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课程智慧缺失的原因分析与理性思考
2016-12-09唐海燕
唐海燕
江苏省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教育研究科科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南通市第四期《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南通市幼教学科带头人。
俗话说,人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仅在岸上学游泳理论、听游泳讲座,即使听了上百遍、熟记若干动作要领,如果不亲自下水,永远还只是一只旱鸭子。近年来,笔者所在地区正在全力推进幼儿园园本情境课程叙事活动,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教师课程智慧的形成也如同游泳,教师只有在亲自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才能增强课程开发的意识,提高专业知识,形成课程开发等一系列能力,也就是说,课程智慧是幼儿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做”出来的,而不是园领导、教师拍脑袋“想”出来的。
幼儿教师的课程智慧决定着课程行为的质量与水平,那何谓课程智慧呢?笔者认为,课程智慧是指幼儿教师在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设计与选择、课程实施与评价等系列课程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整个课程高度的驾驭能力、敏锐的判断能力、创生课程的能力以及高水平解决课程问题的能力与素养的总和。它植根于一线幼儿教师丰富、生动的课程实践活动,产生于幼儿教师强烈的发展愿景和不懈的专业追求,它是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中的“上层建筑”。
一、幼儿教师课程智慧缺失的原因分析
1.只问教学,不问课程
课程与教学既相互依存与统一,又分别侧重于教育的不同方面。有人对课程与教学做了这样的隐喻,即课程是乐谱,而教学则是演奏过程。从这个隐喻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实体与内容,它规定幼儿园“教什么”,而教学是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与手段,它规定幼儿园“怎么教”,同时也意味着教学是具有创生性的,是对课程的生成的过程。但长期以来,在幼儿园教师的视野里面似乎只有教学,没有课程,或者老师们认为教学就是课程,课程就是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幼儿园老师往往只会从教学的层面来思考“怎么教”,很少会站在课程的高度,来对“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进行顶层的思考与设计。如在科学活动《萝卜》中,老师们仅仅满足于带领孩子感知了萝卜的特征、用途等,而没有从生命成长的角度来整体架构关于萝卜的课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种植萝卜(水培、土培),观察萝卜的生长过程;和孩子一起收获萝卜,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和孩子一起自制萝卜食品,品尝自己做的萝卜饼、萝卜馒头等,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知植物的生长历程,感受生命的丰富与变化。出现只问教学、不问课程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幼儿教师职前所受教育中只涉及教学概念,对课程接触很少;二是职后老师们的日常阅读也局限于教学理论的书籍,涉猎课程方面的书籍不多,从而导致了课程与教学相分离,幼儿教师课程智慧缺失的现状。
2.教材至上。不问资源
在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模式中,所有的教学内容、标准和材料都是由专家设计、开发,幼儿园教师仅仅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她们把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唯教材是瞻。而一个优秀幼儿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表现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上面,“教教材”仅仅为老师们的一种本能,能够“用教材教”则表现为教师的一种能力,如果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孩子的已有经验、发展特点,对教材进行调整、补充、开发,并创生出相应的课程,则体现的是教师的一种课程智慧。只有拥有开阔的课程视野,才能够超越教材的局囿,将体验、过程、生成等纳入课程。如操场上,吴老师正在带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迟来的阳阳大声地喊道:“吴老师,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我们家种的葫芦,你瞧!”小朋友们立即围到了阳阳的身边,都想瞧个究竟。这时候,如果你是吴老师你该怎么做呢?按照教学安排,这时候应该是玩捉迷藏游戏,而现实状况是孩子们的注意力已经都转移到葫芦上面去了,具有课程智慧的老师会敏感地捕捉到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及时利用孩子带来的葫芦资源,并生成关于葫芦的相关活动(探究葫芦的结构、葫芦创意、葫芦故事等等),让孩子在与葫芦的互动中建构葫芦的经验,丰富对葫芦的感知。而出现“教材至上,不问资源”现象的原因可能为:一是资源意识淡薄,不能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二是评价方式影响,有些幼儿园常常会把能否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作为评价老师的方式之一,从而导致幼儿园教师的课程智慧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3.孤军作战,不问伙伴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无论哪一个教师都不能单独地进行工作,不能做个人冒险,不能要求个人负责,而应当成为教师集体的一份子。只有与其他教师合作,每个教师才可能使自己本身的成就辉煌起来,同时,使整个集体的成就也辉煌灿烂起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当前我们很多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幼儿园依然采用分科教学模式,每个老师选择自己相对擅长的科目进行教学,相互之间很少就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自身固于所授的科目之中,对其他领域关注不多,研究也不多,从而造成课程目标彼此相容、课程内容相互交叉,课程整合度不高。