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氨氮浓度对餐厨垃圾两相发酵中产甲烷相的影响

2016-12-12李政伟尹小波宋文芳邓雅月

中国沼气 2016年1期
关键词:产甲烷餐厨丙酸

李政伟, 尹小波,2, 李 强,2, 刘 莹, 宋文芳, 周 正,2, 唐 治, 邓雅月,2

(1.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41;2.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41; 3.北京市优质农产品产销服务站, 北京 100101 )



氨氮浓度对餐厨垃圾两相发酵中产甲烷相的影响

李政伟1, 尹小波1,2, 李 强1,2, 刘 莹3, 宋文芳3, 周 正1,2, 唐 治1, 邓雅月1,2

(1.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41;2.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41; 3.北京市优质农产品产销服务站, 北京 100101 )

文章实验采用产酸相中温产甲烷相高温两相发酵工艺,逐步提高系统中有机负荷,以此研究产甲烷相中氨氮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氨氮浓度随有机负荷的提高而增大,当有机负荷提高到7.3 gVS·L-1d-1时,氨氮浓度上升到5386 mg·L-1,容积产气率最高达4.1 L·L-1d-1,系统运行良好;当有机负荷达到7.7 gVS·L-1d-1时,氨氮浓度达到6144 mg·L-1,系统出现氨氮抑制;抑制解除后,系统可在有机负荷为3.4 gVS·L-1d-1,氨氮浓度为4586 mg·L-1的条件下稳定运行,容积产气率达到2.5 L·L-1d-1。实验结果还显示:在高浓度氨氮条件下可强化乙酸的代谢,但对丙酸和丁酸的效果不明显。

氨氮;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甲烷相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可以实现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以及资源化,避免了传统处置方式带来的一些环境问题[1]。近年来,有关影响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2],尤其偏重于对氨氮毒性抑制的研究[3]。研究发现,对氨氮毒性抑制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氨氮浓度,pH值,温度,金属离子,微量元素及系统的驯化程度。而在不同的研究中,造成毒性抑制的氨氮浓度是不同的,这与系统环境驯化与否有关[4]。以温度为例,在高温下,系统会产生了更高浓度的氨氮,但高温微生物耐受氨氮的能力更强,是中温微生物耐受氨氮浓度的两倍[5]。另外,Lissens[6]等研究发现,不同的发酵工艺也会影响氨氮抑制,相比单相系统,两相发酵系统对氨氮抑制有着更高的抵抗能力。

目前,有关氨氮影响的研究多是以猪粪、鸡粪为发酵原料,而以餐厨垃圾为发酵原料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实验采用产酸相中温产甲烷相高温两相发酵工艺,以餐厨垃圾为发酵原料,通过逐步提高有机负荷来提高系统氨氮浓度,来研究不同氨氮浓度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中产甲烷相的影响,以期为餐厨垃圾的规模化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实验所用发酵原料取自本单位餐厅,总固体含量(TS)为19.79%,挥发性固体含量(VS)为17.69%,C/N为14.25。菌种取自本实验室中试系统产甲烷相出水,TS为1.67%,VS为1.06%,氨氮浓度为1989 mg·L-1。

1.2 实验装置

实验采用两相发酵工艺,其中产酸相体积为4.5 L,有效发酵体积为3 L,培养温度35℃,安装有自动曝气装置,每小时曝气一次,每次7分钟。产甲烷相体积5 L,有效发酵体积4.5 L,培养温度55℃,产气量采用排水集气法。产甲烷相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取气口;2.厌氧发酵瓶;3.恒温培养箱;4.导气管;5.量筒;6.取样口图1 产甲烷相实验装置示意图

1.3 实验设计

产酸相按照餐厨垃圾与实验室中试系统产甲烷相出水体积比1∶2充分混合,放置35℃培养箱4天后测定挥发性脂肪酸(以下简称挥发酸)及氨氮浓度,直至挥发酸及氨氮浓度不再变化时,每天进出料。产甲烷相取自中试出水,放置55℃培养箱培养,待不产气时开始进出料。启动完成后,每天测定产酸相及产甲烷相pH值,挥发酸及氨氮浓度,每隔1d测定产甲烷相气体成分,每个负荷下测定一次产甲烷相出水的TS和VS。根据系统日产气量、挥发酸及氨氮浓度变化,逐步提高有机负荷。

