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了,母爱应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2016-12-09
写在前面——
在美国密苏里州发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单亲妈妈照顾身患各种疾病的女儿:女儿头发和牙齿掉光,吃各种抗癌药,需要喂食管进食,行走需要妈妈用轮椅推着……直到女儿认识了一个男友,她恳求他杀死了母亲,然后又故意留下线索,让警察找到他们,人们惊异地发现:女儿头发长长了,脸色红润,能自如行走,她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原来母亲一直在身体和精神上控制着女儿,使其脱离了正常的生活和心态。
这种极端的单亲母亲与子女间发生的故事还在少数,更多的,恐怕是不触犯法律和道德、但令当事人备受心灵煎熬的种种日常琐事。事实上,身为父母,强烈的爱不是对孩子一生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为人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呵护孩子健康成长;第二个任务是让孩子独立,和孩子分离。父母子女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但深情只能在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若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而我们本期刊发的真实故事则会给大家带来真切的感受。
故事一:单亲妈妈变儿子婚姻“小三”,孝心让她披嫁衣
2013年5月1日,家住北京丰台区的耿岱,与女友彭媛举行婚礼。小两口笑容灿烂,眼角眉梢流淌着柔情蜜意。与他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耿母郭彩玉心情复杂:含辛茹苦独自将儿子抚养大,现在他被另一个女人牵走了!耿岱14岁时,父母因性格不合离异,他跟随妈妈郭彩玉生活。郭彩玉担心继父不能善待儿子,一直没有再婚。
耿岱与彭媛刚参加工作,买不起婚房,与郭彩玉挤在一套84平米的两居室里。2013年6月,郭彩玉退休了,生活重心开始围着儿子儿媳转。每天早晨6点,她就起床给儿子儿媳做营养早餐;小两口的床单、内裤、袜子,她一并清洗干净。双休日,耿岱与彭媛赖床到10点还不起,郭彩玉闯进卧室,掀开被子叫小两口起床。彭媛觉得婆婆没有分寸,心里很别扭。
2014年2月13日,郭彩玉整理儿子房间时,责怪耿岱:“这星期你床头柜里少了4个避孕套,太频繁了,会拖垮身体的。”耿岱羞得无地自容。母子俩的对话,清晰地传到彭媛耳朵里。她长久积聚的愤懑彻底爆发,哭着跑出门……
2月17日,彭媛发现自己怀孕两个多月了。此时于她而言,悲伤多于喜悦,当天下午,彭媛没与丈夫和婆婆商量,擅自去医院做了人流。暗夜里,一家三口纠结流泪,只是泪水滋味各有不同……
?儿子被迫假离婚
细细梳理剪不断的家庭矛盾,耿岱意识到,妈妈是一切矛盾冲突的始作俑者,应承担90%的责任;彭媛还算懂事体贴,要是换做其他女人,遭遇这样的奇葩婆婆,说不定早就离婚了!耿岱是心智健全的成年人,不可能因为妈妈就让婚姻无缘无故破碎。他向彭媛承诺:“咱们搬出去住,过二人世界。”
3月9日,房产中介给耿岱打电话,在厨房做饭的郭彩玉听出端倪,冲出来问:“你们是不是准备租房?”耿岱承认了。郭彩玉含泪说:“妈妈老了,就是你的累赘了。”妈妈的哀伤感染了耿岱,他落泪了。3月11日下午,耿岱和彭媛请假提前下班,准备收拾东西搬家。打开家门,客厅里的一幕让小两口魂飞魄散:郭彩玉双目紧闭,嘴角挂着一团白沫,脚边是一个空置的安眠药瓶……经紧急抢救,郭彩玉脱离了生命危险。“妈,我错了,不该动搬家的念头。”一旁的彭媛五味杂陈。耿岱将妻子拉到走廊:“我不搬家了,如果你要离婚,我不拦你。”同为儿女,彭媛能理解耿岱的孝心;况且经历种种波折,她对婆婆由憎恨演变为同情。特殊境遇下,小夫妻的心融合在一起……
