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型工会的内涵研究
——基于对比分析的探讨

2016-12-12

工会理论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国工会服务型工会组织

陈 超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干部培训中心,上海200437)

服务型工会的内涵研究
——基于对比分析的探讨

陈 超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干部培训中心,上海200437)

“服务型工会”提出后,学术界及各级工会都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相关研究及探索。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地着眼于服务型工会的建设,而对服务型工会的内涵、本质、性质、特征等本源性问题则相对探讨较少。文章从组织内外部动力源的角度,分析了服务型工会提出的意义和本质,并基于与传统文体福利型工会的对比,探讨了服务型工会的内涵和特征。

服务型工会;内涵;特征;对比分析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工会十五大开幕式致辞中,首次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着眼于把工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1]在中国工会十六大报告中,李建国主席进一步提到要“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使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显著增强”[2]。建设服务型工会成为各级工会组织改革实践的重点所在。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实践层面,各级工会组织都在积极探寻建设服务型工会的路径方法。例如,北京市顺义区总工会着眼于从“树立服务理念”“理顺服务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建立服务体系”等角度积极拓展新形势下服务职工的新途径和新渠道[3];江苏省淮安市总工会通过“拓展工会服务领域”“集聚社会服务力量”“推动工会服务创新”来为职工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4];上海市总工会通过推进基层群团服务站,提供维权帮扶、政策咨询、文体活动、妈咪小屋、公益活动等多种服务,打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5];中国北车集团则着力于“提升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应”“培育服务文化”,推进服务型工会的建设[6]。理论层面上,学者亦从不同的角度对服务型工会进行了论述。有学者从“组织战略”的高度梳理了服务型工会建设的必要性[7],分析了其政治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技术环境因素;有学者从内涵的角度阐述了建设服务型工会,就是要坚持以职工为本的核心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始终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增强为基层和职工群众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创新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工作模式[8];有学者从服务型工会的“服务”二字切入,分析服务的对象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以服务广大职工和会员为基础,以服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项建设为中心,以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基本保证[8];有学者则探寻了普遍性的建设路径,诸如“构建全方位服务职工工作体系”

以及“转变作风、转化角色、转移重点、转动工作运行方式”[10]等思路。

总体来看,现有关于服务型工会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首先,对服务型工会的必要性更多是从外在的角度加以剖析,关注了工会所处的环境,或是从党政的方针要求出发,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等。这些分析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工会组织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仅检索到王慧民[11]提出服务型工会是“工会职能的中国式发展”,体现了中国工会的职能优势。

其次,现有研究更多聚焦于“服务型工会的建设”,多是从操作层面总结或分析建设思路和建设路径,但忽略了“服务型工会是什么”这一本源问题,缺乏对服务型工会的本质、内涵、性质、特征等基础性问题的剖析,仅有徐岩[12]从“扁平化”和“有机型”角度对服务型工会的理想组织架构进行了简要描述。

最后,即便是关于建设路径的研究,从意识到能力、从机制到体系、从平台到载体,可谓涉及“服务”的方方面面,然而正是由于缺乏对服务型工会内涵的系统分析,这些路径、方式、举措大多呈现散点状、发散状,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和关联性。

针对上述不足,本文尝试回答“究竟何谓服务型工会”“如何理解服务型工会”等本质问题,探寻服务型工会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二、服务型工会提出的意义及本质

(一)组织外的推动力促使中国工会积极适应改革要求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我国正进入“经济转体制、政府转职能、企业转机制、职工转身份”的全面转型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劳动关系等各个方面均在发生剧烈变化,工会工作也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情况。根据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2919.43亿元,增长6.7%,占上海市GDP的比重为51.8%,实可谓半壁江山。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劳动者队伍的复杂化、劳动争议的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工群众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复杂多样,传统的工作方式难以满足职工群众的现实需要,且职工群众对工会的要求和期望也日益提高。2014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的意见》[14],文中更是用“六个不适应”深刻指出,基层工会工作现状与形势任务的要求、党中央的重托和职工群众的期盼仍有较大差距。

