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点评
2016-12-09黄玉平沈莉
黄玉平+沈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词的大意。在赏析中背诵整首词。
2.知道词的一般特征。
3.反复诵读,揣摩词人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理解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能背诵词,体会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区别词体特点,感悟词境。
【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生谈有关春的词语及关于春天的诗歌;吟诵高鼎的《村居》,并板书。
一、揭题入课,粗知宋词
1.板书词题,正音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刚才背诵了高鼎的《村居》,今天来学习一首跟《村居》有关的文章。(板书:清平乐·村居)
师:谁来读?
生:清平乐(lè)·村居。
师:有没有意见?
生:应该读yuè——清平乐·村居。
师:读对了,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2.对比发现,了解词题特点
师:《村居》《清平乐·村居》,读着这两个题目,你发现有哪些异同?
生:都有“村居”两个字。
生:《村居》是描写乡村生活的,我猜《清平乐·村居》也可能是写田园风景的。
生:都是描写家乡景色的。
师:确实如此,古代诗人取题都强调高度概括,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读出这些内容。你真棒!
生:今天学的课题有两个
题目。
师:你发现了不一样。
生:我知道前面的是词牌名。
生:我知道《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
(师板书:词)
师:真不错,这确实是一首词。词,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所以一般多称宋词。每一种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律,所以我们一般都称“填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生:破阵子。
生:满江红。
师:岳飞写过《满江红》。
生:忆江南。
师:“忆江南”我们以前读过。词牌是词的格式,相当于现在歌曲的曲子。现在请你来读一读这首词的词牌名。
(生读)
师:你看,刚才大家读诗
题,就能猜出大概意思,那么你能从词牌名里读出意思吗?
(生摇头)
师:现存辛弃疾的词中就
有16首“清平乐”,后人为了区分,往往在后面添加上词题。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一首。
3.再次读题,定格词题规律
师:谁再读一下题目?
生:清平乐·村居。
师:他在读的时候当中适
当停顿了一下,这样读很正确。你再来。
生:清平乐·村居。
师:好,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点评:不同的语言形式反映内容的不同含义。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是语言的两个不同属性,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语言内容必须通过语言形式去反映。在这个环节里,黄老师不断引导学生比较诗词题目异同,关注词牌名,发现词题的结构特点,等等,都是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焦点聚在语言形式上。这样对于学习重点的把握是非常有利的。】
二、自主初读,吟品词韵
1.初读感知,关注字音词意
师:请大家拿起课文纸,自由轻声地读上三四遍,争取读通读对。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做个记号。
(生练读,师巡回指导,逐一正音。)
师:好,谁来读第一句?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清晰、准确。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读对了!第二句。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面露难色,读不下去了。)
师:不会读?……不要紧,这是一个生字。媪(ǎo),跟老师一起读。
生:媪(ǎo)。
师:连起来读读词语。
生:翁媪。
师:读对了。
师:这“翁媪”指的是——
生:老翁老妇。
师:就是一对老夫妇,好,谁再来读?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生:老师,他有个字读错了。“相”是一个多音字,这里读第一声“xiāng”。
师:听得真仔细,请你再读一读。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就这样读。第三句。
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师:第四句。
生: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有没有意见?
生:“亡”这个字应该读“wú”。
师:对啊 “亡”这个字在这里读“无”这个音。你再来。
(生再读)
师:读对了,连起来读一遍。
生: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同学们,这里还有一个多音字——
生:剥(bāo)。
师:词中“剥莲蓬”是指什么?
生:把莲蓬剥开来,把皮剥掉。
师:对的。一般情况下,表示去掉物体外壳的时候就读“bāo”。比如:去掉花生的壳,我们说——
生:剥花生。
师:去掉橘子的皮,我们讲——
生:剥橘子。
师:这首词中就读——
生:剥莲蓬。
师:好的,现在连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那么,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呢?刚刚画上记号的。
生:相媚好。
生:我知道,这里指相互逗趣取乐,下面注解有。
师:真好,学词跟学古诗一样,关注下面的注解是理解词意的好办法。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说“相媚好”?
生:我觉得“相媚好”指的是我们生活中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聊天。
师:是的,你们想想,这老两口会聊些什么呢?
生:可能会讲笑话。
师:讲笑话,还有呢?
生:还会说今年的丰收。
生:会讲他们年轻时的故
事。
师:讲青春往事,多美好
啊!
生:他们在聊孩子的趣事。
……
师:其乐融融地聊天,讲讲以前的故事,讲讲笑话,这就是——
生:相媚好。
师:我们再来聊聊另一个词“亡赖”。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觉得“亡赖”(无赖)是怎么样的?
生:就是指很懒惰的人。
生:地痞流氓,人家都称他们为无赖。
生:不讲道理的。
师:蛮不讲理才是“无赖”。那么,词中的“小儿亡赖”也是无理取闹吗?不急,先来读读这句词再说。
生:“亡赖”前面有个“最喜”,我觉得是小孩很可爱,讨人喜欢。
师:你瞧,通过前后文,就读出了不同的意思。
生:因为是形容小孩,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可爱、淘气的意思。
师:对,小孩又顽皮又可爱就可以说——
生:亡赖。
师:理解了意思,我想同学们读起来肯定会更有味道。试试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着读着,就读齐了,真棒!黄老师听说咱们班有几位朗读小高手,有哪些同学愿意毛遂自荐,亮亮相?
