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解释性翻译的有效补偿

2016-12-12邹斯彧

文教资料 2016年23期
关键词:缺省解释性手段

邹斯彧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浅析解释性翻译的有效补偿

邹斯彧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翻译是不同文化的交互活动,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缺省给翻译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因而补偿变得极为必要。补偿手段有多种,加注是最常见的手段,而解释性翻译则长期以来都被忽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加注和解释性翻译两种手段进行对比,并例证解释性翻译的有效性。

补偿加注解释性翻译

翻译行为的本质是跨文化活动或者说不同文化的交互活动,翻译活动势必涉及至少两种不同文化,正是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才促成翻译的必要,同时产生了翻译的困难——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省略,即文化缺省。语际转换不能忽视语言符号的文化信息承载和传递功能,翻译应尽可能完整地包含源语文化信息的内容和特色。但文化的特异性导致交际双方,即源语作者和目的语读者缺乏共有的背景知识或语用前提,导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一个最大的困难——文化缺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未填补好文化缺省带来的意义真空,也就是合理补偿,必然导致交际失败或不完全失败。

一、翻译补偿

1977年,Wilss在《翻译科学——问题与方法》一书中探讨了补偿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首次提出了解释性翻译这一概念,并认为解释性翻译是补偿文化缺省的唯一手段。然而长期以来,译界一直停留在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翻译研究,而未对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进行继续深入的研究。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Bassnett和Lefevere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概念,才使译界对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992年,S.Hervey和I.Higgins在《翻译思考——法英翻译方法》一书中对在翻译过程中补偿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总结。1998年,Keith Harkey在《补偿》一文中对补偿的目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而得出了补偿在解决翻译中文化信息缺失的重要作用。

1991年,柯平在《加注和增益:谈变通和补偿手段》一文中给出了对补偿的定义,开启了国内补偿研究的先河,继而提出了包括增益在内的八种补偿方式。2003年,马红军在《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兼评Hawkes《红楼梦》英译本的补偿策略》中从增补信息在译文中的位置对补偿做出新的分类,并提出增益是隐性补偿的一种手段。2006年,夏廷德的《翻译补偿研究》一书成为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翻译补偿研究的专著,书中论述了构建补偿理论的潜在价值,分析了补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了相关原则和包括增益在内的补偿手段。综其研究,加注和文内解释性翻译是两种最常见的补偿手段。

二、加注

对于文化缺省的补偿,加注通常为译者的第一选择,也是最常见的补偿方式。从翻译实践和大量的翻译作品中可以看出,“注释”的方式有不少,其中以脚注为多。通常注释没有长度的限制,也就是说,它可以尽可能多地提供文化信息,这点是任何其他补偿方式都难以比拟的。

然而,注释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首先,注释必然会打断读者的阅读过程。读者在阅读中,往往不希望被打扰,而注释,尤其是文后注释,或者读者需要翻页才能找到的注释,会中断读者的阅读,导致读者阅读兴趣降低。其次,如果注释过多,频繁地打断读者的阅读过程,就会给读者带来一种阅读困难的感受,读者甚至会放弃继续阅读。再次,如果注释过长,读者阅读中断时间就拉长,大量补充的文化信息对于读者来说未必都能够一时接受。最后,注释未必能够产生原文给原文读者带来的文化享受和默契感受,原文之美就随之消失。

为此,笔者就解释性翻译和加注运用效果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解释性翻译和加注运用效果问卷调查表

可见,注释有着不可避免的弊端,而恰当的解释性翻译完全可以为译文读者提供行云流水般的阅读感受,让读者沉浸在译文之美中,间接感受原文的魅力。解释性翻译完全可以提供注释一致的功能,而且能够以更好的方式发挥这一作用。

三、解释性翻译

解释性翻译是一种补偿手段,用以补偿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信息的缺失。解释性翻译是将原文中暗含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显性化,以及将原语读者认知语境中理所当然但对译语读者十分陌生的信息显性化。“解释”所带来的增词与译文融合为一体,尽量消除译者的痕迹。解释性翻译有特有的优势,不仅能为读者省去一些麻烦,还能达到和加注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例一:

