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价值观与死亡观新论

2016-12-12黄晞谋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34期
关键词:牵绊单向唐诗

◎黄晞谋

生命价值观与死亡观新论

◎黄晞谋

首先必须得说明的,死亡固然是痛苦的,不仅对死者,更对生者。敬畏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在下写这篇文章仅讨论下个人观点,并无亵渎之意。

生命的多向性

有这么一句老话:“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更在于它的宽度。”其实在我看来,这句话是有失准确的。尽管“生命的宽度”的确是需要探讨研究的话题,但在另一个方面,它认为生命是“单向性”的:长度是自身单向的长度,宽度也是自身单向的宽度。

在这一点上,我是不认同的。

首先不可否认的,人类是群居动物,每个人不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更存在于别人的世界中。似乎只此一点就证明了生命不只是单向的:在你的世界里,你就是普通的你;但在甲的眼中,你是一个幽默的中年人;而在乙看来,你是一个打扮严谨,一丝不苟的人;而对于丙来说,你喜欢和孩子们打交道,为人师表是个够分量的人。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的生命也同样不只存在于自己的那一个世界。人与人之间定然存在牵绊,人与物之间也定然存在交集。所以,生命不只是需要长度和宽度,生命更是多向性的。

生命的“宽度”

这里所提到的生命的宽度,主要指的是人类在有限的生命中所作出的贡献,即所谓的“生命意义”。但这么抽象模糊的东西,如何得到证明呢?

前文有提到,生命是在不断交互的过程中得到多向的展开。借由人与人之间的牵绊,互相影响,最终达到“活进别人的生命里”的目的。综上所述,其实牵绊,影响的人越多,其实你生命的宽度也在一定意义上得到了拓宽。

加入生命多向性的理论,所谓“生命的宽度”就是多向生命的宽度,多向生命的数量决定了生命的宽度。

而人与物之间,更多的就是才能与汗水的倾注。如唐诗之于李白,黑洞之于霍金。在某一领域得到了足够高的成就,亦或是付出了足够的努力,生命的意义(宽度)也就随之增长,多向生命的那一向也得以延续。

“活进别人的生命里”

还是一句老话“生命在自己的眼泪中到来,在别人的眼泪中离开”。

“自己的眼泪”很好理解,毕竟是肺部第一次进入空气。但“别人的眼泪”做何解释呢?

也很好解释,因为生命的多向性让人与人之间建立了牵绊,由血缘也好,由感情也好,这样让别人的生命里有了你的影子,而你的生命里也同样存在他的一角。

于是在死亡到来的时候,受你照顾,或是你的存在之于他们十分重要的时候(至亲挚友),他们会为你落泪。

所以从另一种层面上讲,你活进了他们的生命。在他们缅怀记忆你的时候,你仍旧以某种特殊的形态活着,虽然这种活着并不存在于物质世界。

死亡的定义

按照上文提出的观点,所谓的“死亡”于个人而言,是物质世界里生命的终结,是多向生命中相对重要的一向走到了尽头。

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寄宿于别人的精神世界里,或是寄托在自身创造的物质条件里。如唐诗里的李白,宋词里的苏轼,虽然他们自身的生命早已走到了尽头,但在被世人铭记,千古传颂的情况下,他们是不是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永远地存活在他人的精神世界中呢?

于是又回到该段的命题:在生命多向性这样的观点下,究竟什么才意味着“死亡”呢?

其实也很简单,生命多向性的大致定义在于两点,“存在于他人的精神世界”,与“寄托于有形或无形的物质载体”。就是这两点,构成了生命的多向性。于是相反的,在一个人物质世界的生命走到尽头后,如果无法存在于他人的精神世界(或是逐渐消逝),亦或是没有足够的载体支撑,那么他生命的多向性无法延续,对他这个生物个体而言,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简单来说,对于一个生命个体,在其生命终结之后,再被彻底遗忘,才是真正 “死亡”的到来。

“死亡”的力量

如果每枚硬币真的都有它的另一面,那么对大多数的我们来说,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意味着终结;死亡固然是痛苦的,但对于我们来说,死亡这件事本身就没有正面的地方了吗?

活着就是为了死亡?

这个说法还真的蛮常见:人在无知时到来这个世界,在经历种种之后,又在近乎无知时离开这个世界。从起点又回到起点,这似乎就是在告诉我们:人活着就是为了死亡。

但显而易见,事实并不是这样。倒不如说:活着,是为了“不死”

究其原因,便是上文说法中的“经历种种”。生命的多向性即是所谓生命的“宽度”,更多的朋友,更多的经历,更多的社会贡献可以将它的更多向地延伸下去。更有甚者,可以将其中的一向甚至两向延伸到极致,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唐诗之于李白,宋词之于苏轼”一般。在那种情况下,即使他们的生命早已走到尽头,多向生命中几乎最主要的一环缺失,但在诗词上的卓越贡献,让他们得以传颂千古,在精神层面上得到“永生”。

但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那样的难度或许过高了些。但是,与朋友创造重要的回忆,陪伴自己血浓于水的亲人,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达成一些小小的成就,都能使你的生命在精神层面得到延伸,同时自己也能活得更加充实。在这一点上,“死亡”有没有给你带来一点动力呢?

(作者单位: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牵绊单向唐诗
碳纤维/PPS热塑性单向预浸带进入市场
用“单向宫排除法”解四宫数独
Number One Love
从单向到双向的合作治理及实现路径
云来云散,回忆中有你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