这些新情况、新挑战都显现出中国工会当前开展工作的外在因素和环境条件已发生显著变化,社会公众和职工群体对工会的价值判断也必然发生改变。因此,如何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回应社会的需求,体现工会的价值,就成为工会改革转型的强大推动力,促使工会组织在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等方面迅速做出调整,探索工会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阵地,从而提出服务型工会的新定位。

(二)组织内的原动力促使中国工会主动探寻自身价值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中国工会的价值在哪里?除了受到组织外部价值判断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组织内部的价值确立。“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一直都是中国工会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重大问题。

回顾中国工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可以清晰看到其不断确立自身发展理念与组织价值的过程。中国工会的产生是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相联系的,因此,它以革命的中心任务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为实现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建国前后,在百废待兴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工会积极投身到国家的各方面建设中去,以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重点。1948年六次劳大通过的《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确立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十六字方针。1952年,《工人日报》一篇社论指出,“要把工会基层工作做好,就必须明确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教育、生活三位一体的工会基本任务”[15]。这一时期中国工会先后开展了创造生产新纪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先进生产者等丰富的劳动竞赛活动,有力地彰显了工会组织的价值。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工会进一步理顺与各方面的关系,明确了工会的性质和职能。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工会九大上明确指出,工会必须成为“工人信得过,能替工人说话办事的组织”[16]。1988年9月,全总通过《工会改革的基本设想》,明确提出了工会维护、参与、建设、教育的四项职能

[17]。在改革深化期,中国工会进一步探寻自身的价值所在。1992年修订的《工会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维护是工会的基本职能,在突出维护职能的同时,全面履行建设、参与、教育等各项社会职能,表明中国工会正在努力回归自身的基本职责。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工会更是不断探寻自身的定位,调整工作重心和指导方针。2003年中国工会十四大召开后,全总新一届领导提出了“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2005年全总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近几年,中国工会主动转型、积极调整,在“职工之家”建设、“面心实”活动、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工会“去行政化”等一系列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可见,“服务型工会”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工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变化做出的敏锐回应,更是其重新确立组织价值的反思与探索。其实质是中国工会敏锐关注新现象、主动适应新环境、积极探寻新思路的一次重要转型,其目的是提升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生命力。可以说,这一重大实践的成功与否,将关系到中国工会的健康发展乃至兴衰存亡。

三、服务型工会的内涵与特征

(一)究竟建一个什么样的工会?

首先,需要看到的是,“服务型工会”的本质仍是工会组织,不能因关注“服务”而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服务机构”。服务型工会的内涵与工会组织的性质、职能、定位是一以贯之的:工会组织是协调劳动关系的产物,这就明确了服务型工会的外延,即其所提供的服务是服务于劳动关系,而不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工会组织是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这就明确了服务型工会的内核,即不同于服务型政府或服务型企业,服务型工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者都是职工群众。

其次,服务型工会又具有服务型组织的机制特点。服务型组织被定义为“面向顾客的组织”,因此,服务型工会可以表述为“面向职工的、面向基层的工会组织”。基于这个定义,下文结合组织学的基本要素对服务型工会进行设计:

1. 组织目标上,服务型工会围绕“服务”可将其组织目标界定为“要成为更便于提供服务、更善于提供服务、更乐于提供服务的工会组织”,其组织特征也就体现为更突出工会服务的“可行性”“高质量”和“主动性”。

2. 组织结构上,鉴于服务型工会是“面向职工的、面向基层的组织”,“职工在哪,工会就建在哪”,服务型工会的组织结构主要体现为扁平化、“强基层”,以基层职工群众为重心,扩大工会组织的服务面,从而增强获取工会服务的可行性、便捷性和感受度。

3. 组织制度上,要将“服务型”作为工会组织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以“服务”为核心形成系统、稳定、长效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尤其要健全工会干部直接联系服务职工群众的机制以及服务的绩效评价机制。

4. 组织人力上,服务型工会组织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尤其要突出良好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服务能力,确保服务的主动性和高质量。同时,要注重服务资源的拓展,培养一支兼职、挂职工会干部队伍,培育各专业领域的志愿者人员,链接一批优秀的社会组织,有效延长工作手臂。

(二)究竟提供怎样的服务?

