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英语教育现状及新模式

2016-12-09陈方舒

青年时代 2016年29期

陈方舒

摘 要: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标,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本文在分析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和“赏识教育法”。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现状;教学中心;因材施教;赏识教育

随着社会对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也倍受关注。

一、教学现状

高职英语教学当前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许多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上,认为只要精心备课,上课讲出来就可以,师生之间缺乏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任课教师不能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很难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挫伤了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便容易产生失望和厌学的情绪。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职高专的生源参差不齐。众所周知,英语教学的连贯性很强,高职英语教学的内容本来应该是在一定的中等程度和能力教育水平上的延续,可是,不少学生入学时还远没达到此标准,词汇量的匮乏,影响了他们的基本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教学的方式方法过于单调。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一般是在“三个中心”,即“以教材为中心”,“以语法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表现在英语课堂大都是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不厌其烦地讲词汇、搭配、句型及各种语法知识,甚至还大讲答题技巧,连贯的英语表达非常缺乏,而学生们却成了教师“忠实的听众”,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利和在课堂上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被剥夺,极大地妨碍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上不高。

三是教材结构没有创新,内容缺乏实用性。绝大部分高职英语教材仍然侧重知识的传授,倡导教师中心。许多教材的各个部分缺乏联系性,降低了学习者对书本的兴趣。口语内容比重小,即便有一些口语内容,多数都是书面语言,掩盖了语言的实用性。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形成哑巴英语。

二、高职英语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专家学者以及在高职英语教育工作第一线的老师们纷纷提出了他们认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本文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并辅以赏识教育法的教学模式。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我国的高职教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更有效。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的教学模式。

二是因材施教。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旧知识的结论或方法运用到新知识上;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不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分层次流动性教学正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指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去实现英语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分层次教学具体实施方案有二:一是,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二是,在分层次教学中,融入新的流动式的教学模式。

三是赏识教育法。人的学习需要动力源。对于学习成绩基础较低的学生来说,如果能让他们知道只要有一点成绩,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在社会上也有存在的价值,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恰当地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法,加强对他们的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进步。尤其是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应在课堂上多给予关注,可以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引导其进行回答。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互动起来,学生的自信心才会回来,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同老师交流、越来越敢于发言、越来越不怕在老师面前出错误。慢慢地,学生的自信心开始建立,对英语也产生了兴趣。

以上是本人针对当前高职教育的基本情况提出的一些新的教学建议,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基于新的教学模式必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高职英语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方宁.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