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吹吹尽尽黄黄沙沙始始见见金金——记全国劳动模范、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刘时勇

2016-12-12王坤仪

工会信息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制孔铆钉飞机

□王坤仪

吹吹尽尽黄黄沙沙始始见见金金——记全国劳动模范、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刘时勇

□王坤仪

从事飞机铆装钳工装配工作28年来,热爱是我最大的“生产力”,钻好每一个孔,打好每一颗铆钉,都是我对事业的爱。感谢培养,让我从一名普通的操作工,成长为操作“工人院士”;感谢信任,让我一名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能获得众多殊荣。我将以此作为新的起点,肩负更高责任与使命,为实现优质的航空制造奋斗终生。

——刘时勇

28年前,19岁的刘时勇,只是仪陇县永乐镇到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个车间学徒工。

28年后,刘时勇已经是中航工业飞机铆装钳工首席技能专家,先后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的光环那样闪亮,而他却依然踏实、谦虚。一身蓝色的工作服干净笔挺,花白的头发被修剪得整齐干练,眉宇间、言辞间始终透着不忘初心的认真劲儿,“我只是中航工业成飞部装二厂的一个普通飞机铆装钳工。”这就是刘时勇,全然没有一个从业28年,拥有众多光环和荣誉的领跑者架子。

精:纯手工制孔数以万计精确到0.01毫米无差错

戴上眼罩,拿起气钻,车间中工作的刘时勇干练专注、自信满满。在他记忆中,人生一大半的时光,都是在车间里将各种型号的飞机组装成型。“只要走进车间,拿起工具,钻孔、打铆钉……我整个人就沉迷在工作中了,真的那是一种享受。”朴实的他曾经腼腆地谈到,“我是极其不善于交际的人,叫我讲两句话,还不如叫我多打几颗铆钉,装几个螺栓。提高产品质量,才是一名操作工人最重要的事”。

要将一架飞机组装成型,所运用的零件成千上万。如何将它们铆装在一起,使机体最为稳固,是刘时勇时刻思考的问题。飞机飞行时速度极快,面对的环境也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对质量的要求就非常高。“就拿飞机蒙皮来说吧,如果我们在装配过程中不小心用工具碰撞到了蒙皮,那么就要返工对它重新检测好几遍”。

在整个铆装过程中,最考手艺的就是制孔。几乎每个部件都需要通过制孔才能进行铆接,而铆接有的孔径精度误差必须控制在0.02毫米之内,这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五分之一。每一个精确到0.01毫米的操作,都是对刘时勇的考验。“失误一次,可能整个零件都报废了,这带来的经济损失对我们铆装钳工来说也是不小的压力。”他多年来从未出现过产品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一次交检合格率也年年名列专业厂前茅。

这种“精”来自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不间断的练习。“我们才进厂的时候,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也没人手把手来教我们该如何操作,只有自己关上门来反复摸索、练习。”刘时勇说,早年间只要自己完成了手头的工作,就自己找相应的材料来不断练习,有时也利用报废的零件来练手。“除了吃饭睡觉都在练。”刘时勇说。

他总是不断学习、不断攻关。铝合金和钛合金是常用的两种材料,由于构成不同,如果是两种材料叠层制孔时,就很容易出现孔壁损伤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刘时勇反复摸索,探索出了一套实施铝-钛合金高精密制孔的方式,解决钛合金与铝合金材料叠层制孔时孔壁损伤、拉伤、孔垂直度难以保证的技术难题。

勤:一干就是28年 “5+2”“白+黑”

刘时勇刚进厂那会儿,厂里正在研制歼7,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当时的他虽然什么都不熟悉,但凭着能吃苦、肯下功夫的一股子劲头,勤学苦练,白天跟着师傅在车间里学,晚上又自己找铆钉、木板,钻研钻孔技术,很快就掌握了要领。与此同时,他还参加了公司夜校班、技术理论培训班等培训,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经过多年的锤炼,他慢慢成长为成飞公司里“刘专家”,一干就是28年。相比普通客机,战斗机的铆装工艺则更为复杂。“因为战斗机的机体更小,”多年来,刘时勇已经参加过歼七、歼十、无人机等多个国家重点飞机型号的装配,力挑飞机铆装的大梁。

“一般人想不到,做飞机铆装,其实环境挺糟糕的。”刘时勇笑着说,由于战斗机的机体很小,而且里面结构复杂、装备精良,可想而知留给人活动的空间有多狭窄。“人进去了,翻个身都困难。一开工我们都是趴着、躺着、跪着在里面进行铆装”。有时候由于环境所限,还要被倒吊着来进行铆装。不仅如此,还要忍受一些难闻的气味。在这种条件下,还要去跟无数个0.01毫米作斗争,对刘时勇来说,每一次都是挑战。

在“枭龙”飞机后机身装配铆接过程中,由于飞机技术平台的提升,装配铆接面临三大技术难点:一是结构复杂;二是对合精度要求高;三是装配公差范围小。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刘时勇连续几天加班搞测试,取实样,探索加工方法,并自行设计可拆卸钻模板,有效地提高了后机身机加框地钻孔精度,确保了产品的铆装质量。同时,他勤于动脑,善于创新。针对飞机某些部位操作空间狭小,施工难度巨大,常规操作无法实施等困难,他认真消化技术图纸资料,反复推敲自制划线定位器、定位样板,自制多用途顶铁20余项,并将先进工作方法及工具推广到其他工段,极大地提高了飞机装配质量。

