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炎”声词族系统

2016-12-12詹静珍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声符大字典广韵

詹静珍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浅析“炎”声词族系统

詹静珍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谐声字的声符不仅能够标音,而且具有示义的功能。运用清代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提出的“音近义通”的理论,通过考释“炎”声符字,得出“炎”声符字主要沿着“尖锐”义、“光闪”义、“炙热”义三个源义素引申,从而归纳“炎”声符同源词的词义系统,进而构建“炎”声词族系统,为词源学做一些具体的研究,推动其朝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炎;声符;源义素;引申

形声字的声符不仅具有标音的作用,而且具有示义的功能。这主要是因为音义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北宋王圣美提出“右文说”,指出声符相同的字往往具有相近的意义。清代段玉裁认为“声与义同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1],提出“凡同声多同义”[1]的主张,王念孙认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2]。语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一般也相关。洪诚《训诂学》提出“一定的事物之间有联系,有共同点;声音单位与声音单位之间有联系,有共同点。人们既用某种声音规定为某种事物的名称,因而对与此有关的事物,也用与此名称相近的声音来表示。”[3]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来标识具有一定共同点的事物是“声近义通”的基本原理。本文以《说文解字》《尔雅》《汉语大字典》等辞书为根据,分析出“炎”的本义指火焰,由此得出其具有三个源义素:“尖锐”义,“光闪”义,“炙热”义。“炎”声词族主要是以这三个源义素为基点进行词义引申,从而构成具有规律性的以“炎”为声符的同源词词义系统。

一、“炎”的形义分析

“光闪”义、“尖锐”义和“炙热”义,是“炎”声符同源词的三个词源意象,是“炎”声符词族系统构建的三个基点。

二、“炎”声符同源词的词义系统

(一)“尖锐”义

火焰也称“火苗”,又称“火舌”,呈尖刺形状,进而发展为具有尖锐特征的事物可从“炎”得声[5]。

(1)舕。《说文》未收。《汉语大字典》:“吐舌貌。”引清吴伟业《廿五日偕穆苑先孙浣心叶子闻允文游石公山盘龙石寂光归昙请胜》:“舕舑张饕餮。”为例[6]。舕,指吐舌的样子,舌头呈尖刺形,含“尖锐”的特征。

(2)剡。《说文·刀部》:“锐利也。”段注:“《释诂》曰:‘剡,利也。’”[1]《广韵》:“削也,利也。”[7]《汉语大字典》也列出“剡”的一个义项为:“锐利。”引《楚辞九章》及王逸注为例:“曾枝剡棘,圆果抟兮。王逸注:‘剡,利也。’”[6]又剡耜,锋利的耒耜;剡锋,锐利的锋刃。剡,本义指刀锐利,以后可泛指一切尖锐的东西,含“尖锐”义。

(3)琰。《说文·玉部》:“璧上起美色也。”段注:“《周礼》注云:‘凡圭剡上寸半,琰圭剡半以上。’”[1]《汉语大字典》列“琰”的一个义项为:“琰圭,圭之上端斜削成尖锐形者。”引《集韵·琰韵》为例:“琰,圭之锐上者。”[6]琰,指上端尖锐的圭玉,含“尖锐”义。

(4)锬。《说文·金部》:“长矛也。”段注:“《史记》:‘锬戈在后。又非锬于句戟长铩。’叚为铦利字也。”[1]《广韵》:“长矛。”[7]《方言》:“锬谓之铍。”[8]铍,《说文·金部》:“大针也。”段注:“玄应曰:‘医家用以破痈。’”[1]《汉语大字典》未收此字。锬字不论是《说文》中所指的长矛,还是《方言》中所指的大针,均含“尖锐”义。