中国工会组织一直有服务的理念和作为。实际上,传统意义上的“文体福利工会”也是在提供服务。但“服务型工会”的提出,不是从无到有的概念,而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笔者非常赞成“服务型工会”是中国工会组织职能发挥“螺旋上升”这一提法,但这并不是说服务型工会就不做组织活动、提供福利的事情了,这些依然是服务型工会需要提供的服务,只不过要求各级工会组织积极思考、改革创新,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那么,这里的“更高质量的服务”究竟应该如何体现、如何把握呢?本文尝试将服务型工会与传统文体福利工会做一个对比,进而更加清晰地展示服务型工会的变革特征(如下图所示):

图:服务型工会与传统文体福利型工会对比

结合上图的对比,下文进一步阐述如何把握“更高质量的服务”:

1.从组织需求导向转变为职工需求导向,进一步突出服务的精准性

传统的文体福利工会,在考虑组织活动、提供福利的时候,更多是考虑工会组织能提供什么,或者企业单位需要搞什么活动,将工作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组织层面;且由于工会组织的政治性质,其提供的服务更多偏好于能彰显其组织政绩的活动和工作。而服务型工会则更多将视野放在服务对象上,注重考察职工需求、倾听职工呼声、反映职工意愿,提供“精准化服务”。例如,上海某工业园区的工会基层服务站经过调研后,为园区中的新上海人提供沪语教学培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某建筑工地的工会基层服务站则有针对性地为建筑工人提供“云医疗”服务,不用请假去医院排队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就诊,赢得了工人们的广泛好评。同时,以职工需求为导向,工会组织提出了“同频服务”的理念,不再是传统的朝九晚五,而是与服务对象保持同频作息,让职工群众在工作之余可以更便捷地享受到工会的服务。

2.从以组织为主体转变为职工能动参与,进一步突出会员的积极性

传统的文体福利工会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几乎都是以工会干部为主体,从筹备到策划,从组织到实施,都是工会干部在奔波,而职工群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工会组织不同于一般的服务机构,它的性质是“群众性社会组织”,因而,服务型工会要注重突出其“群众性”的特点,充分激发职工群众的能动性,使之参与到服务的发现、策划、实施、评估等过程中来。职工群众既是服务的受惠者,也是服务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服务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职工群众的话语权,进而调动其关心组织、参与组织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例如,上海某开发区工会每年设置十项服务职工实事项目,项目申报就是由职工群众自行设计并申报,项目的选择也是由园区职代会投票选出,项目的实施则是在园区工会组织协助以及经费支持下加以落实,落实后项目的评估则是由园区职工群众经由网上点赞进行评估,这一做法促使园区的工会工作十分“接地气”,同时也激发了园区职工对工会的关注和参与。

3.从着眼于服务特殊对象转变为普惠性服务,进一步突出服务的感受性

帮困救助是传统工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多年来赢得较好口碑的服务项目,同时,工会工作还有很大一部分注重劳模的表彰和培育,这对于职工队伍建设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工作却在一定程度上使工会工作呈现出“重两头、轻中间”的问题,忽视了占职工队伍主体的普通职工群众。因此,服务型工会所提供的服务要加以转变,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拓展服务的受惠面,推出更多具有普惠性的服务,让普通会员职工也能感受到工会组织的关怀。上海市总工会近年来致力于推广“工会会员服务卡”的工作以及推进“工会基层服务站”的建设,无疑都是这方面的努力与实践,让普通会员职工能更便捷地找到工会,并享受工会组织多层面、多渠道、更为丰富的服务。