1.4 分析方法

TS和VS采用重量法,氨氮采用蒸馏滴定法[7];总碳、总氮采用JY/T017-1996元素分析方法通则;pH值采用pH计测定。甲烷含量及氢含量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Agilent micro GC490),其中载气为高纯氮气,色谱柱类型为10 m PPV#BR,进样器、柱箱温度分别为100℃,50℃,载气压力80 kPa,进样体积为5 mL。挥发性脂肪酸(以下简称挥发酸)采用气相色谱法(上分GC112A),载气为高纯氮气,磷酸色谱柱类型为1.5 m GDX103+5%,柱箱、进样器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160℃,210℃和230℃,进样体积为2 μL。

2 结果与讨论

2.1 产甲烷相氨氮变化

图2 产甲烷相氨氮浓度变化

2.2 氨氮浓度对产甲烷相容积产气率的影响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中的氨氮主要来自于蛋白质、氨基酸及其他含氮有机物的分解。由于厌氧消化的微生物细胞合成消耗氮较少,因此绝大部分氮以氨氮形式存在于系统中,并随着有机负荷的提升逐步升高[3]。由图2可以看出,当产甲烷相有机负荷从0.9 gVS·L-1d-1逐步提升到7.7 gVS·L-1d-1,氨氮从初始的1989 mg·L-1升高到6144 mg·L-1,提高了208.8%。由于高浓度氨氮的抑制作用,产甲烷相容积产气率大幅度下降(见图3)。而后采取停止进料、加水稀释、菌种回流等措施,氨氮逐步下降到3822 mg·L-1。系统恢复进料后,有机负荷为3.4 gVS·L-1d-1,氨氮逐步稳定在4388 mg·L-1左右。

一般认为,厌氧消化过程中氨氮浓度超过1500 mg·L-1时系统开始受到抑制[8]。也有研究[4,9]表明,对于长期驯化的系统可以承受更高浓度的氨氮。本实验的接种物取自稳定运行的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中试系统,微生物已长期经过氨氮浓度为1900 mg·L-1的驯化,因此系统在氨氮浓度远超1500 mg·L-1时仍可以正常运行。

在此次实验中,随着有机负荷的提高,氨氮浓度逐步上升,通过进一步驯化,微生物耐受氨氮的能力获得提升。但系统耐受氨氮浓度也有一定限制,即使经过驯化,对氨氮的耐受能力也会逐步达到饱和[3]。图2结果显示,氨氮浓度超过6144 mg·L-1时,系统运行出现明显的氨氮抑制。通过水稀释系统可解除抑制,恢复产气,并在氨氮浓度为4388 mg·L-1条件下稳定运行。

图3 产甲烷相容积产气率变化

根据系统运行情况,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稳定阶段,抑制阶段,调控阶段,恢复阶段。

实验进行的第1~53 d为系统的稳定运行阶段。其中第1~12 d,系统开始启动,容积产气率变化不大,维持在0.5 L·L-1d-1左右;第13~53 d,容积产气率随有机负荷变化较大,从0.7 L·L-1d-1增加到3.4 L·L-1d-1。在此阶段氨氮最高浓度为4578 mg·L-1,对系统的影响不大。

第54~73 d为系统的抑制运行阶段。从第54~66 d,尽管容积产气率较为稳定,为3.8 ~4.1 L·L-1d-1,但挥发酸开始积累(见图4);从第67~73 d,容积产气率从3.9 L·L-1d-1逐步下降到3.3 L·L-1d-1,系统出现明显的氨氮抑制。并且同时系统中挥发酸浓度进一步上升(见图4),导致产气量下降。

已有的研究结果证实,厌氧消化中氨氮抑制是可逆的,稀释可以加速系统的恢复[10]。因此,在第74~79 d,采取停止进料和加水稀释的方法,解除氨氮的抑制和挥发酸累积。同时采取甲烷相出水离心回流固体部分的方法,提高系统内部微生物的数量。由图2和图4可知,采用恢复措施后,氨氮及挥发酸浓度迅速降低到较低水平。

第80~92 d是系统的恢复阶段。恢复进料后,有机负荷为3.4 gVS·L-1d-1,容积产气率逐渐恢复,最高达到3.7 L·L-1d-1,而后逐步下降并稳定在2.5 L·L-1d-1左右。而在实验稳定阶段相同有机负荷条件下,系统容积产气率仅为1.4 L·L-1d-1。由此可知,系统中微生物得到进一步驯化,对氨氮的耐受力进一步增强。