飞机铆装工作有它的特殊性,要求他时刻待命。“经常凌晨一两点来一个电话,说飞机铆接出了什么问题,都是第一时间换了衣服就出门了”。

也有人说,都已经干了这么久了,为什么还要留在如此艰苦的车间一线?刘时勇则说,自己天生就是做技术的人,只要走进车间,整个人都很快乐。而他现在还在为飞机铆接不断探索着更高效更精准的工艺和方案,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巧:缜密研究始创新 奋勇攻关解难题

28年来,刘时勇拥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日常工作中除了勤奋、务实的工作外,他始终保持着缜密研究的劲头,更不忘时时创新。针对机身机尾罩的装配难点,刘时勇还自主攻关,发明了“空间转换法”,属国内首创,即利用垫板将机尾罩的理论基准过渡转换到开敞区间实现机上修配,可完全保证一次修合成功,而且解决了以前必须采取渐进修配的方式而不得不多次拆装机尾罩的大难题。

在歼10飞机1号油箱段的生产中,他凭借丰富的操作经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时发现油箱炮梁工装定位错误,并向有关技术部门汇报,一次就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十万元。歼10飞机后机身“瘦身手术”,要对飞机某机加框进行整体更换,并要求原有发动机吊挂梁交点孔与新框相协调的孔保持同心,稍有差错便会产生错孔质量问题,影响到“瘦身手术”的效果。面对困难,刘时勇巧动脑筋,定制专业钻孔衬套压入吊挂梁交点孔,一次定位钻出交点同心孔,再借助导向钻套将新框协调孔一次性扩孔到位,100%确保了制孔质量。在歼10飞机鸭翼舱地板与鸭翼接头协调制孔工序中,刘时勇细心地发现原来的先安装托板螺母后配钻地板和鸭翼接头的操作流程极易产生“8”字孔质量隐患。他及时调整并优化装配流程,将地板与鸭翼接头先行架内配钻,分解拆卸再装托板螺母,创造了“质量事故易发点瞬间消灭”的神话。

在型号工程研制过程中,作为装配战线上顶尖的技能人才,刘时勇带领工友们几个月奋战在生产现场,在工作中努力把精益制造思想和先进的操作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以前的加工操作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机的质量要求。他带领团队成员进行流程优化,创新的将架上涉及开敞性差、对汽油密有较大隐患的零件调整到架下组合、制孔、铆接硫化后再上架安装,有效调整操作流程,成功的解决了因整体油箱狭小,无操作空间这一难题,创造了试制飞机整体油箱气、油密一次性过关的奇迹。在后口框梁和角盒的加工过程中,由于结构限制,气钻、冷挤压枪无法到达工作区域,工作一度停止,刘时勇采用引孔后分解零件,在型架下进行冷挤压的加工方法,不仅使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而且孔的精度得到保证;并运用在进气道表面蒙皮上和铆卡上,贴上纤维纸,成功解决了冠状铆钉高难度的铆接难题,保证了进气道的铆接质量,为提高表面铆接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时勇就这样秉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默默奉献的精神驻守自己的信念,以勤奋的心态和巧干的精神与工友们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的反复试验攻关,为型号工程1#油箱段和机身进气道的连接研制工作解决难题。

名:众多荣誉见成长 阳光心态追辉煌

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一项项荣誉见证了刘时勇的成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刘时勇三次荣获成飞公司“劳动模范”,先后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国防邮电工会岗位创新能手”、“中华技能大奖”“中航工业航空技术能手”、“中航工业风云人物”、“中航工业航空之星”、“首席技能专家”等荣誉称号。荣誉的获得是对他的肯定,也带给他更强大的动力,面对每个光环,他始终以平和、阳光的心态去追逐更高的辉煌。2010年,以“刘时勇”命名的生产团队在成飞公司正式成立。按照成都市总工会“三室一制”的要求,2015年,建立了刘时勇劳模创新工作室,刘时勇坚持把创新和创造融入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实现优秀到卓越的新跨越;竭力培养优秀创新人才,集智攻关,促进飞机装配的更加优质高效;努力将工作室打造成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生力军,为企业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近3年来,他带领团队攻克各类技术难关60余项,进行小改小革20余项,累计节约生产成本近200万元,节约了生产时间和成本,保障了一次次任务节点。

目前,刘时勇负责专业厂新员工入厂见习培训工作,逐渐将重心从自我钻研、自我成长,转移到传授技艺、培养青年方面。对年轻人,他始终倾囊相授,并且要求十分严格。在青年人眼中,这位技术精湛的装配专家,更是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在他的带领下,身边一大批青年迅速成长起来,成为飞机装配方面的技能骨干。

年轻人都喜欢和刘时勇交流,除了交流操作技能上的问题,也有生活方面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无论谁有需求,他总是竭尽全力去帮助。年轻人谈起这位成绩斐然的前辈,不仅崇拜他骄人的业绩,更钦佩他为人严谨、踏实,待人诚恳、耐心。

把一个个铆钉孔精致打磨,一根根铆钉精密相连,刘时勇干的活是看起来极为普通,但做起来却是多么不容易。28年,数以万计的“0.01毫米的挑战”,无数个“5+2”“白+黑”,承载的是刘时勇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精神。从一个普通学徒一步一步成长为航空装配领域的技能骨干,刘时勇对航空产业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他的心已经融入了航空报国之中。■

刘时勇师傅(中)指导新进厂员工弯曲壁板铆接工作

猜你喜欢

制孔铆钉飞机
飞机失踪
黑色铆钉
油密铆钉冷镦过程优化改进
难加工材料(CFRP/Ti)叠层自适应制孔研究
机器人制孔系统与制孔工艺参数优化方法研究
飞机叠层材料精密制孔工艺研究
“拼座飞机”迎风飞扬
基于Twincat的移动机器人制孔系统
乘坐飞机
神奇飞机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