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科院特楼

2016-12-10飘雪

北京纪事 2016年12期
关键词:俄式钱三强礼堂

飘雪

我自小生活在中关村北区,也就是现在的北四环中关村一带,被称为科源社区的小区。科源社区是什么时候被命名的我不得而知,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时期,在中关村人的叫法中它被称为科学院家属区北区,也称中关村北区。

● 这就是特楼中第一个建造的14楼。它与13楼、15楼曾经都是俄式建筑,后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进行改造,加了横竖的外梁,原来的建筑风格已完全看不出来。

它很著名。它的著名源自科学院第一居住楼——特楼的存在。特楼是指13号、14号、15号三座灰砖俄式小楼。“特楼”的户型为三居室或四居室,面积大约100平方米以上,每栋楼3层,总共48户。其中14楼是最早建成的,13、15号楼如两翼般东西而立。14楼是一字形,13和15楼是倒L形,三座小楼整体朝南呈┌┐字形。曾经这三座楼前是一片桃林,每到春天,是一片桃花源似的美丽景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盖研究生楼和宿舍楼,这片桃林不复存在。而14楼前的花坛始终保留着,花坛里曾经开满了艳丽多彩的月季花。如今也只剩下一棵孤独的雪松矗立在花坛中心。

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名为“特楼”的建筑里,先后住过新中国科学界的数位巨擘。住户包括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32人,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9人。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8位曾经居住在这里。除了人们熟悉的“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和钱三强、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童第周外,还有气象学家赵九章、中国核物理的开拓者赵忠尧、中国实验原子物理的奠基人王淦昌,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小居里夫人的弟子杨承宗,甚至包括语言学界“一代宗师”吕叔湘和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家顾准等人。特楼里不仅学界泰斗荟萃,而且有的师徒同楼。14楼里,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贝时璋的夫人就是对门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的老师,而住一楼的赵忠尧则是钱三强的老师。13楼的住户十之八九是新中国的第一批“海归”,当年三四十岁的他们,刚刚从海外归来就直接到中科院工作。

和“特楼”同期建设的住宅楼还有9号、22号楼等,和“特楼”共同形成了今天的科源社区。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源社区建起了一批四层小楼,比如16号楼、18号楼等,户型多为二居室或三居室,面积为55-75平米,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宿舍楼。这一时期还建设了一座礼堂,名字很有趣,叫“四不要”礼堂,现在叫中关村礼堂。之所以叫“四不要”礼堂,是因为据说在盖的时候,不要砖头,不要钢筋,不要木头,不要水泥,全部用预制块构件盖成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不要柱子不要梁。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四不要礼堂”进行了改造,建造成如今的模样。我亲眼看着它从地基开始建设,那时候年岁还小,曾经在众多的钢筋水泥地基中跳来蹦去,以致同去的邻居小朋友脚上被钉子扎穿,回去被我们的父母大骂,并被带去医院就诊。

曾经的“四不要”礼堂音响效果超差,但70年代放室内电影都在这里,室外则是在大操场。礼堂还经常组织舞会,可以说那里曾经是人们心目中全北京最“洋”的礼堂。

那个时代的老科学家和我们生活在一个社区,走在街上,他们和我们一样穿着很土,神态更是平易近人。我每天在中关村小卖部排队拿牛奶的时候,常常遇到一位老人,长大后我母亲告诉我,那就是著名的科学家钱三强先生。而我一直以为他是我某位同学的爷爷之类的。我的母亲常常在小区里遇到买菜回来的钱三强夫人何泽慧女士。她们常常站在楼前聊天,说一说菜价,有时会交流附近合作社(当年的副食店)最新供应产品的信息。回来后,我母亲就会告诉我父亲,说钱夫人(我妈妈总是这样称呼何泽慧女士)如何如何说,让我父亲做好之后去合作社排队购物的准备。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网络上很火的中关村茶点铺。上个世纪50年代,为了满足归国人员和外国专家的需求,改善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盖起一座福利楼,东头是饭店,西头就是著名的中关村茶点铺,自产自销西式糕点。中关村这一带的土著孩子都知道这儿,这儿的点心秉承俄罗斯大国风范,舍得下料,很实在。那年代,除科学院的人,周边的大学老师也来光顾,郭沫若、钱学森先生也喜欢这里的西点。据说困难时期这里的苹果派,曾是中科院苏联专家的特供食品。在困难时期,在物资供应贫乏的时代,这里曾经有各种口味的精致西式糕点、正宗的俄式白面包、自制的西式干酪、全北京曾经最美味的奶油生日蛋糕。在70年代末的时候,你就可以进店里坐下喝点咖啡、吃点茶点,店堂大而明亮,工作人员热情而快乐。现在,这个小店完全靠着老顾客的怀旧情感维系着,虽然这里的点心依然保持着早年的味道,顾客却门可罗雀。

如今,大师们的背影早已远去,原住科学家越来越少,只有“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遗孀,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的李佩先生仍然住在13楼,而更多的是外来租住者。由于位于中关村核心区,又是中关村二小学区房,12平米的单间租金叫价2200元/月。

● 从13楼的后身看,过去的俄式风格还可寻觅一二。

最近,中关村地区启动了改造计划。这是中科院建院以来规模最大的整体改造提升工程,原为十年前危改项目,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顺利启动,实施主体为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目前,已成立中关村东区改造建设工程指挥部,对新建小区规划指标及概念性规划方案进行公示,并对中关村东区改造项目北部一期、二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016年3月,中关村东区改造北部一期规划基本确定,完成北部一期居民入户调查,涉及约1800户。从公示的方案总平面图及效果图来看,该方案实施后,科源社区将被改造为高度近100米,以居住为主的多功能地块。13号楼、14号楼虽得以保留,但却只能在其南侧高楼的阴影下“残喘”,而15号楼为配合城市道路的修建,将被拆除三分之二。

特楼将只存在于中关村人的记忆里。而对于我来说,中关村早已不是我的家,对它的回忆,将随着它的消失离我越来越远。虽然,很多科学家为此进行着不懈的抗议,希望作为历史将这些充满味道的老居住地保留下来,作为科学家旧居供后人敬仰。然而,在这个地价飞升,一切用经济效益衡量的时代,留存下来的可能性又有多少?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猜你喜欢

俄式钱三强礼堂
将位置排到最后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俄式手枪,不一样的风景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
“东方莫斯科”的俄式风情
FACTORY 221
小活动铸大理想——“嘉礼堂”在广州
从“梅普组合”到“普梅易位”的俄式政治结构
俄式铁甲新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