如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叙事比赛活动中,为了取得比较好的名次,各班教师各自为政,互不沟通,虽然也能研发出一些课程,但由于班级教师的课程经验不充分、思维开放度不够,研发出来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比较单一,课程形式与活动不够丰富,没有达到能够更好地满足班级孩子发展的需要。而出现“孤军作战、不问伙伴”的原因可能为:一是幼儿园没有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没有营造教师之间彼此交流与沟通的良好氛围;二是受“我的班级我做主”的影响,班级教师不能很好地吸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导致幼儿园整个教师团队的智慧没有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提升幼儿教师课程智慧的理性思考
课程智慧就是指站在幼儿的立场与视点,广搜旁采,融会贯通,万事万物皆可融会开发为“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这里面其实就暗合着对幼儿教师课程智慧的要求,但纲要颁布至今,幼儿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课程智慧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来着力:
1.树立教师的教育信念
原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负责人库姆斯(Arthur W.Combs)曾这样说过:“使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不是他们的知识或方法,而是教师对学生、自己、他们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一个对幼儿教育秉持高度信念的教师,才能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每个的不同需求,并能为每个孩子创生出适宜的课程。教师对每个孩子的爱和关怀是影响课程智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变量,没有对教育和学生执着的爱与信念,课程智慧很难形成。当然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深邃的洞察力、深刻批判能力以及卓越的创造力、扎实的实践能力也是课程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需要老师们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淀与生成。因此,幼儿园可通过形式多样的园本研修活动,不断树立教师的教育信念,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水平,从而不断丰富教师的课程智慧。
2.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美国著名的课程专家多尔认为:“为了促使学生和教师产生转变和被转变,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经验。”这提出了课程的丰富性的特点。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她能站在课程的高度去重新设计与建构班级内的一花一草、一桌一椅,能重新赋予幼儿园内一砖一瓦、树木动物等意义与价值,并让它们都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同时能突破班级和幼儿园的局限,让社区、大自然和各种公共设施、场馆也成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场地,成为孩子随时都可以探究、操作、观察的重要场所,从而满足孩子个别化、多样化学习的需要。然而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是个系统工程:一是注重理论学习,增强老师们对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资源等概念的理解;二是注意榜样引领,通过优秀教师讲述自己所创生的班本或年级课程,增强老师们对课程的直观认识以及对课程问题的敏感性;三是增强对课程的反思,努力提高和改善教师自我的课程意识水平,让老师们在不断的反思与学习中,探寻课程与教学现象背后的规律,从而不断才能提升个人的课程智慧。
3.建设专业的学习团队
瑞吉欧教学的代表人物马拉古齐认为“教师必须放弃孤立、沉默的工作模式”,提倡教师的团队学习。通过团队学习,来激发教师集体的洞察能力,培养合作和协调能力,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团队的学习效果。针对目前幼儿园班级教师间缺乏有效沟通与交流的现状,幼儿园可采取以下方式,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创设良好的氛围,如每周可以利用一段时间让老师们相聚在一起,彼此开放,共同讨论、协商解决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成员间的相互对话,使个人的思想在头脑风暴式的团队研讨活动中,相互激荡、相互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与智慧的火花;二是采取项目式的研究方式,每个项目由幼儿园内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教师共同参与,项目研究的过程就是老师们彼此之间思想与观点不断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三是共读关于课程与教学方面的书籍,让老师们在共读中丰富内涵、提升自我。普里姆·库马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能够不断加强个体和团体的能力并创造他们渴望绩效的组织。”顾明远先生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以学习求发展的组织”。
课程是个持续不息的创生过程,而课程智慧决定着教师个人课程的结构质量和运行水平。教师课程智慧的提升除了上面提到的树立教育信念、提升课程意识、建设专业的学习团队以外,还与园长个人的课程领导力等因素有关,园长要从课程的推行者转变为园本课程建设的参与者,从政策的执行者转变为改革的主导和贡献者,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幼儿园整体课程的发展领航,才能为教师课程智慧的提升创造更好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