2.3 氨氮浓度对产甲烷相挥发酸浓度及pH值的影响

由图4可知,在系统运行第1~32 d,连续进料未对系统挥发酸浓度造成影响,各类挥发酸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系统运行良好。受有机负荷提升和氨氮浓度增加的影响,系统中挥发酸浓度在第33~55 d期间迅速累积。其中乙酸从525 mg·L-1迅速上升到4842 mg·L-1,丙酸浓度从146 mg·L-1逐步上升到1717 mg·L-1,而丁酸浓度从1 mg·L-1仅上升到78 mg·L-1。为了强化挥发酸的代谢,在实验进行的第56~73 d采取了产甲烷相出水离心后固体部分回流和添加Fe,Co,Ni等微量元素等措施后,乙酸浓度急剧下降到467 mg·L-1。但丙酸和丁酸浓度并未受到影响,分别上升到3738 mg·L-1和563 mg·L-1。

已有的研究结果证实[8,11-12],在系统出现氨氮抑制时,对氨氮较为敏感的乙酸型产甲烷菌很容易受到抑制,造成乙酸的积累。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菌液回流和刺激产甲烷古菌的生长,可以强化在高氨氮条件下乙酸的代谢作用。但该方法对解除丙酸和丁酸浓度累积的效果不明显。

本实验为了解除氨氮抑制,在第74~79 d系统停止进料并加水稀释。乙酸、丙酸与丁酸浓度分别下降至85 mg·L-1,2528 mg·L-1,218 mg·L-1。在实验的第80~92 d系统恢复进料后,乙酸浓度波动较大,最后稳定在181 mg·L-1;丙酸浓度继续上升,最高达3946 mg·L-1;丁酸浓度较为稳定,在2 mg·L-1左右。Hanaki[13]认为丙酸对产甲烷菌的抑制浓度为1000 mg·L-1。但本实验中丙酸浓度达到3739 mg·L-1,远高于此抑制浓度,产气也未出现明显抑制。

以餐厨垃圾为原料的厌氧发酵,pH值主要与系统中挥发酸及氨氮有关[14]。图4显示,pH值在整个实验期间变化较小,在7.2~7.7之间,整体呈下降趋势。在第1~53 d,pH值变化较小在7.6左右。在第54~66 d,由于挥发酸累积,而氨氮增幅较小,pH值出现下降,由7.6下降到7.4,而后稳定在7.5。随着挥发酸的下降,pH值开始上升,最终稳定在7.7。停止进料后,由于加水稀释,氨氮及挥发酸都有所下降,pH值下降,由7.7下降到7.2。恢复进料后,氨氮继续上升,而挥发酸较为稳定,pH值逐步上升,最终稳定在7.5。

图4 产甲烷相挥发酸浓度及pH值变化

2.4 氨氮浓度对产甲烷相甲烷含量及氢含量的影响

由图5可以看出,甲烷含量在整个实验期间较为稳定,整体呈上升趋势,由61.9%逐步上升到71.5%,最高达78.1%。

与甲烷含量不同的是,氢含量在实验前期稍有波动,而后逐步下降并趋于稳定。第1 d到第10 d,氢含量由0.03%逐步上升到0.10%,而后逐步下降到0.02%。而后氢含量较为稳定,平均为0.01%。本实验中氢含量较低的原因可能由于产氢菌与耗氢菌达到一种平衡,并且耗氢菌占主要优势。

结合图4可知,产甲烷相在第28 d丙酸开始累积。一般认为丙酸代谢与氢分压有关,氢含量低于0.01%有助于丙酸的厌氧氧化[10]。但在本实验发现,第34 d之后氢含量均维持在0.01%左右,而丙酸浓度一直在上升,并未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在高浓度氨氮条件下解除丙酸的累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图5 产甲烷相甲烷及氢含量变化

3 结论

(1)在餐厨垃圾的厌氧消化过程中,氨氮浓度随着有机负荷的提高而升高。经氨氮长期驯化的系统可承受更高浓度的氨氮,可耐受氨氮浓度最大为5386 mg·L-1。

(2)系统耐受氨氮浓度有一定限制,氨氮浓度达到6144 mg·L-1时,系统依旧会出现氨氮抑制。采取稀释及菌液回流措施可使系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

(3)在餐厨垃圾厌氧消化过程中,出现氨氮和挥发酸的双重累积时,可通过回流菌液及添加微量元素来强化乙酸代谢。但该方法对解除丙酸和丁酸浓度累积的效果不明显。

[1] 余益辉,黄振兴,高树梅,等. 固相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特性[J]. 环境工程学报, 2015, (01): 355-361.

