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频对戒毒女性内隐助人态度的影响
2016-12-13梁晓燕王珊陈永香
梁晓燕 王珊 陈永香
摘要 以GNAT任务(Go/No Go Association Task)为测量手段,采用2×2的被试问设计,比较戒毒女性与女大学生在观看不同视频材料后内隐助人态度变化的差异,探讨在媒体视频影响下女性内隐助人态度的变化特点。结果发现,与观看中性视频组相比,观看含有助人行为视频的被试的内隐助人态度显著提高;该效应在戒毒女性和女大学生中是类似的。
关键词 助人态度;内隐态度;GNAT任务
分类号 B849
1 问题提出
助人行为是一个相对较为宽泛的行为范畴,指人们在公共社会生活中常常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认同,并对个体、群体或是社会有益的行为,如分享、互助、安慰、同情、捐赠、谦让等(曾盼盼,俞国良,林崇德,2011)。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有很多,由于人们利用媒体进行娱乐的时间日益增加(Collins,Elliott,Berry,Kanouse,Kunkel,Hunter,&Miu,2004),媒体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Prot,Gentile,Anderson,Suzuki,Swing和Lim等人(2014)通过两年的纵向研究发现,亲社会媒体报道确实可以显著改变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如同情),且这一结论在七个国家间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陈媛(2013)通过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的研究范式探讨了媒体暴露对大学生内隐助人态度的影响。该研究将被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观看内容均为亲社会事件的正面积极报道视频、反面消极报道视频和无关视频,之后进行内隐态度测量。实验表明,正向积极的媒体报道能使大学生的内隐态度更加倾向于帮助别人,反面批判的媒体报道则会降低他们的内隐助人倾向。对于媒体的影响,一般学习模型(General Learning Model,GLM)做出了结构性解释,认为来自媒体的学习是一个周期性的持续的交互作用。个体的行为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个体因素(如态度、信仰、早期经验、情感和行为倾向等)和环境因素(如天气等),这两个因素影响了个体的认知、情感以及唤醒程度。而认知、情感和唤醒程度则可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评价以及做出的行为决定(Buckley&Anderson,2006)。Greitemeyer(2009)在文章中指出,暴露在亲社会媒体环境中不仅能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亲社会想法以及同情等情绪,甚至还能减轻暴力倾向和与暴力有关的认知、情感。其中,视频较其它类型的媒体确实可以引发个体更高水平的唤醒状态。有研究者指出,暴力视频对个体的影响存在长时效应与短时效应之分,长时间接触暴力视频会使个体人格的攻击性偏向加深,而短期(10分钟)的接触也足以影响个体的内隐攻击性,非暴力视频则没有引发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变化(Bushman&Huesmann,2006)。然而长短时效应仅针对暴力视频,相同的效应尤其是短期效应在助人视频中是否存在需要进一步探讨。
关于正常群体的助人行为已有很多研究,对于一些特殊群体(比如戒毒人员)却鲜有人关注。目前,吸毒群体正呈现显著扩张趋势。非法成瘾物质使用者的普遍状况是年龄比较小,文化程度偏低,没有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没有固定工作,同时吸毒人数中女性所占的比例正在显著增加(李娜,王春光,2012;师建国,郭芝芳,杨洪,2003)。吸毒对女性的身心健康、家庭稳定都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师建国,郭芝芳,杨洪,2003),许多吸毒女性自愿或被强制戒毒。然而,当前戒毒工作的一个瓶颈问题是戒毒成功后的复吸率在一年内高达98.9%(李霞,2009)。复吸原因比较复杂,可能和戒毒群体在回归社会时遭到强烈的社会排斥、社会支持系统严重缺失有关(陈江媛,2013;赵佩英,2010)。如何帮助吸毒女性成功戒毒、戒毒后顺利融入社会,这一问题亟需研究人员和社会大众的关怀与重视。我国当前关于吸毒群体的社会性研究较少,对于吸毒群体自身回归社会的愿望、亲近社会的意向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研究考察吸毒人员的亲社会态度及影响因素(如媒体视频),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实证依据。同时,考虑到民众对于吸毒人员的亲社会态度等可能存在偏见,通过对比正常群体(大学生)和特殊群体,期望能引导大众对吸毒人员形成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