原文:

赵老先生现在已经开始编织他的第二张书法壁毯:岳飞的词——《满江红》,原稿是用行书书写的。在此之前,他编织了用隶书书写的范仲淹的文章——《岳阳楼记》。

译文:

Zhang is now weaving his second“calligraphy tapestry”. He is weaving a verse by Yue Fei,a general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into his tapestry.He has finished weaving into his first“calligraphy tapestry”an essay by Fan Zhongyan,a renowned poet and statesma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原文中出现的“岳飞”和“范仲淹”两位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但西方人却一无所知,因而在译文中,译者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身份做出了解释说明,以便西方读者能够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所了解。

例二:

原文:

1905年,我们天津最早的公元叫中山公园,就开放了,那么,那个时候,我们的周总理还有孙中山先生都在那个公园里从事过革命活动,这个公园作为纪念公园一直延续到现在。

译文:

In 1905,the first park in Tianjin,called the Chung-shan Park,was opened to the public.At that time,Zhou Enlai,who later became the first premier of the P.R.China,and Dr.Sun Chun-shan,the father of modern China,gave speeches in the park to call for democracy.

该例句中涉及的两个重要历史人物“周总理”和“孙中山先生”对于当代的西方读者来说较为陌生,因而译者分别增加了一个小句,增加信息对其身份进行说明。同时,原文中的“革命活动”,意义过于模糊,译者对原文进行扩充,给出了具体的活动内容:进行民主演讲,西方读者则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及周总理和孙中山先生所做的具体事件有所了解。

例三:

原文:

利顺德饭店接待过的名人不计其数。这里见证过的历史太多太多。中国皇帝溥仪和皇后婉蓉居于天津时经常在利顺德用餐、跳舞。张学良、赵四小姐,蔡锷将军与梁启超都曾经在这个饭店居住过。

译文:

Having been honored by the presence of quite a number of celebrities,the hotel has witnessed so many historical events.The last emperor of the Qing Dynasty Puyi and his empress Wan Rong,at the time they stayed in Tianjin,often came to the hotel to have dinner or dance.The love story of General Zhang Xueliang and Miss Zhao Yidi took place in the hotel.It was also in this hotel General Cai E and the renowned reformer Liang Qichao discussed strategies of fighting against Yuan Shikai,the warlord who restored feudal dictatorship.

该段文字中出现了许多历史著名人物:溥仪,张学良,赵四小姐,蔡锷将军,梁启超等。中国读者对这些中国历史人物较为熟知,然而西方读者未必熟悉。为了实现基本的文化交流和沟通,促进长期的文化合作,译者有必要进行基本的解释。在译文中,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份、历史地位或与利顺德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给予了说明,由此,西方读者能够了解利顺德的重要历史地位。

四、结语

在诸多对文化缺省的补偿手段中,加注十分常用,也十分有效,能够提供较多较为详细的相关文化信息。但其优势也恰恰是其缺点所在,而解释性翻译恰恰能够弥补加注的这一缺点,在对文化信息的补偿效果上,其优势不言自明。

[1]Wilss,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 and Method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柯平.加注和增益:谈变通和补偿手段[J].中国翻译,1991(1).

[3]柯平.视点转换、具体化和概略化:再谈变通和补偿手段.中国翻译,1992(1).

[4]柯平.释义归化和回译:三谈变通和补偿手段.中国翻译,1993(1).

[5]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兼评Hawkes《红楼梦》英译本的补偿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6]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本论文系该论文为2013年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 “十二五”规划项目(13YY22)“基于解释性翻译理论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研究”和和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西方修辞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以中国时事新词、热词英译为例”(15YY23)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缺省解释性手段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融媒体时代解释性报道的发展之路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非解释性宪法适用论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观点句中评价对象/属性的缺省项识别方法研究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