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曹互撕,看曲艺行师徒背后的规矩
2016-12-10王辉
王辉
郭曹互撕,有可能是史上围观者最众的师徒反目事件。虽然论惨烈比不上岳不群与令狐冲,论香艳也不及宋公明和张文远,但这是什么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华山派的家务事和乌龙院的风流案,有几人能亲眼得见?但长微博和公众号里:你写6000字我也还6000字,你不承认收钱我一言不合就贴发票——这看着多过瘾!吃瓜群众也纷纷发表评论,当然是既有挺郭的也有同情曹的。不过,在网上众多评论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郭德纲是曹云金的“师傅”。
杨义与父亲杨少华同台
为看到“的地得”用混都会难受的重度文字强迫症,实在受不了连“师傅”与“师父”都分不清就来指点江山。
翻开字典,“师傅”的含义为: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生活里,我们都管谁叫“师傅”呢?司机师傅、工人师傅、厨房大师傅……纵然我们打车时很尊敬司机的工作,但显然并不打算向他问艺求学列入门墙。
诚然,如果继续翻书,会发现在古代“师傅”是太师与太傅的合称,也可指代老师。但语言是动态进化的。在当代,开山收徒的一定是“师父”而非“师傅”。
师父&老师
师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既有传艺之德,更有养育之恩。郭常说“一口口喂”,手把手地教给能耐,徒弟这才有了吃饭的本事,才能安身立命挣钱过活。
不过,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在另一面,徒弟自小进了师父的门,在长达一至两年的时间里,每天要做的,就是伺候师父起床、给师娘打洗脚水、给师父家看孩子……渐渐地,才能跟着师父上园子,躲在侧幕条看演出,耳濡目染地“熏”。师父高兴了,叫过来点拨两句,能不能学出来,全靠自己的悟性和决心。
在拜师之前,先要签一份类似“生死文书”的门生帖,实际上也可视同卖身契。文书大意:某某投入师门,学艺期间吃穿由师父供给。徒弟必须恭敬师长、严守门规,倘有死、走、逃、亡,师父不承担责任。学期满后,当再为师效力×年,所有收入孝敬师父,以报师恩……
看明白了吗?师父/徒弟,跟我们普通人在学校里见到的老师/学生完全不同。只有在江湖里,才会存在这种特殊关系。当然,师徒关系有很多种,上述这种叫作“手把徒弟”,也就是郭德纲所说的“家徒”,是看起来最为严苛的一种。但任何一种师徒关系,都难以摆脱江湖的烙印。
相声界亦有收徒的老规矩
那么,相声界就只有师父/徒弟,没有老师/学生了吗?当然有。一个演员可以向很多人问艺,这些都是他的老师。像曹云金所说,他幼年蒙田立禾开蒙,田立禾就是他的老师。在曲艺行,老师可以有很多位,但师父只能有一个。那为什么不能多拜几个师父呢?
海青&票友
这就涉及曲艺行传承的核心问题——门户。师承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行会组织。入了我的门,才算我的人。有了师父,同时也就有了师兄弟。这一门里,就有你一号。如果多拜师父,门户势必混乱交叉,这行的规矩也就没法维持下去。
曲艺行拜师,除了众所周知的引保代三师须都在场、徒弟给师父磕头行礼,师徒还要互赠礼物。师父送给徒弟的,一般是扇子、手绢等道具,现在也有送光盘的,但很多人最看重的,还是一本小册子。
小册子被称为“海底”,就是师承关系的总表。一般用树状图表示,从开山祖写起,第二代是谁、第三代又是谁,现在已经传到第×代,表示传承有序。前些天引起郭曹互撕的德云社所谓修家谱,弄的也是这个。那么,入了家谱代表什么呢?
代表承认你是这行的人。搁在过去,倘若你没有门户,是不被准许登台演出的。比方说,某位正在茶馆说单口,门口又进来一位,抱拳说声“辛苦”,上前用手帕把醒木一盖,用行话问你的师承门户。如果以行话回答滴水不漏,那便罢了;如果答不上来,就要被“拣家伙”,不但道具没收,所有收入要归对方所有,还不准你再在此地演出。这就是传说中的“盘道”,而没有师父而登台的演员,行话被称作“海青”。郭德纲说曹云金“现在开始你恢复了自由身,在相声界成为了响当当的海青”,就是这个意思。
如今虽然海青登台,不可能再有行里人“拣家伙”——打110这算欺行霸市——但不被行业承认,心里肯定还是个很大的疙瘩。很多人都知道李文华拜师的故事:他心心念念了一辈子,一心想拜马三立,终于在临去世前,对着老人家的蜡像,由师兄常宝华代拉拜师,这才在相声行有了门户。又比如侯耀文,也是在侯宝林晚年多方奔走下,才由大师哥李伯祥代拉,拜在赵佩茹门下。(注:代拉也是相声行的一种收徒方式——师父故去后,可由大师哥代师父收徒。一般适用于年龄较长、需要一个适合的辈分的拜师者。)拍过《杨光的幸福生活》的杨义,就因为父亲杨少华辈分太高,而他自己年龄又小。如果拜师,必须位列文字辈,这样同龄人多数都得喊他师叔。由于这层尴尬,他索性就不拜师,干脆就当了一个海青。
说句题外话。当初我看到海清一炮而红的时候,很是惊讶。虽然现在这个算是冷知识,但那是对大众百姓而言。贵文艺界的事情,行里人不应该不懂啊!不太能够想象,梅西给自己起个艺名“野球专家”……
郭德纲虽然平时嘻嘻哈哈,但是个眼里不容沙子的师父
德云社修家谱后,曹云金微博发长文回应
话题拉回来,没有师父登台演出,就一定是海青吗?非也。还有票友。
票友,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跟海青的最大区别就是,海青指着这个挣钱吃饭,票友则纯粹为了消遣自娱。很多票友,尤其是京戏、昆曲,水平甚至不低于专业演员。但票友讲究的是“大爷高乐,耗财买脸;车马自备,茶饭不扰”,纯粹业余爱好。不但不挣钱,反而为了上台“过瘾”往外花钱。当然,也有许多票友“下海”,当了职业演员。民国年间,这样的名家尤其多,像京剧行的言菊朋、奚啸伯等都是。一旦下了海,就得按照行里人的行为准则,不能再当“票友大爷”了。
最后再纠正一个讹误,此讹误近年来常出现在一些记者身上。无论我本人亲身经历,还是看电视都见过,“你来看京剧,一定是票友吧?我想采访你一下!”这就是典型没弄清爱好者和票友的关系。爱好者,是以台下欣赏为主;票友,则非登台表演不可。如此记者,难免令人怀疑也是“海青”……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