(二)“光闪”义

1.炎本身具有“光闪”义

“炎”指重火,即火焰。火焰闪亮发光,具有“光闪”义。

(1)晱。《说文》未收。《汉语大字典》列出“晱”的一个义项:“电。”引《篇海类编·天文类·日部》为例:“‘晱,电也。’”[6]“晱”指闪电,具有“光闪”的特征。

(2)顃。《说文》未收。《龙龛手鉴》:“顃,反光也,辉也。”[9]《汉语大字典》列出“顃”的一个义项:“闪电。”引桂馥《札朴·乡里旧闻·乡言正字附名称》为例:“电光曰打顃。”[6]“顃”指火光,含有“光闪”义。

(3)睒。《汉语大字典》列其一个义项为:“闪烁。”引《元包经》为例:“电炟炟,其光睒也。”[6]《康熙字典》:“电光也。”[10]又睒忽,电光闪烁貌;睒睗,光闪烁貌。睒,含“光闪”义。

2. 从“光闪”义引申出“短暂”义

“炎”指火焰,其火光闪动容易因为风等外界原因而摇晃,时盛时弱,时亮时暗,变化于疏忽之间。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或曰从炎者火光忽忽无定。”[11]因而从炎得声的字含有时间短暂的语义特征。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以火光之乍起乍灭孳乳为义。”[5]

(1)睒。《说文·目部》:“暂视貌。”段注:“《太玄》曰:‘酒作失德,鬼睒其室。’此与‘高明之家,鬼瞰其室’语同也。”[1]《广韵》:“暂见。”[7]《汉语大字典》也列出“睒”一个义项为:“暂视。”引《类篇·目部》为例:“睒,视速貌。”[6]又睒眒,惊视貌、疾视貌;睒睗,疾视、光闪烁貌。“睒”由光闪义引申至“短暂”义。

(2)覢。《说文·见部》:“暂见也。”段注:“猝乍之见也。仓颉篇云:‘覢覢,视皃。’按与目部之睒,音义皆同。”[1]《汉语大字典》列出“覢”一个义项为:“忽然出现。”[6]“覢”与“睒”构形原理相同,互通,均含“短暂”义。

(3)欻。《说文·欠部》:“有所吹起。”段注:“《西京赋》:“‘从背见。’薛注:‘欻之言忽也。’”[1]《汉语大字典》列出“欻”一个义项为:“突然;迅疾。”引南朝梁范缜《神灭论》例:“夫欻而生者,必欻而灭,渐而生者,必渐而灭……”[6]又欻吸,迅疾貌;欻霍,迅疾貌;欻然,忽然。欻,无论指突然还是迅疾,都含有“短暂”的特征。

(4)掞。《说文》未收。《汉语大字典》列出“掞”一个义项为:“疾动。”[6]《康熙字典》:“《左思·蜀都赋》:‘摛藻掞天庭。’《注》‘掞犹盖也。一曰疾动也。’”[10]掞,疾动,含“短暂”义。

3.从“光闪”义引申出“青白”义

火焰光闪明亮,其焰头呈青白色,故含“青白”义的词可从“炎”得声。

(2)緂。《说文·糹部》:“白鲜衣貌。”段注:“依《玉篇》则‘白鲜衣貌’四字当作‘衣彩色鲜也’五字。”[1]《广韵·敢韵》:“青黄色。”[7]《汉语大字典》列出“緂”的一个义项为:“衣色鲜明。”[6]《康熙字典》:“《类篇》:‘帛骓色。’”[10]緂指一种织物,含“青白色”义。

(三)“炙热”义

1.炎本身具有“炙热”义

“炎”本义指火焰,火焰温度很高,引申为炙热。《广韵》:“炎,热也。”[7]因而“炎”含有“炙热”特征,这是“炎”声词族系统构建的一个基点。

(1)燅。《说文·炎部》:“于汤中爚肉。”段注:“《礼·有司彻》:‘乃燅尸俎。’郑注:‘燅,温也。’”[1]《说文通训定声》:“炎亦声。”[11]爚,《汉语大字典》列一个义项为:“用火加热,用沸水煮。”[6]燅,义为加热,因含“炙热”义。