在考查助人行为的态度方面,一是由于外显态度可能会出现社会赞许效应,二是由于个体的态度在内隐和外显方面存在分离现象(高屹,2012),因而很多前人研究关注助人行为的内隐态度。陈媛(2013)通过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的研究范式探讨了媒体报道对大学生内隐助人态度的影响。然而陈媛采用的IAT测验只能得到被试对助人行为的相对态度,无法考查其直接倾向,而GNAT则可以弥补这一缺点,不仅可以测查到单纯指向某一客体的态度,同时比IAT更加充分地利用了数据,测量结果更准确。本研究采用GNAT任务(Go/No Go Association Task)测量个体的内隐助人态度以考察媒体视频对个体内隐助人态度的影响。由此提出研究假设:(1)媒体视频能够影响女大学生、女性戒毒人员的内隐助人态度;(2)女大学生与女性戒毒人员的内隐助人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2 方法
2.1 被试
戒毒所内将戒毒学员分大队进行管理。由于每个大队的学员入所时间不同、吸毒年限不同、队内管理风格不同,故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某省女子戒毒所的两个大队共207人中选取学员60名。一大队共有学员98人,按比例选取28人;二大队共有学员109人,按比例选取32人。入组标准:(1)没有重大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2)年龄18~22岁;(3)无戒断反应;(4)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作为生活在正常环境中的群体代表,在某大学招募女性本科生60名,年龄范围在18~22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将戒毒女性和女大学生分别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戒毒女性和一组女大学生组成实验组观看助人行为的视频(n=60),另外一组戒毒女性和一组女大学生组成对照组观看中性视频(n=60)。所有被试自愿匿名参与实验。
2.2 设计
采用2(被试类型:女大学生,女性戒毒人员)×2(视频类型:助人,中性)被试问设计。因变量:击中率,虚报率。
2.3 器材
仪器:便携式笔记本电脑(lenovo Y485),E-prime 2.0软件。
材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50名学生参加助人词汇的开放问卷调查,要求他们列出助人方面的动词和非助人方面的动词,最后收集到55个动词,同时再列出描述自我和他人的词汇,共收集到20个双字代词。然后,在其他专业采用同样的方法抽取50名学生从上述四类词汇中各挑出8个词汇,一是有鲜明的助人性或非助人性色彩的词;二是自我词汇或他人词汇。因Greenwald,Nosek和Banaji(2003)研究表明,刺激词的熟悉程度对结果没有显著影响,所以对词频没有规定。最后选用8个助人动词:赠物、帮忙、捐款、救济、帮扶、义演、救助、支援;8个非助人动词:嘲讽、讥笑、抢占、旁观、压迫、索要、打击、剥削;8个自我词汇:咱家、我家、本人、咱们、我的、我们、自我、自己;8个他人词汇:它们、他的、她的、外人、别人、她们、他们、他人。
媒体视频:1,助人视频(实验组):《春城爱心群:帮助别人并不难》,视频播放保持在10分钟以内。内容大致为一个爱心团体去敬老院为老年人服务,陪伴老人一同度过春节;2,中性视频(对照组):关于植物生长的纪录片《自然发现:植物的生活秘密(上)》,时长与实验组视频相匹配。鉴于吸毒人员易受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研究中未采用消极视频作为实验材料,而是将积极视频与中性视频进行比较。
2.4 程序
步骤一:以Go/No Go任务为测量手段,测量所有被试的内隐助人态度。被试按要求对属性词和目标词的分类进行按键反应。在一个试次(trial)中,先呈现注视点500ms而后屏幕中央呈现一个词语,要求被试判断是否属于某一类别。每个词语均呈现3000ms,刺激呈现间隔为500ms。具体操作流程如表1。
步骤二:为避免练习效应,在前测之后采用数字谜题任务作为干扰项目。
步骤三:完成谜题任务后,实验组播放《春城爱心群:帮助别人并不难》,对照组播放《自然发现:植物的生活秘密(上)》。
步骤四:重复步骤一中的测量方式,再次测量被试的内隐助人态度。
2.5 数据处理
分别计算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这四个测试阶段的击中率及虚报率,再根据z分数转换表分别将其转换为z分数,二者之差为反应敏感性指标d。内隐助人态度的指标为:“自我+助人”词的d与“他人+助人”词的d的差值。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黄韫慧,施俊琦,2011;任娜,佐斌,侯飞翔,汪国驹,2012)。
3 结果
