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手工艺教育 培养创新意识
2016-12-10张强斌
文 张强斌
加强手工艺教育 培养创新意识
文 张强斌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心灵手巧的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既创造了中华民族延绵几千年的物质瑰宝,也锤炼出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同时还孕育了代代相传的民族特质,即勤劳、聪慧、灵巧、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如今许多青少年渐渐远离了手工制作,无数的手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甚至失传的窘境。
当下,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也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因此,倡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重新审视与认识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在文化传承与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价值,并与教育改革进行有机结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当下的教育,过分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培养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均衡发展中,“劳”的意义尤其应当引起重视。学校不仅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观念,也应该使其获得劳动技能,并成为受教育者今后就业、择业的基础。手工艺教育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又应该传授相关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便于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进修。过去,手工艺人才靠师徒、家庭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应当另辟蹊径,为社会培养更加多样化的人力和人才,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技能的创业者、创新者和劳动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奠定基础,使中华文化和物质瑰宝在新时代再放异彩。
摄影 郭隆
建议在北京市中小学开设手工艺学习课程,从娃娃开始就学习技艺、了解文化、陶冶情趣,为青少年今后的就业、择业、创业、发展、成才奠定基础。可在中小学设立多样化的手工艺课程,如编织、刺绣、雕刻、缝纫、烹饪等,特别要鼓励因地制宜地学习地方特色工艺及特色手工的制作。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在探索、思维和发现的境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建议学校教育从时间、课程设置、考核等方面进行相应改革。为学生腾时间、腾空间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学校增加手工艺课程课时的设置,并通过趣味教学弥补教育形式的不足。注意在教学内容中介绍新知识、新材料和新技术、新形式等,及时填补最新的资讯,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利用多种媒体来使手工艺教育更具趣味性,使学生作品普及到学习、生活当中。在学校摆放实用的手工艺作品比如陶土花盆,插花装饰,橱窗展示学生的小手工,定期举办实用性手工艺作品大赛等。此外,可聘请各类工艺大师、能工巧匠进校授课,在普及知识的同时培养传承人。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油气污染防治实验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 郭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