(2)痰。《说文》未收。《广韵》:“胸上水病。”[7]《名医别录·上品卷第一》记录“柴胡”:“主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13]《备急千金药方·第十八卷·大肠腑》:“松萝汤。治胸中痰积热皆除方。”[14]顾建平《汉字图解字典》:“从炎,表示呼吸道发炎时痰特别多。痰是肺泡、支气管和气管分泌出的粘液。”[15]“痰”是体内上火,呼吸道发炎形成的,含“炙热”义。

(3)惔。《说文》:“忧也。”段注:“炎者,火光上也。忧心如之。故其字作惔。”[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此字后出,即炎字也。”《广雅》:“惔,忧也。”《汉语大字典》列出“惔”一个义项为:“火烧。”引《诗·小雅》及郑笺为例:“忧心如惔。”笺:“惔,燔也。忧心如火灼烂之矣。”[6]惔,本义指忧虑,心忧如火烧之强烈,含“炙热”义。

(5)毯。《说文》未收。《广韵》:“毛席。”[7]《汉语大字典》列出“毯”一个义项为:“厚实有毛绒的织品,即毯子。”[6]《康熙字典》:“《正韵》:‘毛席也。通作緂。’”[10]顾建平《汉字图解字典》:“从炎,炎有热义,表示垫上毛毯比较暖和。”[15]毯,含“炙热”义。

2.从“炙热”义引申出“吃”义

“炎”声含“炙热”义,烧制加热的食物即可食用,故“炎”又引申为 “吃”义。

(1)啖。《说文·口部》:“噍啖也。”段注:“《荀子·王霸篇》:‘啖啖常欲人之有。’注‘啖啖幷吞之皃。’”[1]《汉语大字典》所列义项之一:“吃。”引《山海经·海外东经》为例:“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6]顾建平《汉字图解字典》:“从炎,炎像火苗升腾,有炎热之义,表示吃的食物多用火烧熟……本义是吃,又指给吃。”[15]啖指吃。

(2)腅。《广韵》:“相饭也,或作啖。”[7]《汉语大字典》记录其两个义项:一同喝酒,一同吃饭[6]。《康熙字典》:“《博雅》:‘相飮也。’又《五音集韵》:‘徒紺切,音醰,相饭也。’”[10]腅,含“吃”义。

(3)餤。《说文》未收。《广韵》:“进也。”《汉语大字典》列其一个义项为:“进食。”又指出“餤同‘啖(啖)’”[6]。《康熙字典》:“《六书故》:‘今以薄餠卷肉,切而荐之曰餤。’”[10]“餤”含“吃”义。

3.从“炙热”义引申出“平淡”义

“炎”含“炙热”义,烧煮加工食物没有调制,口味淡薄,也可从“炎”得声。

(1)淡。《说文·水部》:“薄味也。”段注:“醲之反也。”[1]《广韵》:“淊淡,水满貌,又薄味也。”[7]《汉语大字典》所列义项之一:“味道不浓”[6]。顾建平《汉字图解字典》:“从炎,其形像火焰,表示煮的食物味不浓或不咸。”[15]淡为味道淡薄,含“平淡”义。

(2)醈。《说文》未收。《汉语大字典》记录其两个义项:“酒醋味薄”“薄酒”[6]。《康熙字典》:“《集韵》:‘酒醋薄也。’”[10]醈,酒、醋味道淡薄,含“平淡”义素。

(4)谈。《说文·言部》:“语也。”段注:“谈者,淡也。平淡之语。”《汉语大字典》所列义项之一:“平淡。”[6]谈为平淡之语,含“平淡”义。

(5)倓。《说文·人部》:“安也。”段注:“《仓颉篇》曰:‘倓,恬也。’”[1]《广韵》:“安也,静也,恬也。”《汉语大字典》所列义项之一:“安然不疑。”引《荀子·仲尼》:“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为例[6]。“倓”含“恬淡”义。