3.1 女大学生与女性戒毒人员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描述(表2)
3.2 内隐助人态度变化量的方差分析
以被试类型和视频类型为自变量,内隐助人态度指标为因变量,在控制学历影响下,协方差结果显示,被试类型与视频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20)=0.35,p>0.05,被试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120)=0.12,p>0.05,视频类型主效应显著,F(1,120)=4.61,p<0.05,η2=0.365。与中性视频相比,看完助人视频之后被试的内隐助人态度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将大学生与女性戒毒人员的内隐助人态度进行比较,两被试群体在实验处理进行前的助人态度并无显著差异,t=0.686,p=0.494>0.05。
根据Cohen's d统计技术计算效应值(effectsize,d=(mean1-mean2)/(√SD12+SD22/2),考察视频实验处理对内隐助人态度前后测成绩的影响程度,大学生实验组效应值为0.24,对照组为0.02:戒毒人员实验组效应值为0.16,对照组为0.01。
4 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视频类型主效应显著,假设一得到验证。观看助人视频,确实能引发戒毒女性与女大学生内隐助人态度的变化,而中性视频并未对被试的内隐助人态度产生显著影响。该结果与陈媛(2013)的研究结果相符,这恰巧印证了一般学习模型(Buckley&Anderson,2006)的解释。另外,Prot等人(2014)研究揭示了亲社会媒体中的长时效应,本研究结果则表明,短期接触亲社会媒体视频同样可以对个体的内隐助人态度产生影响。这一研究结果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启示是,媒体资料和任何面向学生或公众的内容应考虑其潜在的社会影响,多传播积极和健康向上的内容,对于消极和暴力的内容应尝试从正面积极引导的方向进行报道。
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类型主效应没有统计学意义,即戒毒女性与女性大学生两被试群体的内隐助人态度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假设二得到论证。这或许是由于参与实验的戒毒人员与大学生性别相同、年龄相仿,双方在很多方面有相似性。虽然戒毒人员的生活环境与大学生有非常大的区别,但正是她们与常人不同的生活经历使得她们迫切希望回归社会、开始正常生活,因而其内隐助人态度和女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将有助于减轻社会大众对吸毒人员的歧视,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来对待迷途知返的戒毒人员。此外,内容适当的媒体将通过一定的心理机制作用于个体的认知及行为,从而使女性戒毒人员的内隐助人态度朝积极的方向发展,更加愿意对他人施以援手,较为平和地与他人相处,帮助其以更好的心态回归社会,赢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这个意义来说,观看亲社会视频或许是一种值得考虑采用的辅助戒毒治疗方法,采用这方面的干预有助于提高戒毒人员的社会适应性、从而降低其居高不下的复吸率(陈江媛,2013)。当然,具体的实际应用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的干预研究来论证。
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视频类型对内隐助人态度的影响作用并不因被试类型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与前人(陈媛,2013;Greitemeyer,2009)研究结果相符,对不同类型的被试而言,助人视频都可以引发其内隐助人态度的变化,这使得助人视频的影响力更加具有推广性。
本研究发现,亲社会视频对大学生的影响(效应量0.24)比对戒毒人员的影响(效应量0.16)更大。这可能是由于女性戒毒人员所处的社会环境乃至生活经历都与大学生有很大不同,使得二者的认知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李霞,2009)。考虑到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艰难和高达98.9%的复吸率(李霞,2009),亲社会视频对戒毒人员的内隐亲社会态度的即时影响(效应量0.16)已经比较可观。在未来研究方面,进一步扩大被试群体,以及提高视频干预的持续时间长短和被试观看视频的次数,探讨其实际干预效果是重要的方向。此外,融合视频、音乐剧、心理剧等众多不同干预手段作为综合性的干预治疗方案来缓解戒毒人员的焦虑、抑郁症状,改善其不良应对方式,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也是将来可以考虑的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