融合了西方的造型方法和观念,从而形成独有的风格鲜明的浙派人物画绘画体系和艺术观念,用崭新的表现形式和技法,来贴切地描绘新中国的社会面貌,周昌谷就是当代浙派人物画重要的代表人物。
晚期周昌谷绘画风格慢慢脱变出来,面貌越来越强烈,创作了我们广为熟悉的系列作品《两个羊羔》《荔枝熟了》等等,深为大家喜爱。他用花鸟画笔墨介入人物画的创作,尤其在少数民族题材方面,突显自我,更显新意和实力。自由撒泼的水墨色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天然多彩的植被,以及婀娜多姿美丽动人的傣族姑娘深入心灵,记忆犹新。
画家黄宾虹先生像 93cm×62cm 1959年 周昌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