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党报评论的三个着力点

2016-12-10顾朝阳

新闻世界 2016年9期

顾朝阳

【摘 要】评论是党报传播主流声音的重要渠道,在重大事件上的发声往往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体现着党报的权威性。党报评论要关注热点话题,敢于直面矛盾,主动适应新媒体的冲击,紧紧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党报评论选题要侧重百姓视角,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并在评论中对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加以阐述。党报评论应当充分注重创新表达体系,多用群众性语言。

【关键词】党报评论;百姓视角;观点创新

评论是党报传播主流声音的重要渠道,在重大事件上的发声往往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体现着党报的权威性。一般说来,党报评论首要任务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党报评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作为安徽省委的机关报,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每项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重大活动中,《安徽日报》的评论从不缺位,而且积极发挥能动性,主动用好话语权,努力发挥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可是,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在信息传播环境不断发展变化和社会急剧转型的大背景下,为增强党报的影响力,保障党报的权威性,党报评论要主动适应新媒体的冲击,紧紧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不断与时俱进,在诸多方面求新求精,创新发展。党报要做好做强评论,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关注热点话题,敢于直面矛盾

当下是一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一方面其社会转型的热点问题和社会领域的诸多发展变化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表达观点的素材,另一方面,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更多人带来更多的表达意见的空间。每个人都有评说的意愿,也能找到适合他们表达的方式。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身处这样的时代,党报的评论要想吸引读者受众,当然不能回避热点话题。

有人说,热点话题一般都带有一定的敏感性,触及热点话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有损地方或者党和政府的形象。这种想法显然过于迂腐。不触及这类热点问题,难道这些问题就销声匿迹?不触及微信、微博等新的传播载体并在第一时间呈现这些热点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观点出现,以及各类观点之间的激烈碰撞,甚至引发谣言。如果任其自由发酵,有可能会引发超出想象的意外,甚至失控。党报对热点问题的正确处理方法应该是正视问题,分析问题,权威发声,引领舆论,以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这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党报要想在众说纷纭之中把握话语权,就要敢于说话。必须正视舆论热点,参与社会讨论,才能谈得上影响社会舆论。党报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特定位以及所具有的权威性,影响各级领导者和决策者,促进政府和群众的意见沟通,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例如,近年来,“雷人雷语”是大家都很关注的热点话题。前几年,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反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这一事件曾火爆互联网。《安徽日报》的评论没有回避此类话题,今年3月1日刊发了一篇评论《不能让“雷语”成为冷笑话》,这篇评论一开始引入两则舆情:一则是贪官高调自诩“穷人”,只能抽60元一包的香烟;一则是女孩被人冒名上大学,顶替者称“(你)折腾到联合国我们也不怕”。评论首先抽丝剥茧指出这两则言语雷人之处到底在哪里,进而指出,无论是从伸张个案的公平正义来讲,还是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说,都不能让“雷语”成为冷笑话。否则,既让那些口出“雷语”者有恃无恐,让其他有着同样需求、同样追求的人跟样效尤,还使得承受“雷语”者被抵到南墙上哑口无言、动弹不得,如此便冷了大众的心。文章最后点睛:已经冷了的心是很不容易焐热的!文章分析丝丝入扣,观点公正,逻辑缜密,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侧重百姓视角,善于以理服人

长期关注大事,这是党报评论应当承担的职责,也是党报的权威定位所形成的思维定式,本身无可厚非。但单纯关注大事还不够,还需贯彻群众性原则。一位知名的作家在谈论创作时曾经讲过,宇宙飞船上天和白菜豆腐涨价了,哪个是大事情?对普通老百姓而言,白菜豆腐涨价无疑是大事。芸芸众生中的各种小事,往往伴随一生。关注这些小事,就是关注每个人的喜怒哀乐,这是以民为本的体现,也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情怀。

党报评论必须密切关注群众的关切。群众利益无小事,正是发生在人民群众身上的一件件小事组成了社会的运动和发展趋势。因此,党报评论应尽量客观和理性地看待群众的诉求和问题。有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问题,往往在形成之初并不引人注意,正是通过群众身上的小事渐次释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用群众的眼光去发现并关注这些问题,多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去思考这些问题,并在评论中对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加以阐述,尽可能地提出一些对策性思考,群策群力,让人民群众明白其中的道理,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今年年初,《安徽日报》的评论版就刊发了一篇评论《“雁过拔毛”岂能轻饶》,该评论的视角比较独特。文章从老百姓痛恨的身边社会现象“雁过拔毛”说起,先分析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并将这种现象的表现形式一一罗列,再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提出根绝这种现象的具体应对方法,强调对“雁过拔毛”者不可轻饶。文章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分析得丝丝入扣,更在于文章能够从百姓的视角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因而很容易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发百姓的共鸣。

追求观点创新,优于活泼文风

评论的文风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一篇优秀的评论文章,既要能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感受,又要能达到说理的效果,引人深思。[1]赵振宇教授认为,未来评论的文体,将是新闻理论和文学的融合体,重视阅读者的感受十分重要。[2]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曾说过,评论是一种艰难的说服,评论的目的就是在对话中寻求并逐步达到共识。如何对话?在于文风的优化。评论文风应当力求活泼生动,这就要求党报评论应当充分注重创新表达体系,多用群众性语言。如果一篇评论尽管说了该说的道理,但语言晦涩,读起来味同嚼蜡,其传播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要想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党报评论要不断更新表达体系,适应新的语言环境。党报评论在文字表达上一定要接地气,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热词中汲取营养,从名言警句、百姓话语和优美诗文中获得养分。党报评论应当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整合新的话语方式,以更贴近更鲜活的方式讲话说理,这也是正面生活的象征。而只有正面生活,直面现实,评论才能言之有物,引起读者共鸣,让读者想看、愿意看、喜欢看,并且接受评论的观点。

在改进文风方面,《安徽日报》的评论近年来做了大量的尝试,尽可能地贴近生活,选取百姓话题,使用百姓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做到雅俗共赏。例如今年上半年,一篇《文化,不是想有就能有的》的评论在《安徽日报》发表后,曾引起人们的好评。这篇评论,聚焦百姓和政府都关注的文化产业问题,从萍乡安源锦绣城花巨资建成却几乎得不到使用的消息入手,用大量通俗化的语言分析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指出,文化不是想有就能有的,不是贴牌就是的。缺乏文化内涵、失去了人文积淀的仿古城,仿得再好也是赝品,建得再多也只是简单的重复。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而指出,文化产业,不是想火就能火的,不是筑巢就来凤的。不管是打文化牌,还是文化搭台,首要的是有文化。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打着文化的旗号,为产业而产业,是形不成文化产业的。这篇评论以清新的文风和活泼的文字就事关百姓关注的事件发出声音,提出建设性意见,不仅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也广受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注释:

[1]赵振宇.新闻评论研究引论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卢新宁、陆春玲.从政治宣传到政治传播 [J].新闻战线,2011(2).

(作者:安徽日报政治新闻中心主任)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