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亚芳:时光点化制壶大师
2016-12-10
○本刊记者赵莹
董亚芳:时光点化制壶大师
○本刊记者赵莹
董亚芳
董亚芳很幸运。与绝大多数人相反,还未找到此生意义之前,她便明了自己擅长什么。
她曾想摆脱天赋道路,却被无法言明的各种力量推动,一步步走到今天——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
天赋其才华,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1965年,董亚芳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蜀山“东坡书院”旁。蜀山拥有一种独特矿产,紫砂泥。在这里,从北宋起,一代代艺人、宗师精心打磨着紫砂壶。
记忆中,董亚芳最熟悉的,是父辈们日夜举槌敲泥的景象。如此辛劳,依旧家道清贫。打泥片,拍身筒,打打下手,对董亚芳来说,是幼年唯一的游戏,也是体贴父辈们的方式。
董亚芳本不想如父辈,终生窝在泥櫈旁,做着几分钱一只杯子的工作。可从学校毕业后,她一时想不到出路,只能接过母亲从陶瓷厂领回的泥料,在家加工,做出此生第一批陶器。赶完工,董亚芳舒展身体,长吸一口气,满心欣慰,觉得终于能帮家里挣点钱,减轻父母负担了。当时,她并未料到,这门手艺将改变她的命运,为她带来许多荣誉与拥趸。
第一批作品顺利通过验收,董亚芳挺意外,这可不常见。跟着又来一堆不相熟的女人,跑到董家门口,说聊天,却盯着董亚芳翻飞忙碌的手,眼都不眨。后来才知,是验收员说董家小女儿手巧货好,让镇上媳妇大嫂跟着学学。董亚芳这才注意到,别人一车壶拉进厂,拉回小半车次品,自己的却几乎次次空车回。
自此,董亚芳肚子饿了等男友送饭,几乎不喝水避免上厕所,工作到不留一丝空隙,一天最高记录是五十多只壶。她成了厂里工资最高的人。可她觉得自己不过是一条高效流水线。
1985年,董亚芳正式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当年,她就被如皋一个公社看中,邀去做辅导老师,培训做花盆的工匠。一年期满,她立刻被山西一个公社请去,协助建造陶瓷厂。年纪轻轻成了大师傅,教着比自己年长的一批批学生,拿着翻了几番的工资,也没能让董亚芳安下心。
回到宜兴,董亚芳依旧寻思做点别的。上世纪90年代初,她炒股,边忙活儿边听股市分析广播。她卖鞋子卖衣服,随随便便卖到红火。她兴奋:原来自己注定是生意人。于是寻店面,找货源。这当口,去杭州提货的路上,发生车祸。身旁的人当场身亡,她拿军大衣裹头,脑子空白,只等爆炸声响起。
什么也没发生。她惊魂未定回了家,觉得事故是上天暗示,自己这辈子就该坐在泥櫈旁。
董亚芳刚定了心,紫砂市场也有了不寻常动静。越来越多的商贩赶来订货。不久,大批台湾人出现。他们生怕拿不到货,早早拍出一大叠钱,还有套近乎的小礼物。
见壶如见她,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一件上好的紫砂壶,从肌理看,细而不腻,手感舒畅,取悦于心,雅致迷人,有红木般质地。烧制时温度稍变,色泽更变化多端,海棠红、葵黄、墨绿、沉香、水碧等,妙不可言。从实用看,明代李渔说:“茶壶以砂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
紫砂壶既是艺术品,又深入生活,被人摸挲亲近。它美得单纯,美得谦逊,美得天然,毫无造作。
紫砂壶的特性,与董亚芳的个性如此契合。她的美,也是单纯、谦逊、天然。
董亚芳一旦决定做什么,就全力以赴,毫无保留。早先,她并不热爱制壶,却天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怀孕那年,挺着大肚子趴在膝盖高的泥櫈上不方便,她就跪在地上做,一副拼命的架势。
2000年起,她视制壶为终身职业后,师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鲍利安,后又求教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从此,她眼里更是只有壶。每天早早起床,忙完家务,她就赶到老师工作室,静心扫尘洒水,一块一块备好泥料。老师喜欢她体贴机灵,乐于点拨。她一点就通,好学爱问,更引得惜才的老师不由多说一些。