耿岱含泪向彭媛讲述妈妈抚养自己的艰辛:“每当学校开家长会,妈妈担心我单亲孩子身份曝光受歧视,就求爸爸一起参加。继母以请假单位扣工资为由阻挠,妈妈就每次补助爸爸300元钱。我大学期间,爸爸下岗,妈妈独自抚养我。天黑时,她经常去菜市场捡烂菜叶,说是给家里养的兔子吃,其实都是妈妈吃了。妈妈是那么傲气的一个人,这对她的自尊心是多大的伤害……”
讲述中,耿岱几度哽咽:“妈妈四十多岁时,有两次再婚机会,对方条件优越却不肯接纳我。妈妈说,谁不爱我儿子,就是给金山银山我也不嫁……”婆婆的母爱、坚强和隐忍,感动了彭媛。她挽住丈夫的胳膊,动情地说:“你妈太不容易了,我不会跟她计较的。从今以后,我会像你一样爱她。”夫妻俩拧成一股绳,决意给郭彩玉的母爱纠偏……
2014年4月2日,小两口看网络电影时,从美国一部家庭情感剧中得到启示,决定仿效主人公的做法,以退为进,不露痕迹扭转母亲病态的恋子情结。两天后,彭媛与耿岱假离婚,拎着行李箱搬走了,住进了同事的出租屋。当天,耿岱向郭彩玉宣称:“妈,彭媛不能包容接纳你,我与她离婚了。”郭彩玉哭了:“对不起,是我害了你。”儿子“离婚”后,郭彩玉给予了耿岱更充沛的母爱。晚餐吃面条,她经常给儿子煮3个荷包蛋,然后趴在桌子上,像儿子小时候一样看着他吃。此情此景,勾起耿岱诸多难忘伤感的回忆。
?孝心送妈妈幸福出嫁
2014年5月1日是耿岱与彭媛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小两口却被迫天各一方,连面都没敢见。晚上,耿岱心情不好,独自喝了2两白酒,然后借着酒劲向母亲吐露真情:“妈,我的生命里不能没有彭媛,你对我再好,也不能替代她。”郭彩玉一夜未眠。次日早晨,她对儿子说:“你和彭媛已经离婚了,再爱她又能怎么样?”耿岱再也不想隐瞒母亲,如实讲述与彭媛假离婚的无奈与辛酸。郭彩玉被震撼了,哽咽着说:“妈妈有罪,将你们逼到这种境地。咱们今天就接彭媛回家。”
以前郭彩玉除了做家务,就是盯着儿子儿媳,世界过于狭窄。2014年10月,耿岱和彭媛开始带妈妈参加朋友、同事聚会。每次出门,彭媛都给婆婆染发、化淡妆,将她打扮得光鲜精致。
2015年4月,郭彩玉把家里盛开的鲜花拍成照片,上传到微信群,群友乔振华与她频繁互动。熟悉起来后,他们的话题由植物延伸到各自的生活。乔振华也是北京人,大郭彩玉5岁,离异。同样坎坷沧桑的情感经历,架起了两人友谊的桥梁。2015年6月,郭彩玉与乔振华相约在朝阳公园的多肉植物会展上见面。郭彩玉贤淑优雅,乔振华魁梧沉稳,两人互相留下了美好印象。
随着交往加深,郭彩玉话多了,脸上笑容多了,经常背着儿子儿媳在微信上与乔振华热聊。不久,耿岱鼓励郭彩玉:“妈,我和彭媛再孝顺,也不能代替您的另一半。您应该再成个家。”郭彩玉自以为“地下恋”很隐蔽,没想到儿子全掌握了。她嗔怪道:“你这个小间谍,是想将妈妈当包袱甩出去吗?”貌似责备的语气中,蕴含着幸福柔情。
2016年8月28日,在儿子儿媳操持下,58岁的单身妈妈郭彩玉幸福出嫁。当着众多宾客,郭彩玉真诚向儿子儿媳表达歉意:“我曾成为你们婚姻的‘小三,给你们带来了伤害,妈妈在这里说声‘对不起。现在我拥有了崭新的生活,但还有个心愿:希望你们早日孕育宝宝,让我抱孙子当奶奶。”耿岱爽声回应:“没问题,两年内让您圆梦!”(雪桥)
心理医生点评——
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曾告诫父母与儿女:“子女成家后,父母也要有独立的生活,一味地挤入晚辈生活空间,对两代人都是伤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著名“性与心理”专家胡佩诚教授认为:郭彩玉这种症状属典型的“母子恋”,不仅国内,国外的单亲妈妈中也很普遍。单亲妈妈独自将儿子抚养大,因缺乏异性的情感滋润,容易在心理上将儿子当成“假想丈夫”。儿子结婚后,她们不自觉地视儿媳为情敌,破坏儿子婚姻,充当儿子婚姻的“小三”。百分之九十的单亲妈妈或多或少有恋子情结。作为晚辈,千万不能因此歧视、遗弃妈妈,否则会引发意想不到的悲剧。儿女唯一该做的就是温暖呵护她,帮她找到精神寄托,将感情从孩子身上剥离。