在检索到的37个字中,7个“炎”声符的字(埮、棪、赕、郯、婒、、扊)无法归入所建立的词义系统。“埮”为地平而长义,“棪”木名,“赕”指以财物赎罪,“郯”地名,“婒”是女子人名用字,“”为帷幔,“扊”为扊扅(门闩),暂不作讨论。

三、余论

洪诚先生认为,“凡事物之特征相似,命名可以相同;凡事物之异类同名者,其命名之意亦相近。”[3]这是声近义通的原理。同一声符字往往含有相同的义素,通过词义引申,能够构成一个具有规律性的词义系统。

图1 “炎”声词族词义系统

如图1所示,“炎”声的本义指火焰,从其上端尖刺的外形特征中抽象出“尖锐”的义素。又从火焰明亮闪光的特征可以得出“光闪”的词源意象;火焰光闪发亮,其焰头呈青白色,因而引申出“青白色”的义素;火光时盛时弱,时亮时暗,变化于倏忽之间,因而含有“短暂”的语义特征。火焰旺盛温度高,含“炙热”义;因多数食物需用火煮熟才能吃,又引申为“吃”义;烧煮的食物口味淡薄,又引申为平淡之义,从而形成一个有层级的词义系统。

同一个声符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析出不同的语义特征,“炎”声符从外形、亮度、温度等角度分析出三个源义素,以这三个源义素为基点,音义类聚,由此形成“炎”声符同源词族系统。声符在标音的同时兼具示源、示义功能,运用“声近义通” “同声必同部”等理论,系联同声符字,探求其词义演变,归纳其词源系统,有助于推动语义学、语源学的发展。

[1] 许慎.说文解字[M].段玉裁,注.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817,487,178,12,711,706,131,408,411-412,33,461,652,489,513,59,562,3392.

[2] 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2.

[3] 洪诚.训诂学[M].钟宇讯,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70.

[4]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2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325.

[5]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8.

[6] 汉语大字典编委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2945,346,1123,2495,1522,4380,2499,3670,2144,1906,3239,3419,3440,2234,2248,2319,2211,2000,3100,646,2091,4461,1161-1163,3588,4610,184.

[7] 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335,225,336,334,229,445.

[8] 周祖谟.方言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3:58.

[9] 释行均.龙龛手鉴[M]//四部丛刊续编(十二).上海:上海书店,1984:47.

[10] 中华书局编辑部.康熙字典(检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809,438,929,1559,594,986,1422,1284.

[11]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0.

[12] 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31.

[13] 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40.

[14] 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江户医学影北宋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33.[15] 顾建平.汉字图解字典[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369,850,176.

[责任编辑、校对:李 琳]

Analyzing the Word Family System for the Phonetic Symbol “炎”

ZHANJing-zhen

(Faculty of Art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Pictophmetic characters can not only mark the pronunciation,but also have the function of showing a word's meaning.We use the annotation of "close pronunciation can express the same meaning" brought forth by Duan Yucai,Wang Niansun and others in the Qing Dynasty for explaining the word “炎”.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word “炎” is extended mainly along the three original semanteme "sharp", "flash",and "hot" so as to summarize the meaning system of “炎”,and further construct the “炎” phonetic word family system,thus promoting the theoretical and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the etymology.

炎;phonetic symbol;original semanteme;extension

2016-03-11

詹静珍(1989-),女,江西婺源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词汇语法研究。

H13

A

1008-9233(2016)06-0017-04

猜你喜欢

声符大字典广韵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敦煌本《字宝》中的活俚语 (入声)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秦汉时期“迹”字声符的历时演变*——兼谈锡、铎两部通转及相关问题
明代韵书《并音连声字学集要》又音考察
对外汉语教学中形声字声符特点的应用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汉字形声字识别中义符和声符的家族效应*
湖北鹤峰方言本字考
形声字声符表意及其示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