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文化与文化农民之浅见

2016-12-09陈健

青年时代 2016年29期

陈健

摘 要:当代农民饱享了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的丰硕的物质成果,更渴望在文化自信中尊严地品尝精神世界的美味和快乐。农民对什么是幸福,我幸福不幸福,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作为一个从事十多年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一员,对此也有自己的一番浅见。

关键词:农民;文化;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十三亿人的长途跋涉,风雨兼程,遇山开山,临水搭桥,追逐和寻觅着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之路。这一路走来,人们在擦肩和回眸之间,都是在渴求着一个答案:支撑和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向全国人民作出掷地有声的回音:中国经济的发展靠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随后我们的党又十分清晰地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刚性内容,构画了一幅美丽无暇、幸福无限的社会主义中国蓝图。在近七亿中国农民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呈现,是这幅蓝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一笔起始的侧重点应该归属于占全国人口50.32%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一、农民与文化的间距缩小,粘合度提高

劳动创造了人类,耕者养育了世界,这个道理尽人皆知,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人类科学文明的循序渐进,社会对于人类的分层愈来愈明显。大概是耕者存在立面是简单劳动的原因,“农民”与“文化”似乎是完全不能重合的两块领地,在一些上流社会的人嘴里,往往把“农民意识”与“没文化”联系在一起,世代蒙受文化嘲讽的农民,尘封在心底的文化委屈层层叠叠。在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历朝历代都将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看作国家强盛的一个标志。但是由于受客观社会的种种限制和农民内在条件的约束,农民在整个社会教育中接受教化的份额偏低。譬如说文化教育,在解放前,真正读得起书,上得了学的人,大都是有钱有势人家的子弟,国家教育的资源全被有钱人享用,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基因的存在,一代传一代,一辈传一辈,农民的世代是农民,读书做官的世代读书做官,两条线很难交叉,更不会重合。解放后,我们党把物质公平和精神公平放到同样的地位,农民的文化基因开始繁衍,但历经一场文化浩劫之后,中国农民的文化追寻之旅放慢了脚步;再譬如,公共文化资源的配比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城里人有电影院、图书馆、大剧场、体育馆等众多的公共文化资源可以享用,这些对农民来讲,可谓是望洋兴叹。七十年代末,中国农民迎来了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改革,农民的劳动自主和文化自主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局,这一开局如一部大型喜剧,大幕一开,便是万紫千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所在,农民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从田园上走出的大学生结群而至,紧接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彻底结束农民后代没文化的历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再到“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无一不为占全国人口总数一半以上的农民打开了沐浴文化阳光之窗。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造就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化农民。我们可以十分欣慰地看到当代农民与文化的间距越来越小,粘合度愈来愈紧。在苏北农村有着一段新民谣“老大粗、泥腿子不是光彩,大学生当农民一片喝彩;种大棚、养鸡鸭,配上电脑一台,用网络、靠机械,轻松发财。”农民与文化的融合与城里人没有差别,50%-60%的青年农民都会微信务农,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有数据证明,近五年农村宽带入户率、手机购买率与城市相差无几。

二、农民对文化的渴求强烈,自信增强

靠文化发展生产,靠科学创造财富的文化农民,物质富裕,催生出了强烈的文化冲动,他们想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并有的天地间,尽情感知自己的存在与价值,弄明白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我们选择几个小视角看看现代农民对文化的渴求和由此可见的文化自信。

(一)农民广场舞

农民广场舞,是这几年突然从空中飘来的一朵绚丽的文化云彩。政府没有派专人培训,没有专项资金扶持,更没有场地和必须的设备配备,农民自发的文化创造,把农民广场舞搞得遍地开花,四处溢香,一个小乡镇搞一次广场舞大赛,就会有40多支农民队伍参加,观众可达2000多人,服装、道具、音响等都是农民自己掏腰包。跳舞的人年龄从七、八十岁的老农民到不满十岁的小孩子,跳的曲目有传统歌曲,也有现代摇滚、街舞,更有洋人的拉丁、探戈。政府组织相关文化活动,许多舞蹈队纷纷要求上台表演,不要任何报酬,只想展示自己。

(二)农民子弟进城读书

农民父母进城买房陪读。许多农民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在农村建起了小楼,买起了小车,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这些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期待,他们开始文化投入,培育后代学文化、懂科学,成为国家有用的文化人才,有调查表明在一百户农民中有十到二十五户人家在城里置房,供孩子在城里读书,其目的是增强文化自信,固化文化内力。

(三)农民接受科学技术培训和法律知识培训的欲望强烈

在乡镇图书馆和村级农家书屋里,相关这两方面的书籍借阅,和电子阅览室阅览量在不断攀升,用科学引领致富,以法律维护权益,已成为大多数农民最正确的理性思维定势。

三、社会对农民的文化培养加强,文化供给对应

农民文化的供求市场兴旺与繁荣,助推了政府对文化培训的注重,和文化供给的态度。文化培养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共文化资金的投入,近几年来,各级地方政府着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农村文化建设实施规划,农村公共文化硬件建设加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布局与农民的文化需求相匹配,乡镇图书馆、农民健身房、农民舞蹈房、农民文化广场等刚性需求的文化阵地得到了有效落实。

二是文化人才的培养,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要优质的文化服务人才,纵观农村文化建设,不难看出文化人才缺乏是农村文化发展的短板,乡、村两级文化服务人才配备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化服务需求。近年来,党政部门对此也有所洞察,在人才质和量的培育上做文章、下功夫,村级大学生村官成了农民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政府相关部门都有重点地强化了文艺创作人才、演艺人才,文化管理人才的培训和引进,相对缓解了农村文化人才短缺的现状。

三是根据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政府部门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农民广场舞大赛”、“农民文艺进城”、“农村知识大讲堂”、“正能量加油站”等,给农民予充盈的文化供给,让农民走上大舞台,登上大讲堂,做文化农民的使者。

四、农村文化建设发展需快,文化农民是时代需求

客观的分析当下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从中也可看出一些不协调和不对应,如:文化硬件设施投入不到位,搞形式、撑面子;文化阵地配制不科学、不实用;政府对农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少扶持、少关注;农民展示自己文化才艺的机会少、舞台少,等等,对于这于局面,建议全社会关注,聚各方面的力量,全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因为现代对文化追求的脚步已等不得按部就班,等不得慢慢发展。造就一代文化农民是实现中国梦巨著中的关键章节。

农民科学了,大地献金了;农民懂法了,国家太平了;农民文化了,社会文明了。构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大工程需文化农民去奠基础、搭架、挑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