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糖
2016-12-12
甜蜜的糖
现在,健康医学告诉我们,每天吃的糖要定量限制,不然人体会变得非常不健康。按照医生的建议,我们每天摄入的糖分可能顶多只能有一杯果汁那么多。可是你知道吗,在古代,人们为了吃上一口糖,可费老劲了!
可怜的欧洲人
历史证据表明,在公元13世纪蔗糖传入欧洲以前,欧洲人是不怎么能吃得上糖的。在古代,欧洲人严重缺糖,白糖简直就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魔法调味品,要是有生之年能吃上一口……啧啧,那真是不枉此生了!
有这么夸张?
绝对有。可是,在蔗糖传入欧洲之前,欧洲人难道都不知道“甜”是什么滋味吗?这怎么可能呢!事实是这样的:那时候,欧洲人是从蜂蜜那里知道甜味的。但是,在落后的中世纪,只有修道院里的人才有条件常年养蜜蜂,普通人想吃一口蜂蜜,也是很奢侈的。
有蔗糖的宴会才是欧洲中世纪贵族的宴会
幸福的中国人
与欧洲人相比,古代的中国人简直幸福得要命——我们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制糖的国家。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国就已经有了食用蜂蜜的记载。后来的周代,人们用米和麦芽等作物熬煮糖化,获得黏稠状的麦芽糖,也叫作饴糖。
而在24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种植甘蔗的记载,这一纪录与古印度并列,中国和印度成为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两个国家。那时候,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技术都快速发展,蔗糖的初步提炼和加工技术也是在这时候被中国人掌握的。
白花花的蔗糖,英文就叫 sugar gar
热带地区的咖啡种植从古代就开始了,当海上贸易将咖啡带到了欧洲,蔗糖便有了“用武之地”
书里的糖
中国历史最棒的一点就是,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有明确的史书和各种文献的记载,任何事情都有据可查。
在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的名篇《楚辞》中有这样一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这里的“柘”就是甘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这证明,早在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而在《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也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
交州,在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是中国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黏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便于储存食用。可见,到了魏晋三国时代,中国的蔗糖加工技术又提高了一大截。
向印度学习
和古印度比起来,古代中国的蔗糖提炼技术还不够先进。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专人前往印度,学习熬糖法,这件事被记载在《新唐书》中。
唐宋制糖手工业昌盛,所产之糖的品种和质量,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广泛兴起的制糖手工业,扩展至全国的很多区域,如现今的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间,大量的闽、粤移民至台湾岛,同时也带去了种蔗制糖技术。由于台湾气候适宜于种植甘蔗,制糖业很快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主要制糖基地之一。
贵族的“甜”
咱们回头再说可怜的欧洲人吧!他们的蔗糖技术又是怎么来的呢?大约在公元7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种植技术传入西班牙、意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开始有甘蔗种植,随后甘蔗的种植技术又传入北美洲的一些国家。
此后的几百年里,蔗糖成为了贵族餐桌上的奢侈品。欧洲各国的王室都以能够在餐桌上端上一盘蔗糖制作的美食为荣。那时候,你要是拿不出一块糖来招待客人,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贵族呢!
糖的世界
糖在欧洲乃至世界的普及,和另外一样饮料有关,这就是咖啡。喝咖啡,很多时候都需要糖。当海上贸易将咖啡带到了欧洲,蔗糖便有了“用武之地”。随着近现代贸易的大发展,咖啡、蔗糖越来越普及,最终成为全世界每一个家庭餐桌上的“至宝”。
到了1919世纪,欧洲的普通老百姓家才吃得起糖
绘画作品也有很多表现了繁荣的甘蔗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