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融于形 形以达意----巧生炉的造型艺术
2016-12-10陈冠丞
◎陈冠丞
意融于形 形以达意----巧生炉的造型艺术
◎陈冠丞
凤耳鼎熏炉(藏金)
传统工艺品设计对于我们新一代技艺传承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其设计既要体现传统工艺品所承载的文化,又要与现代人审美观相结合,并产生共鸣,使传统工艺品在实用和观赏的过程中达到传承中华文明的效果。
以我所传承的巧生炉铸造技艺中造型艺术为例。点、线、面、形是铜炉创作的语言和基本元素,但如何运用和组合这些元素,直接关系到铜炉造型的美感。所谓“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这种对艺术元素的运用自有其巧妙。应用成功,可以令铜炉体现韵味和美感,运用不成功,铸造出的铜炉可能会“怎么看都不那么顺眼”。如何将点、线、面、形这些元素运用恰当,关系到形式美的规律问题。在铜炉造型中,美感体现在对称的平衡所产生的稳定感,这种稳定感是通过炉口、炉身、炉腹、底足和炉耳的比例关系和对重心的设定来实现的。
大部分传统铜炉造型重心较低,底足采用圈足或者外撇状炉足,同时采用中轴线两侧造型对称,营造出安静、端庄、典雅的感觉。在巧生炉的创作中,我也作了一些突破传统的尝试,设计了一款器型修长的怪品套炉。全炉呈方形,炉身主体和重心位于上部,四个柱足直立。高耸的造型、修长直立的底足、重心偏高的设置无一遵循传统的造型规律,但铸成后的铜炉依然具有稳定感,其中的巧妙就在于炉耳和底座的搭配和映衬。衔环兽首炉耳圆环下垂,令观赏者的视线自然向下延续,造成重心下移的视觉错觉。炉下部承袭方正风格的底座,与上部的炉身形成呼应,一方面底座增加了全炉的高度,另一方面,则实现了炉身上部与下部的平衡,重心从炉身上部下移到中部,在视觉上感受更为稳定。这就是利用修饰元素来增强平衡感和稳定感的一个示例。
中轴线对称可以带来平衡感,但绝对的对称也容易导致僵硬和呆板的心理感受,如何在保持平衡感的同时打破绝对的对称,也是“巧生炉”造型实践中的一个挑战。为此,我父亲陈巧生在多款铜炉造型中为铜炉增加炉盖,这些炉盖设计总体承袭炉身的风格,但在盖钮的位置,一般会采用生动写实的瑞兽造型,或者自然石材,通过这种不对称的细节打破整体的绝对对称。这一细节的点缀,在对称的平衡造型中增添了不对称的元素,令铜炉整体呈现不对称的平衡感,既不会打破整体的稳定感和平衡感,又为铜炉增添了灵气和活力。
带座天鸡耳台几炉
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中一直运用着比例关系,恰当的比例关系则带来一种谐调的美感,成为形式美法则的重要内容。铜炉造型的比例关系是根据铜炉功能的要求、制造工艺的可能条件并结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而形成的。如鬲式炉是高度最低平的一种造型,平口,口径与腹径较大,炉腹底部近乎平面,整体凸显端正、稳重之势。在造型元素的应用上,铜炉整体造型和各部分造型中通常会参考和遵循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在形体大小、体量关系、装饰元素与主体造型等方面也会对比例问题有所关注。
夔龙耳彝炉(大红袍)
铜炉造型需要考虑比例关系,但黄金分割并非唯一比例关系。无论古今,如果铜炉设计者单纯追求通过黄金分割比去塑造铜炉造型,铜炉造型就会陷入僵硬的统一,逐渐丧失生动的气韵。这也是为什么“巧生炉”在造型创作过程中,仅仅是学习古代造型而不会单纯模仿古代造型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讲,受制于工匠自身的素养,古代工匠的美学修养往往逊于今人,一些古代铜炉造型在设计之初往往在造型上缺少斟酌,这些铜炉具有文物价值和工艺价值,但美学价值有所欠缺。所以今人不应该不加分辨的去模仿古代铜炉的造型和比例,而是要利用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观察古代铜炉,思考古代工匠如何巧妙运用铜炉造型的元素实现创新和突破。
蚰龙耳彝炉
铜炉造型过程中还涉及到多样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多样性是铜炉造型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统一性则是铜炉造型最终要达到实用与美感的有机结合。多样性体现在不同铜炉造型的变化,这些变化遵循统一的形式美规律和法则,运用相似的创作语言,体现传统气质,其目的则是创作更为丰富、更加美好的铜炉造型。多样性与统一性把握得当,可以令简洁的铜炉造型不会失之单调乏味,复杂的造型则不会流于繁缛琐碎。
带座蚰龙耳彝炉
造型需要关注的另一个方面是节奏与韵律,它是各种造型元素有规律的变化,有节奏的增减,以及各种元素的重复和呼应。韵律原指音乐的声韵和节奏,是一种人们心理活动与自然的和谐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心灵反映,是一种人们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共同的自然要求。观赏者的视线沿着铜炉形体的表面蜿蜒起伏,在整个运行中获得愉悦的感觉,并形成特有的美感。铜炉造型中常见的韵律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起伏变化、连续变化和渐次变化的韵律。
千岁寿菊炉
梅瓶
云纹底狮盖双龙熏炉(大红袍)
带座狮首耳彝炉(藏金)
带座高足鬲炉(藏金)
桥耳炉两耳的过渡和起伏,千岁寿菊炉和瓜棱炉肩腹部边缘的起伏,都使整体造型富有韵味和形式感。这种造型曲线变化反复出现,形成了节奏,使铜炉产生了韵律感。渐次变化的韵律主要表现在铜炉造型的纵向关系上,铜炉口沿、肩腹和底足之间呈现明确的阶段关系,过渡曲线或折线的曲度和角度依次递进,而每一段形体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种变化也可以产生韵律,增加造型的节奏和美感。我父亲陈巧生仿宋代梅瓶设计的铜瓶就是将线条进行渐次变化,呈现变化的S型曲线,塑造了铜瓶的美感。铜瓶造型使人联想到婀娜的少女形象,从头至脚曲线的渐次变化形成自然的过渡,引起韵律的变化,使整个设计产生一种优雅的动感,富于生动的情调,令固态、静止的造型物体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感。
带座狮首耳马槽炉
带座桥耳三足乳炉
铜炉造型还要注重器物的力度。自古以来,铜炉就是祭祀礼仪的重器,在造型中历代工匠也注重对力的表现。作品的力量感是视觉和心理上的感知程度,是铜炉形式美的重要条件之一,正是力度的存在和表现,才使一件作品具有“生命”,有力度的铜炉造型才会兼具美感和活力。铜炉的力度既源于铜这种古代贵金属,又源于各种造型的形式结构。金属铜坚硬、冰冷,作为古代铸币的金属,又有一种天生的贵气,另一方面铜炉在造型上也更为注重对于力度的表现。比如马槽炉,周身线条笔直,炉身平壁峭立,直线尖角;两侧戟耳是古代兵器戟的抽象,无论从线面的运用还是抽象化符号的应用,都在视觉上集中表现出力的作用点、方向感和强度,整个器物体现出较强的力量感。
上述这些形式美规律在铜炉造型中的应用,令巧生炉形象表现得更为充分、性格特征更为鲜明,更好的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时代风貌,赋予了铜炉灵活性和创造性。
带座戟耳马槽炉(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