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样式雷北海图档整理述略

2016-12-13王其亨张凤梧

关键词:组群画舫同治

王其亨, 徐 丹, 张凤梧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 300072)



清代样式雷北海图档整理述略

王其亨, 徐 丹, 张凤梧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 300072)

北海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格局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园林及建筑个案研究方面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通过系统梳理分析样式雷文档、图样、烫样这三大类资料,结合实物及测绘图档,对同治及光绪朝样式雷图档中北海部分进行分类与鉴定,并以同治十三年(1874年)画舫斋改建戏台等工程为例,厘清了此次修建活动的始末。

北海; 样式雷图档; 整理; 画舫斋

一、研究回顾

自康熙中叶到清末,曾有雷姓家族八代传人作为“样子匠”供职于皇家建筑设计机构“样式房”,长期担当“掌案”统领设计事务,被世人誉为“样式雷”。现存清代皇家建筑凡都城、宫苑、坛庙、陵寝、府邸、衙署等,大多留下了样式雷的不磨印记[1]。该世家各代传人完成的有关设计文件,如画样、烫样、样式房《旨意档》、《堂司谕档》及《随工日记》等,则被称为“样式雷图档”。样式雷图档包括众多完整的建筑工程个案,涵盖了有关机构设置与运作、选址勘测、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大量传统建筑工艺等方面的详尽细节,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详实也最直观的文物性资料,2007年已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2]。

清季丧乱,样式房衰落,雷氏亦渐趋式微,样式雷档案遂逐渐流落民间,又历经世纪沧桑,至今幸存者,分藏于国内各单位,并有少量流失境外。其中大部分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处[3]。

北海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延续使用时间最长、遗存格局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皇家园林杰作[4],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园林及建筑个案研究方面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还有少数著论以部分样式雷图档作为研究材料,这些均为北海样式雷图档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王其亨先生在《清代乾隆朝<西苑太液池地盘图>考》及其《补证》中,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西苑太液池地盘图》进行了一系列考证,澄清了这一珍贵图样的成图时间、图中各建筑的建置年代等一系列重要信息[5],对西苑尤其是北海样式雷图档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峥在《平地起蓬瀛,城市而林壑——北京西苑历史变迁研究》一文中,对西苑自金代肇建以来到清乾隆朝鼎盛时期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描绘与解析,并对西苑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挖掘与整理。文中共引用了21件样式雷图档(其中北海9件),但并未对其进行详细鉴定与阐述。附录中对125件西苑样式雷图档(其中北海36件)按所属位置进行了简单的归类,但均无分析与鉴定。

二、研究对象

经查证,北海相关样式雷建筑图档约有91件,多为同治、光绪朝重修期间所绘,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图档并未集中收藏,其中雷氏家藏画样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有59件;工程期间“奉旨留中”,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相关图档有6件;1930年由中法大学收购,后转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有18件,包含烫样7件。此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等国内外馆藏机构也存有少量图档(见表1)。这些图档的分散收藏,是目前开展相关研究的最大障碍之一。

表1 北海相关样式雷建筑图档分布统计表

由于客观原因,这些图档迄今无法充分利用,本文的研究对象不得不仅限于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59件北海相关图档①(包括文档20件,图样39件)和故宫博物院藏的2件图档②、7座烫样,共计68件北海相关样式雷图档。按形式大致可分为文档、图样和烫样三类,涉及的工程包括同治六年(1867年)三海清淤、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工程及光绪朝修建朝房工程等,主要为地盘样及立样。其中,故宫博物院藏2件图档分别所属画舫斋与镜清斋组群,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样式雷图档数量按建筑群分类明细见表2。

表2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清代北海相关样式雷图档表

1.文档

经查证,清代北海相关样式雷文档资料共计20件,其中三海17件、北海1件、画舫斋2件,均可与相关图样、烫样相参照(见表3)。文档大多没有标明年代,仅少数图注有同治年号,从工程内容推断,基本都是同治、光绪时期的产物,其具体年代尚需辅助各类资料分别作细致的研究判定,本文仅大致归纳所属类别及相应的数量。

表3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清代北海相关样式雷文档表

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为三海相关文档,内容涉及西苑三海清淤工程、踏勘丈尺工程、房间略节、装修记工、内檐用料呈文、免税执照等建筑踏勘、设计及施工内容(文档大多用楷书记录,唯踏勘类行书较多)。