故事二:单亲母亲的特殊责任
严梅和她的单身母亲关系不和几乎尽人皆知。
严梅的母亲和父亲关系一直不好,在严梅小的时候,几乎每个星期,父母都要吵架,每次,都是妈妈寻死觅活,直到父亲妥协了为止。
父亲五十多岁就得了重病,在父亲重病期间,母亲只是怨天尤人,从来不细心照料父亲,直到父亲去世,严梅料理完父亲的一切,对母亲对待父亲的态度仍不能释怀,这更加重了母女之间的嫌隙。
严梅的母亲在丈夫去世以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女儿一家身上。严梅的孩子都上小学了,母亲仍对女婿百般看不顺眼,有一次,她把女儿约出来,严梅到那儿一看,还有个男的,母亲直接说希望她离婚,再与这个她看上的男人结婚!严梅气得扭头就走;女婿哪里能不知道岳母对待他的态度?坚决不允许严梅把母亲接到一起住,否则就离婚。
严梅左右为难。她每次回去看母亲,丈夫都很不高兴;她每次离开母亲家,母亲就哭闹不休。母亲小区的邻居,几乎人人都知道她有个多么不孝顺的女儿。严梅每次去,邻居都指指点点,有的就干脆上来对严梅进行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育劝说,严梅又生气又羞愧,百口难辩。
母亲打电话到女儿的办公室,查询女儿的上课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如果哪一天上午或下午没课,女儿又没有回去看她,那她就会打电话追问严梅为什么不回去看她?严梅每次去看母亲的时候,也想好好地和母亲相处,可是一进家门,母亲就各种指责报怨,所有的好心情都被破坏了,时间长了,女儿也是一副冷漠的样子,面对母亲的哭闹,她常常推门就走。
在严梅看来,母亲根本就是和自己过不去,记得有一次寒假,她带儿子去了美国,回到家是正月十五,因为倒时差,娘俩困得倒头就睡,睡觉之前严梅给母亲打了电话:说实在太困了,等明天再去看你。
迷迷糊糊地刚睡着,听见门铃大作,打开门一看,是母亲来了。
母亲装着很小心的样子说:呀,也不知道你们现在要睡觉啊。然后她不肯走,女儿和外孙都得陪着。
女儿的第一届毕业生要在外省聚会,学生请严老师务必出席。母亲听说这件事,说:你一个人我不放心,我得和你一起去。无奈只得买了两人的票。于是那个聚会就变得很特别:无论是吃饭,唱歌,还是郊游,一大群中年人里就只有严梅一直带着一个老太太。
心理专家点评——
一个人对亲密关系的理解与形成的能力,其实都是早年和母亲关系的投射。母婴依恋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关系,这一类人成年后能有很好的能力去发展和管理他的依恋关系,也是最容易和他人建立互相都很享受的亲密关系的人;回避型依恋关系,这类人长大后回避和他人亲密相处,自我封闭,喜怒不形于色,外人感觉不到他的感受;矛盾型依恋关系,这类人长大后会急切地和他人建立关系,但是又不能友好平和相处;推开了又拉近,近之则怨,总之就是如何做都不能讨得其欢心。
中国千年的农耕文化,鼓励互助稳定的生活方式,强调四世同堂的家族道德伦理,一方面传统文化强调孝顺老人,这种强调忽略了边界感,只有人我不分,才能显现家族的亲密和凝聚力;但同时,时代的信息爆炸,生活的流通性极强,人与人的链接就自然而然变得松弛,个人的力量与边界感都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冲突坐实到一个家庭的两代人之间,就变得像两匹完全不同轨迹走过来的马蒙着眼在拉同一辆车。
人们一贯歌颂单亲母亲一个人拉扯大孩子不容易,这种歌颂里至少有一种道德压力:你为了孩子要抑制自己的很多需要,但是所有的情绪都是有能量的,而且能量只能转化为不同的形式但不会消失,这个压抑的母亲等儿女长大成人,她是要补偿的,她失去了配偶,她就和她的儿女共生一体,她不能轻易地和他们分离。
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单亲母亲以“爱”之名对儿女形成的控制呢?