师:好,请你来。
(指名读)
2.比较发现,再品诗词异同
师:读得不错!读着这首词,有没有发现它和诗还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生:诗每句话的字数是一样的,词每句话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师:简单地讲,就是词有长有短,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所以我们也把词称作为“长短句”。
(师板书:长短句)
师:辛弃疾字“稼轩”,一生写过很多词,他的词集就被称作《稼轩长短句》,这本书共收录他的620多首词。大家以后可以去读一读。那么,再来看一看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诗只有一段,词有两段。
师:对,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我们现在男女生分开读,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预备起——
女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男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上阕和下阕当中要适当地停顿一下,我们再来一次。
(生齐读)
【点评:语文学科有自身独特的学习规律。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是一个量和质交互的问题。语言知识的掌握可以借助字词句段的理解和表达实现(量的变化),而语言能力的体现则更多地在掌握语言特点和规律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质的变化)。
本环节中,黄老师不断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和规律,如“亡赖”“相媚好”,师生在谈话中不断捕捉这些语言的形象感和情趣感,最终得以理解词意;又如在品读“剥”这个读音时,黄老师不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最终得以掌握语言现象和语言法则……确切地讲,本环节最大的益处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语言学习的能力,因此,掌握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规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三、品读赏析,感悟意象,渐入词境
1.个性解读,在想象中描绘画面
师: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生:向我们展示了茅檐、青草。
师:这就是词中所说的——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是一幅画面,还有呢?
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他们的儿子正在劳动。
师:以此类推,还有吗?
生: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哦,一幅童趣图。你来!
生:还有一幅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一共有几幅画面?
生:四幅。
师:读诗词,就要学会想
象。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幅,用自己的话把它写具体。
(生练笔,师巡视指导。)
2.入情品读,在交流中感悟形象
师:好,请同学们放下笔,读一读你描写的画面。
生:茅檐很低,在清澈的小河中有几条小鱼游来游去,十分快活。溪边有许多美丽的小花,在青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美丽。有许多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蜻蜓飞来飞去,这里显得五彩缤纷,真漂亮啊!
师:显得很悠闲,真漂亮
啊!还有谁也描绘了这幅画面?
生:有一座矮小的茅屋,屋檐低低小小的,茅屋旁边是一条小溪,小溪中还有小鱼在欢快地游动。在溪边还有青青嫩嫩的小草。牧羊人在放羊,羊儿在埋头吃草。
师: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在你们的笔下就变得如此生动。谁来读这句?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你已经表达出了这份美。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我们一起来。
师:谁描绘了其他的画面?
生:大儿子正在溪头锄豆,只见他累得汗流满面,可是为了给家里挣钱,一刻也不停息。中儿在家门口织鸡笼。
师:辛苦倒是辛苦的。但是同学们,这位同学说锄豆,那么辛苦种的豆子就要把它锄掉吗?应该怎么说?
生:把豆间的草锄掉。
师:对啊,为了表达清楚,我们现在常常会说——
生:锄草。
师:还有这“中儿”指的
是——
生:是二儿子。
师:谁能结合刚才的理解,再来描绘这幅画面?
生:这对夫妇的儿子非常
勤劳。大儿子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在小溪旁的田里拔草,二儿子在板凳上轻松地编织着养鸡的笼子。
师:这样劳动很轻松。这是两个哥哥劳动的画面,那小儿子呢?你来读读第三幅画面。
生:小儿子躺在溪边的石
头上剥着莲蓬,还不时地哼着小曲儿。蝴蝶飞来,在他头上跳舞。蜻蜓飞到湖面上,轻轻点水。别有一番村居的味道!
师:真不错!这是一幅非常悠闲的童趣图。同学们读读这句话,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小儿亡赖”?
(生自由读)
生:我觉得卧着剥莲蓬,看着挺可爱的。
师:卧着剥莲蓬就是说——
生:躺着。
生:不对,我觉得是仰卧,就是说背靠青草,脸朝蓝天。
师:哈哈,这样才显得可爱。
生:我觉得他是趴在草地上。
师:这是俯卧,你来。
生:他可能只是面对着小溪,把剥下来的莲蓬皮扔进溪水里。
师:你们想,小儿面对着小溪,侧着脑袋,多舒服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随心所欲,自得其乐。谁来读?
(生读)
师:请问,小儿啊,你剥的莲蓬吃了味道如何?
生:有点脆,还有点甜。
师:很好吃,那就请你读。
生: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读出了甜美,你呢?
生:很清爽,还想吃一颗。
师:真是个馋猫,那就你来读一读。
生: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亡赖小儿卧剥莲蓬,此小儿真乃——
生:活泼可爱。
生:天真无邪。
生:无拘无束。
师:自由多好啊,你来读。
生: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生:我觉得他也挺顽皮、淘气的。
师:这就是小儿“亡赖”啊。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还描绘了哪幅画面?