4.从指令性服务转变为更加专业化的服务,进一步突出服务的专业性

传统工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多以指令性为主,往往是上级工会要求做什么,基层工会就做什么,服务提供具有命令式、运动式、套路式等特点,许多工会干部对于帮困送温暖、组织文体活动等工作驾轻就熟,而对于集体谈判、工会维权、心理疏导等工作就感到陌生、困难。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职工队伍的情况变得日益复杂,职工群众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服务型工会所提供的服务不能走老路子、靠老办法,需要有针对性地把握服务群体特点、分析服务群体的需求,实现更全面、更新颖、更专业的服务。尤其在80后、90后员工密集的企业工会,在提供服务时就特别需要关注这些员工的个性特点,提供意识引导、社会交往、心理关怀等多方面的服务。

5.从组织内视野转变为更广阔的资源整合,进一步突出服务的广泛性

传统工会工作的开展,更多是在工会组织内部寻找资源,拓展出去也仅仅局限在寻求上级工会或单位党政的支持,服务资源显得单一、单薄。服务型工会提供服务的时候,要突破组织界限,更为主动地去谋求和整合社会资源,更多地借助社会资源为职工群众提供服务,进一步发挥好“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职能和作用。例如,上海某地区的工会基层服务站在建设过程中,积极主动链接了团委、妇联、医疗、红十字会、文化、公益、企业、商超等多个领域的资源,让职工群众在“一公里”内就可以享受到便捷而丰富的服务。

对“更高质量的服务内涵的探索,是服务型工会建设的基础。对比分析的思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服务型工会的变革特征。本文试图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工会同仁探讨服务型工会的内涵和特征,为新形势下工会组织建设探寻更加有效的路径。

[1]习近平在中国工会十五大开幕式上辞词[EB/OL]. http://news.sohu.com/20081017/n260084602. shtml.

[2]李建国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www.workercn.cn/16 da/28207/2 01310/24/131024204249283_4.shtml.

[3]赵长树.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工会凝聚力--北京顺义区总工会创 建服务型工会侧记[J].工会博览,2006,(5).

[4]颜玉芹.把握社会治理新常态打造工会服务升级版[J].工会信息,2015(9).

[5]徐晗.打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闵行首家群团基层服务站正式揭 牌[N].劳动报,2016,5(14). [6]杨炳涛.努力建设服务型工会[J].政法论坛,2015, (5).

[7]徐岩.从组织战略角度思考“服务型工会”[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9,(12).

[8]张丽.倾力打造服务型工会[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4,(9).

[9]刘丽臣.服务型工会建设体现工会新作为[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0,(3).

[10]张丽.倾力打造服务型工会[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4,(9).

[11]王慧民.创建服务型工会:工会职能的中国式发展[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10).

[12]徐岩.从组织战略角度思考“服务型工会”[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9,(12).

[13]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sh.gov.cn/ sjfb/201602/287258.html

[14]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的意见[E B/O L].h t t p://a c f t u.w o r k e r c n. cn/27/201408/01/140801070824043.shtml.

[15]中华全国总工会编.工会干部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16]曹延平.中国工会80年的奋斗历程[N].工人日报,2005,4(1).

[17]本书编写组.工会改革的基本设想学习辅导材料[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88.

[编辑:朱 鸣]

D412.6

A

1008-7753 (2016) 06-0025-05

2016-10-25

陈超(1982-),女,浙江衢州人,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劳动关系。

2015年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工会理论研究课题“服务型工会内涵研究及可行性分析”(ghyj201503)

猜你喜欢

中国工会服务型工会组织
创生与成长——中国工会的红色足迹(三十二)
打造有温度的工会组织——记北京服装学院工会工作
创生与成长——中国工会的红色足迹(二十七)
工会组织要善于“春风化雨”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从载体到理念:中国工会新媒体应用的实践及发展趋势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