[2] Orhan Yenigün,Burak Demirel. Ammonia inhibition in anaerobic digestion: A review[J]. Process Biochemistry, 2013, 48(5-6): 901-911.

[3] 蒋建国,王 岩,隋继超,等. 厨余垃圾高固体厌氧消化处理中氨氮浓度变化及其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06): 721-726.

[4] Ye Chen,Jay J. Cheng,Kurt S. Creamer. Inhibition of 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 A review[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8, 99(10): 4044-4064.

[5] 张 波,徐剑波,蔡伟民. 有机废物厌氧消化过程中氨氮的抑制性影响[J]. 中国沼气, 2003, (03): 26-28,31.

[6] G Lissens,P Vandevivere,L De Baere,et al. Solid waste digestors: process performance and practice for municipal solid waste digestion[J]. Water Sci Technol, 2001, 44(8): 91-102.

[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J].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2

[8] 许之扬,赵明星,缪恒峰,等. 氨氮质量浓度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沼气的影响[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4, (03): 282-287.

[9] Kaare Hvid Hansen,Irini Angelidaki,Birgitte KiAER Ahring. Anaerobic Digestion of Swine Manure: Inhibition by Ammonia[J]. Water Research, 1998, 32(1): 5-12.

[10] 赵杰红,张 波,蔡伟民. 厌氧消化系统中丙酸积累及控制研究进展[J]. 中国给水排水, 2005, (03): 25-27.

[11] 曹先艳,赵由才,袁玉玉,等. 氨氮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J]. 太阳能学报, 2008, (06): 751-755.

[12] 陈 祥. 餐厨垃圾两相厌氧发酵氨氮特性与控制方法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 2014.

[13] Keisuke Hanaki,Sompong Hirunmasuwan,Tomonori Matsuo. Protection of methanogenic bacteria from low pH and toxic materials by immobilization using polyvinyl alcohol[J]. Water Research, 1994, 28(4): 877-885.

[14] 郭燕锋,孔晓英,刘婉玉,等. 有机负荷对厨余垃圾常温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S1): 96-100.

Effect of Ammonia Concentration on Methanogenic Phase in Two-phase Anaerobic Digestion of Kitchen Waste

LI Zheng-wei1, YIN Xiao-bo1,2, LI Qiang1,2, LIU Ying3, SONG Wen-fang3, ZHOU Zheng1,2, TANG Zhi1, DENG Ya-yue1,2

(1.Biogas Institute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hengdu 610041, China;2.Key Laboratory of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ural Renewable Energy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hengdu 610041, China;3.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Service Station of Beijing, Beijing 100101, China )

In this experiment, a bench scale two-phase anaerobic digestion (with acidogenic reactor of 4.5 L and the methanogenic reactor of 5 L) at high temperature (55℃) was used to study the variations of ammonia concentration in the methanogenic reactor under condition of increasing organic loading rate(OLR) gradual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OLR was 7.3 gVS·L-1d-1, the ammonia concentration was 5386 mg·L-1, and the volumetric gas production rate was 4.1 L·L-1d-1. Continue to increase OLR to 7.7 gVS·L-1d-1, ammonia nitrogen concentration reached 6144 mg·L-1, the daily gas production began to decline. When ammonia inhibition occurred in the system, by adding water and stopping feeding, the ammonia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to 3822 mg·L-1. After the disinhibition, the system could operate stably under OLR of 3.4 gVS·L-1d-1with the ammonia nitrogen concentration of 4586 mg·L-1and the volumetric gas production rate was 2.5 L·L-1d-1. The system recovered well.

ammonia; food waste; anaerobic fermentation; methanogenic reactor

2015-12-01

项目来源: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99-01)

李政伟(1990-),男,河南项城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多原料沼气发酵,E-mail:mengdeerjiayou@163.com 通信作者: 尹小波,E-mail:yinxiaobo@caas.cn

X705; S216.4

A

1000-1166(2016)01-0046-04

猜你喜欢

产甲烷餐厨丙酸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热电气联供系统优化
小型堆肥箱用于餐厨垃圾连续堆肥的性能试验
垃圾渗滤液厌氧系统重启前后污泥产甲烷活性研究
发酵浓度对奶牛粪厌氧干发酵的影响*
餐厨垃圾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我国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行业分析
食品中丙酸钠、丙酸钙测定方法的改进
K/γ-Al2O3催化丙酸甲酯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
2-18F-氟丙酸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零级动力学模型产甲烷量估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