生:你看,屋檐下的那对老夫妇聊得多开心啊!老爷爷一边为老奶奶讲笑话,一边做动作,逗得老奶奶笑得合不拢嘴。这对老夫妇的日子肯定过得又舒适又快乐。
师:我觉得你描绘得真有情趣!老爷爷还逗得老奶奶哈哈大笑呢,还有呢?
生:你们看谁家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一阵吴音唠唠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
师:很好,老两口就这样喝着酒,聊着天,不知不觉就——
生:醉了。
(师板书:醉了)
师:谁来读?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你的表情是醉了。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真的醉了,你来。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同学们,老两口仅仅只是喝酒聊天让他们醉了吗?还有什么也使他们醉了?
生:乡村快乐和美丽的景
色也让他们醉了。
师:此等美景,怎么不醉呢?
生:三个儿子都很勤劳、活泼可爱,所以他们也醉了。
生:低矮的茅屋前,芳草萋萋、流水潺潺,老两口醉了。
生:望着眼前三个懂事的
孩子,享受着天伦之乐,老两口深深地醉了。
……
师:这样的生活,他们陶醉在幸福之中,真是幸福地醉了,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老两口醉了,还有谁也醉了?
生:词人也醉了。
师:同学们,连词人也醉啦,那让我们也醉一回,一起读。
(生齐读)
【点评:“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基本目的,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理解是运用的前提,没有理解就谈不上运用。原本理解诗词内容,我们一般会用师生谈话式展开。但在本环节中,教师以选择性为切入点,以“语言带内容”为主要策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书写每幅画面,这是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变,学生在书写内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体悟到了语言的形象感和意蕴感,感悟到了语言所蕴含的深刻意味。当然,在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还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把积累的语言内化为读写能力,如对“卧剥”这一画面的立体展现,还有对“醉”的深刻解读,进一步让学生触摸到了语言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也实现了“积累语言”向“运用语言”的华丽转变。】
四、整体欣赏,感受意境
1.回归整体,感受美好生活
师:读着读着,我们就把这首词读成了优美的长卷,此时此刻,你们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村居生活?
生:这是一种快乐清贫的村居生活。
生:很悠闲、慢节奏,比我爸爸妈妈舒服多了。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优哉游哉。
生:我挺羡慕的,多快乐美满啊。
师:快快乐乐,美美满满。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安居乐业的生活。
师:就让我们走进词中,用朗读来展现这种幸福美满。谁来读?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2.走近作者,感悟心路历程
师:那么,是谁向我们展示了这种甜美又悠闲的村居生活?
生:辛弃疾。
师:对,你了解他吗?
生:他是宋代词人。
生:我知道他写的词比较豪放。
师:是的,他一生写过很多词,老师刚刚介绍过,我们再来看一看。
(师出示辛弃疾生平介绍: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百姓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年轻时在山东参加抗金起义,几经沙场,一直为恢复中原统一而不懈努力。)
(指名读)
师:辛弃疾的一生都在为恢复中原统一而不懈努力。这首《破阵子》就是他随军出征,在战斗中所写。(出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师:一起来读。
(生读)
师:此时此刻,读读他的生平,再读读他写的这首词,你觉得作者又因什么而“醉”?
生:喝醉了。
师:难道出征途中可以醉生梦死吗?
生:战斗的号角让他精神振奋,所以才醉了。
师:那是神醉心往,渴望胜利。
生:出征前,和勇士们一起豪迈地喝酒,醉了。
师:头可断,血可流,家园不可失,那是沉醉。
生:“沙场秋点兵”场面恢宏,气势了得,大家一醉方休后夺回失地。
师:对啊,那是爱国之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3.再现词境,感知诗词意象
师:想当年出征途中,战旗挥舞,战歌激昂,何等恢宏。可如今,他遭到投降派的排挤,被流放到江西上饶,经历了20多年沙场的辛弃疾,看着这户人家,他怎么想?
生:他想到了不是所有人都家破人亡了,还有几户人家是幸福的。
师:他为这户人家感到庆幸。
生:如果所有的家庭都像这户人家多好啊!
生:如果没有战争,只有和平,每户人家都像这家人一样幸福美满,那该多好啊!
师:是的,无论是“醉里挑灯看剑”,还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真正让作者沉醉的是让天下所有人都过上这样平静的生活啊。
师:此时此刻,我们一起轻轻地背诵,记住词人,也记住词人这段深沉的“醉意”。
(生齐读)
【点评:“语言运用”的另一种体现就是审美体验。语言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包含了在阅读和鉴赏中,不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品质。这个环节中,黄老师借助作者和作品的多角度呈现,充分挖掘了作品的语言元素,积极建构了《清平乐·村居》这部作品的形象之美,将这一作品的言语现象深深地根植在了学生心中,实现了语言习得的“人文渗透”。】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长兴县吕山乡中心小学/浙江湖州市长兴县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