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地震活动密度分布*
2016-12-12李秋红
李秋红,李 英
(甘肃省地震局,甘肃 兰州 730000)
近年来甘肃地震活动密度分布*
李秋红,李 英
(甘肃省地震局,甘肃 兰州 730000)
本项研究采用甘肃地震台网近6年来28407例地震的定位结果,采用透明度叠加技术,逐年展示了地震在空间上的分布密度,并对密度分布演化特征与中强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高密度区域与活动断裂在地理位置上是吻合的;持续多年的高密度地区意味着一个可能的孕震区域,6年来祁连-门源一带持续的高密度态势与2016年1月门源Ms6.4级地震的时空关系支持了以上推测。本项研究结果对于甘肃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发震机理研究以及地震预测探索具有参考意义。
甘肃;地震活动;密度分布;透明度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有多条大断裂带横贯省内。自西北向东南,在北西或近东西方向上,排列有阿尔金断裂、昌马断裂、龙首山北缘断裂、祁连-海原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马衔山北缘断裂及东昆仑断裂等[1-2]。在此构造背景下,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都有文字记载的大地震发生。近年来,也有一些中强震发生,1995年7月22日永登MS5.8地震,1996年6月1日天祝-古浪MS5.4地震,2000年6月6日景泰MS5.9地震,2001年7月11日肃南祁青MS5.3地震,2002年12月14日玉门MS5.9级地震,2003年8月20日民乐-山丹MS6.1地震和5.8地震,2003年11月13日岷县MS5.2地震,2004年9月26日岷县-卓尼MS5.0,2012-05-03酒泉市金塔县M5.4 2013-07-22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M6.6, 2013-07-22岷县-漳县交界M5.6,2013-09-20肃南-门源Ms5.1地震,近20年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13次[1,2],甘肃省属于中国大陆内地震多发地区之一,因此,对于甘肃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为地震研究和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无论是对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及处理
本项研究以2010年-2015年6年来甘肃地震台网观测到的本省及省界邻区地震的分析结果为依据(见表1),采用震中分布透明度叠加处理方法,逐年展示了甘肃省及邻区微震分布的地理特征,透明度叠加处理方法的应用使得在二维图上很好地展示了地震在3维空间的活跃态势,凸显了区域应力积累和断层活跃的时空变化特征。
表1 地震数目表
2 分析与讨论
从表1可见,6年来甘肃省观测到的地震数目是逐年减少的,这反映了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大地震的剩余能量随时间逐步释放衰减的基本态势。
图1给出了6年来地震空间分布的透明度叠加处理结果,从南到北,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到几个地震密集分布的区域(或条带),在省界南段,也就是四川省的青川一带,地震密度较高,这是2008年汶川地震残余能量以小震方式持续释放的表现方式,再向北在甘肃界内的迭部-天水一带、卓尼-岷县-漳县一带,兰州东南的临洮-陇西地区也是较为活跃地区,最为活跃密集的区域是兰州西北一侧,自青海祁连,经青海门源、甘肃天祝、甘肃景泰呈条带状分布,在地理位置上处在祁连-海原断裂及其附近次级断裂之上。
图1 甘肃省近六年地震活动密度分布图(2010-2015)
图2 2010-2011年甘肃省地震活动密度分布图
图2 给出了2010-2011年甘肃省地震分布透明度叠加处理结果。可见,在2010年,除四川省的青川一带外,青海祁连,经青海门源、甘肃天祝、甘肃景泰呈条带状分布区域是地震活动最为密集区域,其次为临洮-陇西地区,华亭、庄浪地区也显示出局部活跃特征。2011年,祁连-海原断裂带一线仍然是地震密集活跃,其次仍是临洮-陇西地区;华亭、庄浪地区的局部活跃特征消失。
图3 2012-2013年甘肃省地震活动密度分布图
图3 给出了2012-2011年甘肃省地震分布透明度叠加处理结果。在2012年,除四川省的青川一带外,青海祁连,经青海门源、甘肃天祝、甘肃景泰呈条带状分布区域继续为地震活动最为密集区域,其次甘东南迭部-宕昌,临洮-陇西地区也表现活跃。2013年,祁连-海原断裂带一线地震密集活跃区域收缩在祁连-门源一线,临洮-陇西地区以及迭部-宕昌减弱,岷县-漳县局部活跃加剧,这与2013年7月发生的岷县-漳县地震(Ms6.6)密切相关。
图4 2014-2015年甘肃省地震活动密度分布图
图4 给出了2014-2015年甘肃省地震分布透明度叠加处理结果,在2014年,四川省的青川一带外地震活动有所减弱,青海祁连-门源一带活动密集、甘肃天祝、甘肃景泰地震活动减弱,甘东南迭部-宕昌,临洮-陇西地区活跃程度有所减弱。2015年,省内,临洮-陇西地区以及迭部-宕昌一带和上一年变化不大,祁连-海原断裂带一线地震密集活跃区域在祁连-门源一线继续保持最高活跃程度,这可能是2016年1月发生的青海门源Ms6.4级地震的重要前兆信息。
3 结语
1)微震密度分布表征了这一地区应力积累和断层活跃程度,地震发生的高密度区域是断层活跃程度较高区域。
2)6年来祁连-门源一带持续展示地震发生的高密度态势可能就是2016年1月门源Ms6.4级地震的孕震过程的反映。
3)临洮-陇西一带和甘东南迭部-天水一带也是一个地震发生较高密度的区域,值得进一步关注。
4)地震分布透明度叠加处理很好地展示了地震在3维空间的活跃态势,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
[1]袁道阳 何文贵 刘小凤等,10余年来甘肃省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2006,28(3):235-241.
[2]郑文俊,袁道阳,何文贵等,甘肃东南地区构造活动与2013年岷县—漳县MS6.6级地震孕震机制[J],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2):4058-4071.
[3]郑文俊,何文贵,赵广,坤等.2003年甘肃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发震机制探讨[J].地震研究,2005,28(2):133-140.
[4]张希,张四新,王双绪等,北祁连-河西地区强震地点预测[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25(1)∶40-46.
[5]崔笃信,王庆良,王文萍,等.甘青块体东西部运动分界带的确定[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27(1)∶24-30.
P315.3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508009);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508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