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仅仅听从与依顺眼下这个时代是不够的

2016-12-13赵健雄

中国画画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古琴画家音乐

文/赵健雄

仅仅听从与依顺眼下这个时代是不够的

文/赵健雄

赵健雄

这四个选项囊括了古代衣食不愁的士人基本的文化活动,也是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下棋一般需要两人对

弈,其它都可以自给自足,切合农耕时代的日常生活。

宋 仲尼式“一天秋”古琴

仲尼式无名古琴

除此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倘若生活在城里,还可以听戏乃至冶游,相比之下,就难免俗了。

这与今天很不相同,文化娱乐五花八门,即使足不出户,也有网络游戏与各种视频节目可消磨时间,这在从前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大可不必把所谓“琴棋书画”看得那么高雅,也就相当于现在看电影听音乐吧,当然电影、音乐本身也有雅俗之分。

便在我上一代,稍微有点文化的人,写的字放到今天,就能称作书法;至于下个棋、拉一手二胡或会弹琵琶,都算不上特别的本事,倒是下笔就能作画的人不多。所以如果是个画家,一般来说,也就四者兼备了。

说修养有些言之过甚,更接近的倒是休闲。

即使专业画家,按旧时规矩得“笔不离手”,但哪能一天到晚闷在那儿作画呢?当然如今娱乐方式丰富多了,也转型了。因为大多数人口聚居城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了许多集体活动,譬如大型摇滚演唱会的视听感受与一个人戴了耳机欣赏,效果与作用都不可同日而语。

具有表演性质的大型体育比赛也是从前没有的。

由于交通手段现代化与经济发达,地球成了个村子,旅行是普通人也能享受的生活内容了。

所有这些,在娱乐的同时,也起着陶冶性情、开阔眼界的作用,有意无意地会潜入笔端,影响我们对绘画的理解,甚至点与线的谋划与布置。

所谓当代水墨的产生,也就是因为当事者身陷叫人迷乱恍惚的现代生活,或者顺应,或者试图对抗的结果啊,放到千年之前,很难逃脱被认为胡闹与发疯的结论。

所以我想说,今天仅仅听从与依顺眼下这个时代是不够的,还需要更独立与自由的精神追寻,以规避与超脱眼前的某些影响,为自己找到更大的表达空间。

对西方来说,绘画的宗教性是很明显的。现代之前,传统油画与壁画大部分内容都与圣经有关,即便像梵高这样传统的叛逆者,也是虔诚的教徒,他甚至想做个传教士。宗教提供了超于现实的感触与想象,让笔下色彩缤纷,热情勃发。

中国传统壁画(经由敦煌与其他各处的洞窟得以保存下来)也有很强的宗教性。而尽管文人画本质上是世俗的,仍是对世俗的提升和超越。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当代中国人多数没有宗教信仰,所以搞市场经济,一切向钱看,特别顺畅。但钱能解决物质生活层面的种种问题,却不一定能够解决,甚至根本解决不了人的精神需求。

绘画本来更多属于精神活动(相比之下,音乐就更具精神性了,它由虚无的声波震荡形成,触手亦不可及),这些年,弄得物质性很强了。只有少数画家,能够超凡脱俗,追随内心的律动而行,不去顾及价格高低,多数画人,即使像陆俨少这样的大家,也做不到,他晚年试图变法,也有了一些气象,但市场不那么认可,就退回去,固步自封了。倒是也有名气没有陆大,精神上却比他更加自由的,如尉晓榕,就不那么顾及当下市场的接受程度,下笔变化多端。

有意思的是,尉也是个乐谜,尤其喜欢西方古典音乐,而这恐怕并非巧合。没有比音乐更能直击人心的艺术了,叫人激昂,不惜投入战斗;也令人沉静,浸溺于远离现实的幻境;

甚至有一种音乐,听多了让人想死。音乐给人带来的种种状态,于绘事,无疑有促进作用。

太古正音琴经 明·张大命 纂集(明万历37年序刊本)

太古正音琴经 明·张大命 纂集(明万历37年序刊本)

以黄宾虹先生的说法:“中国艺术本是无不相通的。先有金石雕刻,后有绢纸笔墨。书与画也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贯,虽音乐博弈,也有与图画相通之处。六朝宗少文氏,曾经遨游五岳,归来即将所见山水,绘于四壁,俨如置身于山水之间,时或抚琴震弦,竟能够使那墙壁上的山水,也自铮然有声,所谓‘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音乐和图画便完全融和在一起了。宗氏自称卧游,后来人所说的‘卧游’便是本此。张大风论博弈:善弈者落落初布数子,而全局已定,即画家之位置骨法。这又是博弈与绘画相通的地方。”

此乃夫子自道,有其切身体会。

有一句老话叫“功夫在诗外”,绘事又何尚不是如此?不只修养,一个人的经历、思想、品性、无不体现在笔下。

你画山水,没有一点闲逸之心,怎么出得来古人的韵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琴、棋与书都是可以用来养气的东西,看似无用,实有大用。

大圣先师对音乐,有更具体的说法流存下来。 三国时阮籍在《乐论》中讲到:“故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言至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不以肉为滋味也。”

其实老人家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周游列国,不乏困顿之时,但多数日子衣食还是不愁的,故有余力与余兴,沉潜于艺术活动。而经由艺术培养出来的心性,成了他在艰难岁月中的精神支撑。

琴棋书画,在古代具体指弹琴(多为古琴)、弈棋(围棋和中国象棋)、书法和绘画,是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养性必须掌握的技能,也称“雅人四好”。

最初有这个说法时,还没专业画家呢。对传统的中国文人而言,画乃个人志业之余事,且排在琴棋书后面,属余事之余。本来就是用来消遣的。

至于宫廷画师,可以养家糊口,更重的却是技艺,而非境界。

只有到了商业文化兴起,才产生既能保留一点个人性情,也能藉此谋食的画家,而这种消费是靠一个有文化眼光也有经济实力的阶层来维持的。

上世纪中叶,把这个阶层灭了,中国画家在几十年时间里,因此几无自生的能力。

本世纪初,随着这个阶层的重生,同样是中国画家,突然像掉在糖罐子里。

只是新的有钱人较之旧的有钱人,艺术品味相对低下,而培养需要时间,正是这个原因,造成画家中间有人不注意修身养性,只重笔墨的现象。

但这种倾向肯定会发生变化,近来范曾作品价格下跌,便是兆头。

尽管大规模的文化革命,几乎摧折了传统的基础,然而毕竟我们还是中国人,老祖宗的基因留着,暴力扫荡短时有效,当人们发现它无法提供更好的东西,则回归与溯源必然涌现。

这个过程里,中断的教养,遂成为创作中一个问题。

古琴热坊间盛行已有些日子了,人们由此追寻与享受淡雅清丽的声音,对此前的造反歌舞,无疑是一种反动。

那么,你也来试试?

猜你喜欢

古琴画家音乐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酷炫小画家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