具有扎实基本功的董亚芳,在名师点拨下,又以慧心悟出宜兴紫砂更深层次的内涵,既继承传统,又富有现代气息;既注重内涵,又突出美感;既恰当表现个性,又贴合大众审美。
从此她灵感纷涌。拜师不过一年,她的作品“才子壶”获中国工艺美术铜奖。之后每年,她都在国内外获金银大奖,作品被海内外众多收藏家珍藏,受邀到各地展会演绎精湛技艺。
她个性开朗,任何事都好像无法在心中留下阴影。她说:“一切发生都是命中注定要经历的,我不惧怕,也不躲避,更不会防卫。”
坐到泥櫈前,她却讲究至计较毫厘。她眼“毒”,一把外人看来线条优美的壶,她能看到壶把某处凸出一点点,需要轻刮一层。在追求完美上,她富有野心,但又在发现永无止境中,选择了放下。她曾自述:“抱定一个宗旨——不想十全十美,但求德艺双馨,诚实做人,踏实做壶,修德为高,练艺至上。”
因为制壶走心,董亚芳珍惜每个创作。在她工作室的展示柜里,陈列着她不同时期的作品,如今看来不免有稚嫩之作,她依然充满感情地每天凝视它们,时不时取出,吹净微尘。她还颇意气用事,曾尝试用两只新壶,换藏家手中自己一个早期作品,全然不顾新作均价好几万元,旧壶当年不过八九元卖出。
在董亚芳眼里,壶不分贵贱,人同样不分等级,一切都讲情重义。如今她享誉在外,凡有慕名上门求办事、求购壶、求交流的,不论来者身份地位,她都看成是“人家对我的认可”,谦逊到了尘埃里。有后辈借用与她的合影,想增加市场认可度,她见对方技艺不错,微笑默认,让给人一条宽路走。见有单身女子受邻店冷遇,她热心唤人同午饭、同制壶,末了才知对方在英国开了颇大会所,会员来自欧洲各国,从此多了一个好客源。
董亚芳以壶会友,更以壶传情。十多年来,她热心公益,已捐款10余万元,另捐献茶壶九只,价值40余万元。她常主动告诉别人:“下次哪里有献爱心的慈善活动,一定记得通知我。”
壶让制壶人的个性、修养无处遁形。两位工艺师,即使制作同一款型的壶,也会大不相同。这正是紫砂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奇妙。喜欢董亚芳的人,也会爱她的壶——大气、饱满、舒展、品质不凡、生机蓬勃。
金猴献瑞
点化寻常物,气韵轻灵形意飘逸
董亚芳擅长使用整个身体,追随内在智慧冲动,在行动中、创作中抒发感悟体验。她的作品气韵轻灵、形意飘逸,寻常物品,都一一被她妙手点化入壶,让人惊叹其敏锐和悟性。
脱胎于董亚芳手下的壶,仿佛会说话。它们迎着观者,突出自己,诉说心语。它们的形象具有无法言说的魅力,呼唤出观者内在强烈的情感冲动。
例如,由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清沁壶”,壶型大气,其色如墨,似夜晚浩瀚天际,同时蕴含一份神秘感。壶身腰带以铺砂工艺为点缀,古朴大气。平盖设计,完美贴合。壶钮精致,顶端也是铺砂点缀,与腰带呼应。直流嘴昂扬挺直,出水爽利,同样缀以腰带。飞把衔接得当,粗细均匀,端握舒适。通观此壶,温和大气,沁人心脾。
台湾国立国父纪念馆收藏的“圆珠壶”,有着浑圆壶身、半圆壶盖、圆钮,线条流畅。骨肉亭匀,简练大方。弯流嘴,在端头下压,富有柔美之姿。壶柄略微上抬,而后优雅滑落,形成一条圆润饱满的弧线,朴雅大方。原矿清水泥的质感轻柔雅致,清心醒神。刻绘则锦上添花,静中生动。
还有苍劲有力、古朴简洁的“君子壶”,清灵巧妙、丰敛自如的“和鸣壶”,形似音符、虚实和谐的“线律壶”,敦厚昂扬、力道十足的“劲牛壶”,大气磅礴、潇洒不俗的“搏浪壶”……
每把壶的背后,都蕴藏一个普通但值得记忆的故事。那些是寻常日子里,董亚芳与人、事、物真诚触碰,撞击出的火花、激情、体悟,稍有生活阅历的人,就会与之生发共鸣。从早期的稚嫩花俏,到成熟老练,再到当下的持重稳笃,壶的一路演变,凸显着董亚芳日积月累积淀修为的过程。
每把壶都个性迥然,毫不掩饰地彰显自我,恰如活得畅快淋漓、坚守自我的董亚芳。不管活到什么年龄,不管气韵智识如何提升,她都珍惜曾经的自己——那个大胆活泼,挂在房梁简易吊环上,咯咯笑着等待父亲画下速写的自己;那个执意不改性格,被家人斥责躲在角落不出来的自己;那个为扭转命运,日夜劳作的自己;那个面对五六百位观众,依然能专注、沉静、自信、一丝不苟制壶,沉浸在美好精神世界中的自己……是她们塑造了今天的她,以及她精妙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