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2016-12-12张昱
张昱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并且能促使学生乃至社会提高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以及重视。
[关键词]地理教学 生态文明 乡土地理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115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决定学生是否具备生态文明意识的关键。因此,在我国的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众所周知,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区域地理。生态文明教育就是基于这几部分内容而进行。首先,生态文明教育要以自然地理环境为核心,探索自然规律,对相应的地理原理以及成因进行分析,并将充分认识以及了解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作为主要教学目的。其次,教师要从人类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向学生讲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充分意识到人类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以及开发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从而让生态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最后,生态文明教育还要始终贯彻落实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中学地理教学的区域性特征,也就是人地关系在具体空间环境中的不同表现,从而因地制宜,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1.深入挖掘教学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环境。往往都是从讲解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开始,并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结束。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教育应从始至终都贯穿于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而为了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序展开,就必须对现有的中学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使生态文明教育成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让生态文明教育思想以及理念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生根发芽。
2.将乡土地理融入中学地理课堂中
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以及环境政策各不相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一样。因此,在中学地理课堂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要综合考虑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有效结合当地的乡土地理,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述他们自身生活环境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并鼓励学生主动地去了解这些生态问题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最终让学生能正确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单单与中学地理教学有关,它与中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密不可分,比如德育、艺术以及体育等。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该组织教师进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的学习,对现有的语文、化学以及历史、生物等学科的教材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目前的教学内容,探索以及发现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突破口,从而为下一步构建“主体探究-综合渗透”课堂教学模式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对相关的渗透方法以及渗透策略加以研究,从而确保生态文明教育的效率。
4.将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是实现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对于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如此。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将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时刻关注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落实这一理念不仅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参与,家庭以及社会的贡献也至关重要。因此,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学校为基点,向社区以及家庭进行蔓延。举例来说,学生可以把他们在学校养成的节能环保意识带入家庭或者社区中,在各社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针对社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从而在社区中形成一个保护环境、关爱健康以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实现对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效传播,同时还能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从而为构建全民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会面临众多的环境问题以及挑战,这就对人类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尤为重要。尽管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这些问题都将得到合理解决,从而为今后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刘双华,刘张飞.浅议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4).
[2]朱铃慧,刘金星,郭清伟 等.浅析中学地理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J].教育界,2013(32).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