三海相关文档中有10件为清淤时踏勘的丈尺略节,均涉及北海工程,遍及北海各河道。其中,文档[国]059-071《清淤分修略节》是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初七日丈量北海蚕坛北墙下闸棂起至西砖门止的一段河道详细尺寸略节,经对比,该文档与图样[国]371-0302-S6《景山西御河地盘糙底》对应。因此,[国]371-0302-S6的年代可判定为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由此可见,清淤略节或有与之相对应的图纸,若均能图文呼应,便能对清代北海清淤工程的细节与具体情况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文档[国]146-1-010、[国]056-010-1与[国]050-001内容大致相同,[国]050-001仅多“五月二十五日查得,略节”这几个字,其他文字完全相同,但笔迹较其他三版更显凌乱。这四张文档为同一人书写,为何誊写四遍?笔者认为[国]050-001为踏勘现场所写略节,因笔迹潦草,为了恭呈御览,后续又将此略节誊写了几遍,不仅要挑出书写最规整的呈献给皇帝,而且包括管理官员、承包方等在内的各级单位均需要大量誊抄件,这也是样式雷图档的一个特征。

[国]057-010-4为北海清淤略节,此清淤略节丈量了北海步瀛桥→响闸→三孔桥→五龙亭→御河桥③的具体丈尺。对比样式雷图样发现,[国]286-028北海清淤图正是此略节文字相对应的踏勘糙样,此图虽未标明具体丈尺,但测量节点、大致比例均能与文字相吻合。图文相配从侧面印证了样式雷家族对待工程科学严谨的方法与态度。

北海画舫斋相关文档有2件,一件是[国]376-0427《北海画舫斋诗咏匾额底册》,内容为乾隆咏画舫斋御制诗及匾额,或为存档所用。值得一提的是,底册中不仅列出文字,而且匾额是按相对位置关系书写,结构十分清晰;另一文档[国]148-021从样式可见为信件,内容涉及北海画舫斋、濠濮间画样事。

2. 图样

故宫博物院馆藏北海样式雷图样数量共2件,分别是画舫斋与镜清斋组群地盘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北海样式雷图样数量共39件,按所属组群进行明细分类(见表4),二者共计41件。

表4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清代北海相关样式雷图样

样式雷图样就建筑表现而言,可以划分为地盘样和立样④两大类,北海图样以地盘样为主,少量为立样。就图纸绘制进度而言,可分为糙样、糙底、细底、底样、进呈样[4]。

三海涉及的图样整理后得到9件,均为地盘样。其中包含1件糙样、1件细底、7件进呈样,细底题:

三海大墙全图准底⑤,无浮签,绘制细致整齐,三海周围关系尽显。进呈样均题:谨查得三海西苑门周围海墙各门座朝房全图样⑥。

贴黄朱浮签,绘制整齐精致,西苑内部建筑空缺。

北海有一件编号为[国]286-028的全局糙底地盘样,经过校对实测图,换算比例约为1∶2 000,为众多全局图惯常采用的比例,墨线描绘,相对工整,是北海清淤图。大部分清淤图以记录河道走向、尺寸为目的,一般忽略景区建筑细节,但[国]286-028这幅清淤图,未标明实测尺寸,仅在三处河道上标明:

“此處擬緩”、“此處樣卽”。

建筑虽无详细细节,但与实际相差甚远。

琼岛涉及的图纸整理后得到10件,悦心殿4件,漪澜堂3件,其余3件。悦心殿含糙样2件、糙底1件、细底1件。糙样[国]155-1-0010为徒手绘制的地盘样,背面注明工程项目“悦心殿糙底”,正面用文字记录了建筑破损情况文字,用码子数进行了尺寸标注,图纸一角还徒手简单勾勒了某小桥的平面及立面。细底[国]161-005为同治十三年(1874年)界尺绘制的地盘样,题“北海琼岛西南地盘全图准底”,内容包含悦心殿、庆霄楼、静憩轩等建筑及周围环境。每座建筑均边注其丈尺做法,同时也标注了建筑的缺损情况,如

“横眉坐凳不全”、“地面破损”。

北海立样中有2件为装修陈设图,其中[国]375-0423-03为进呈样,贴黄朱浮签,签上题:

“大西天撤下铜钟一口,高五寸五分,径三寸二分,随木架一个”。

为界尺所画铜钟立样图,绘制精美。另一件[国]341-0491为界尺所画糙底,题:

“承光殿内改地屏床图样”。

3.烫样

样式雷传世烫样有两种:分别为建筑模型烫样和内檐装修板片。故宫博物院所藏北海烫样均为建筑模型烫样,再细分类则归为组群建筑模型烫样,即以一个景区为单位,不仅反映单座建筑情况,还表现该组群的建筑布局和环境布置。每个建筑均用图签标明该建筑的主要尺寸及做法,其中建筑、小桥、砖石、土山、树木等均用不同材质形象而直观的展现。

在文档资料中,[国]365-0185《烫样底册》记录了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初六日至九月二十二日制作完成的南北海共计8箱17件⑦烫样的详细信息。其中包含北海烫样7件(见表5),涉及悦心殿组群、漪澜堂组群、画舫斋组群、濠濮涧组群、镜清斋组群、快雪堂组群、澄性堂组群共7大组群。在烫样底册中,详细记录了每个组群烫样所包含的各个建筑,比如悦心殿组群,包含悦心殿、庆霄楼、静憩轩、一山房、蟠青室、揖山亭、御前坐落房、内奏事处坐落房等。

表5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北海烫样表

以万佛楼东所澄性堂组群烫样为例,观察烫样,澄性堂一区是一个前后有两个水池、四面建筑临水的建筑群。垂花门进门为方整石砌成的矩型水池,正对面阔五间硬山卷棚的澄性堂,其前抱厦为三开间歇山卷棚顶。堂后为青山石砌成的不规则水池,池东山坡上建有方形攒尖顶湛碧亭,西边建有三开间硬山卷棚顶的两层小楼致爽楼,池北面还有澹吟室、清约池和净藻轩三座建筑。堂、亭、楼、室等建筑用游廊相连通。

通过这具烫样,不仅可以把澄性堂一区建筑布局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而且相比抽象的地盘样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观察建筑与环境融合所带来的独特空间感受。观察澄性堂组群,不难发现该组群空间构成与“内圣外王”⑧的建筑思想不谋而合。澄性堂第一个院落展现出一种“王”的政治空间,院落为方形,规矩对称,周围环以连廊,空间相对封闭。由院门而始,水池、澄性堂直接置于中轴线上,昭示着迥异于文人园林的旨趣。由于院落进深较小,约为建筑面宽的1/2,此空间缺乏亲切感而稍觉压抑,却正传达出政治空间的氛围。第二个院落则恰恰相反,以自由形态的水面为中心,分散而有机地组织了建筑、山石、植物等,予人以强烈的文人园林意向,与前院形成鲜明对比。院内水池曲折,山石林立,加上树木葱茏,参差错落,让人不由自主产生强烈的自然情趣,强调了一种静心修性“圣”的空间。

三、个案研究——以画舫斋修建始末为例

清代皇家建筑的设计事务贯穿工程全过程,包括:相地、勘测;完成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和施工设计;以及装修陈设和器物等设计;制作画样、烫样并编制设计说明的《工程做法》等。施工中还要参与抄平、灰线、放样,并适时制作呈报工程进展及竣工实况的画样及说帖等。这些事务,皆由钦派工程处样式房的样子匠在钦差承修王大臣及辖官董督下,仰承旨意完成。[7]

笔者通过综合交叉研究画舫斋现存相关的3件样式雷文档⑨、3件图样⑩和1件烫样,并结合古籍及前辈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厘清了画舫斋从始建、添建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改建,直到停工的一系列营建活动的具体过程。

画舫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始建。弘历以浴蚕河水系为基础,在明代天顺年间凝和殿的旧址上营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五月二十七日奏案:

“蚕坛南边新建宫门三间(正门),并殿五间(春雨林塘),抱厦三间,后殿五间(画舫斋)……”。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告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六月十九日奏销档:

“修建得春雨林塘宫门三间(画舫斋宫门)、前殿五间、抱厦三间(春雨林塘);后殿五间、前后抱厦六间(画舫斋)……”。

画舫斋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建,开安门口,改游廊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四月十五日奏销档:

“春雨林塘东墙开安门口一座,改盖跌落游廊三间,补盖围房一间,粘修转角房十三间……”。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建,添建古柯庭、奥旷、绿意廊、游廊等,拆古柯亭。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五月二十五日奏案:

“画舫斋东边添建正房二座计六间(古柯庭、奥旷室),方亭一座(绿意廊),前正房西山游廊三间,后正房东山游廊四座,东厢房(得性轩)南山游廊一间,方亭南山游廊十间,挪盖东厢房三间(原奥旷室)。拆卸方亭(古柯亭)一座,游廊九间”。

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十九日,画舫斋天沟渗漏。奏销档:

“画舫斋天沟渗漏”。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二十九日,停修圆明园,同时查勘三海。

“停止圆明园工程,三海酌度情形。八月初一,又谕”。

同时,着内务府大臣查勘三海,酌度修理,以备太后驻跸之所。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初九日,准备修葺。

“将北海漪澜堂和画舫斋殿宇廊檐酌加修葺,油饰见新,请慈安、慈禧两太后分别驻跸”。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十一日,清查现状,拟添改项目。作《三海等处殿宇房间数目尺寸》,画舫斋组群各建筑具体形制及尺寸也被记录其中,涉及建筑包括宫门、春雨林塘、镜香、观妙、画舫斋、绿意廊、得性轩、古柯庭、奥旷、小玲珑、游廊、顺山房、垂花门等。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至九月,现状踏勘,绘制勘察画样。进行现状踏勘,绘制出[国]155-1-007糙底,标注残损情况,比如画舫斋现状为“有台基走错,抱厦坍塌无存”、“歇山不瓦”等。此时宫门仍存在,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至九月,进行增改设计,制作画样、烫样,恭呈御览。改建、添建项目及具体尺寸记录到[国]366-0201-14至[国]366-0201-16《三海等处殿宇房间数目尺寸》中的画舫斋部分。

例如宫门,八月踏勘现状为:

“宫门一座三间,明间面宽一丈二尺二寸,二次间各面宽一丈一尺二寸,進深一丈三尺,前後廊各深四尺,言柱高一丈一尺七寸,台明高一尺一寸,下出二尺六寸”。

而边注的改建方案为:

“添盖扮戲房,宫门改后台一座五间,明间面宽一丈二尺,二次间各面宽一丈一尺,二進间各面宽一丈五寸,進深二丈六尺,前后廊各深四尺,言柱高一丈二尺,台二尺,下出二尺四寸。”“改重言戲台,見方、進深三丈,柱高一丈四尺,台二尺二寸,下二尺六寸。硬山箍頭脊,光棍柱,砖海墁一丈一尺六寸,石子甬路,屏门录油色,红柱录抱框红装”。

即重修方案为拆去原来的宫门,在宫门基础上添盖二层重檐歇山戏台,并在戏台南侧盖扮戏后台。

再例如,画舫斋宫门东侧切刨土山,添盖值房一座十五间。

“东山后添盖值房一座十五间,各面宽八尺,進深一丈二尺,柱高八尺,台明高一尺二寸,下出一尺二寸”。

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二十九日,指出添建戏台的原型——万春园东所戏台。[国]062-028中提及添建戏台式样:

“北海画舫斋拆去宫门,添盖戏台后台照万春园东所戏台尺寸式样”,文中所指“万春园东所戏台”。

经考证应为圆明园天地一家春东所戏台,参考样式雷图纸为[国]093-018P、[国]105-001和[国]093-003-02。

之后奉旨依议,绘制了[国]161-003《南段地盘糙底》。图样中将戏台设计方案图纸化,此时原来宫门的位置已被戏台与扮戏房所取代,扮戏房面阔五间,前后廊,后台为三丈见方重檐戏台。且戏台东侧添建值房十五间。

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绘制进呈样,恭呈御览。绘制[宫]样690《画舫斋准底》(见图1),此图为界尺所绘底样,与[国]161-003相比,绘制更为细致;建筑、水系等均有微调,最明显处为戏台东侧值房,向南侧下移,留出与北侧水系相交接的位置。

图1 [宫]001-690《画舫斋准底》局部(2004清代样式雷图档展)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驾崩。三日后,两宫太后下旨:

“所有三海地方一切工程,无论已修未修,均著即行停止”。

至此,此阶段画舫斋修建停止,气势恢宏的重檐歇山戏台还没开始建设便因同治帝驾崩而宣告终止。

四、结 语

上述68件北海相关样式雷图档,涉及同治六年(1867年)清淤、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及光绪朝修建朝房等三大工程。其中同治六年(1867年)太液池清淤工程涉及11件清淤工程量清单(略节)文档和3件图样。8件文档、30件图样及7件烫样全面记录了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工程,图样主要为踏勘及重修设计图纸,烫样为此次工程所涉位置的组群建筑模型烫样,文档涉及房间略节、内檐装修等内容,三者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揭示了皇家建筑工程从勘察、设计,到绘制图纸、制作烫样,再到估料、楠木作这一系统的设计过程。另外8件图样为光绪朝修建朝房时的设计图纸。

通过对这些图档的整理,弥补了长久以来同治、光绪朝北海档案文献挖掘整理工作的缺环,为北海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及史料基础。

注 释:

①文中凡引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样式雷图档用“[国]+图纸排架编号”的方式表达,如“[国]059-071”。

②文中凡引用故宫博物院藏的样式雷图档用“[宫]+参考号”的方式表达,如“[宫]样690”。

③内容涉及长、宽、深等具体丈尺。如步瀛桥至响闸一段:“北海步瀛桥里面金门内淞土一段,长四丈二尺,宽一丈三尺七寸,均深三尺;出步瀛桥南面金门外口河泡,东西长十八丈,均折宽六丈四尺,均深三尺”。

④地盘样:一般指总平面图、平面图和局部平面图,也包括堪舆用地形、地势图样。立样:一般指正立面图、轴测图、透视图、剖面图。

⑤见[国]355-1830。

⑥见[国]339-0253至[国]339-0258。

⑦圆明园《堂谕司谕档》记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二十二日,上驷院呈回三堂,内务府三堂看南北海烫样,计八箱十七件”。

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内圣而外王”的人格理想,“内圣”即“修身、正心”,“外王”即“治国、平天下”。

⑨文档:[国]366-0201;[国]062-028;[国]367-0226-17。

⑩图样:[国]155-1-007;[国]161-003;[宫]001-690。

[1] 史 箴,何蓓洁.高瞻远瞩的开拓,历久弥新的启示:清代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早期研究历程回溯[J].建筑师,2012(1):45-59.

[2] 张凤梧,王其亨.样式雷圆明园图档研究概述[C]// 中国圆明园学会.纪念圆明园罹劫152周年暨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中国圆明园遗址学术讨论会专刊.北京:中国圆明园学会, 2013:47-62.

[3] 贾 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藏清样式雷档案述略[J].古建园林技术,2004(2):34-36.

[4] 王其亨.中国古建筑测绘大系:北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2.

[5] 王其亨.当代中国建筑史家十书:王其亨中国建筑史论选集[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239-269.

[6] 故宫博物院样式房课题组.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样式房图文档案述略[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2):60-68.

[7] 王其亨.样式雷与清代皇家建筑设计.建筑世家样式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35.

General Situation inYangshiLeiArchives of Beihai Park

Wang Qiheng, Xu Dan, Zhang Fengwu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s the longest lasting and the most complete imperial garden in China and the world, Beihai Park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formed in the case study of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This paper clarifies and identifies the Beihai Park drawings in theYangshiLeiarchives of the Tongzhi and Guangxu period through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BeihaiYangshiLeiarchives, design drawings and hot likes as well as the physical and mapping files.The paper also clarifies the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of the whole with the example of Huafangzhai’s stage reconstruction in Tongzhi thirteen years (1874).

Beihai;YangshiLeiarchives; classification; Huafangzhai

2016-03-16.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资助项目(14ZDB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08377).

王其亨(1947— ),男,教授.

张凤梧,arczfw@126.com.

TU-098.4

A

1008-4339(2016)06-481-06

猜你喜欢

组群画舫同治
73个传统建筑组群组团出道!带你活进从前的慢时光
Promoting Architectural Values in Culturebound Scenery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组群”“妙比”“知人”: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的三个途径
毓庆宫在乾隆、嘉庆、同治三帝心中掀起的波澜
四水同治
夜游秦淮河
中国官窑瓷器的最后辉煌:“同治大婚瓷”究竟多奢华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QC新七大工具之五:矩阵图法
一艘画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