首先,两代人都得觉察自己的情感依恋方式,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乎什么,害怕什么,才有可能双方用彼此的坦诚建立起一种互相支持的关系,这个关系里一定是支持的,而不是一边倒的,过分疏离或过分依恋其实都是对他们的控制。单亲父母要首先经得起这样的分离:你的孩子长大,她/他将以和配偶构成核心家庭而不是和你亲子关系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
构成单亲家庭不是任何人的错误,更不是子女的错误,单亲家庭的任何一位成员在相处中能觉知到这是一个选择,不意味着更多的牺牲或迁就,也就注意不要太过压抑或补偿。
所有责任已尽,单亲的父母完全可以把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情感归宿,或是一个配偶,或是满足自己的爱好,儿女是你的一部分,若是将孩子看作全部,这样的爱就不再是爱,是儿女极大的负担。(二级心理咨询师段漠)
故事三:距离不仅产生美,还能加剧爱
不久前,笔者的大学同学朋友圈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大家读后纷纷点赞,并且引起深深的共鸣,我们讨论了很久,不知道这样的洒脱,这样的爱,我们是否也能有,故事是这样的——
像往常一样,我拎着从早市上淘来的新鲜蔬菜,满怀喜悦地朝儿子凯凯家走去。可是却没能打开家门,不是我钥匙拿错了,而是儿媳小娜换了门锁。
晚上,凯凯来我家,将一把钥匙交到我手上:“别让小娜知道。”我知道事情不简单。
第二天,我去了一趟超市,回来得有点晚,就赶忙去儿子家做饭,没想到,刚走到他们家门口,就听到了里面的争执。“你一定把新钥匙给你妈了。”“谁没有拖延症,洗完澡,内衣扔在脏衣篮里,第二天早上一定被你妈给洗了。看着晒衣杆上的短裤和胸罩,我没有被帮忙的快乐,只有隐私被窥视的尴尬。”
没想到,我这个一心为儿子儿媳着想的婆婆,换来的却是这般声讨,最让我心寒的是,儿子凯凯从头到尾就一句话:“她是我妈,你让我怎么办?”
我听不下去了,回到家,流着泪向老伴儿诉说自己的委屈:“我就差把心掏给他们了,居然落下这么多差评。”老伴儿一边轻轻拍着我的背,一边说:“有机会,我跟他们说道说道。”
接下来都是老伴儿在说,“看看你的那些同事,近的游遍中国,远的都环球了。你从前多新潮的一个人,可是为了他们,就这么被别的老头老太太给落下了。想想,我都替你憋屈得慌……”老伴儿的一席话,句句都说在我心窝子上。
说走就走,我连招呼都不打,拉着老伴儿就奔呼伦贝尔大草原去了。在牧民家里,亲眼目睹了羊妈妈产子的全过程,看着羊妈妈哺乳小羊的样子,曾几何时,我和儿子不也是如此亲昵么?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年四季都在迁徙,要是羊妈妈也像你那样,凡事舍不得放手,这小羊怎么活下来?再说,谁愿意嫁给一个精神上还没断奶的羊?”老伴儿一边看着羊群,一边感慨。很显然,这次出游,我是负气出走,他是有备而来。老伴还讲了一个故事:一个75岁农妇,她的儿子在50岁的时候还与她住在一起。两人同时得了肺炎,母亲活下来了,儿子却死了。当母亲得知儿子的死讯时,悲伤地说:“我早就知道我没法把这个孩子带大的。”老伴的故事让我久久无语,心里涌起一串串波澜。我想自己真的就是没想过儿子已经长大了,已经交到了另外一个女人的手上,自己完全可以放手了。
草原行我和老伴儿拍照留念,他教我发微信,教我如何晒照片,如何使用美图秀秀。归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手机店,买了苹果手机,收起了两百元的老人机。
吃过晚饭,我和老伴步行去凯凯家。到了他家门口,敲了敲门,是小娜开的门。我向他们汇报了这7天的行踪,然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小两口说:“我准备重过晚年生活。这是我幸福晚年的第一个装备,你们难道就不打算赞助我一下吗?”
我晃动着手里的苹果6,微笑地看着他们。凯凯率先反应过来:“妈,您有没有支付宝,我现在就给您转3000。”临走时,我从兜里掏出了那把于我来说,象征着主权、话语权、家长权的钥匙,把它悄悄地交到了凯凯的手里,对他说:“妈妈以后可能不会常来,就算来,也会事先打电话的。” 儿子拥抱了一下我,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湿了——我和他真正的告别是从这个拥抱开始的,尽管不舍。
不久,小娜在朋友圈转发了我和老伴出游的组图,标题是:我晚年时的楷模,我至亲的公公婆婆。原来,距离不仅产生美,还能加剧爱。
心理点评——
没有哪个母亲会明确地知道应该从哪年哪月哪天哪件事上开始和孩子“分离”,就像她不会发现孩子哪年哪月哪天比她长得还高一样。
但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中就充满了脱离:脱离怀抱独立行走,脱离监护单独外出,脱离供养自己赚钱,脱离支配发展自我,脱离家庭组建另一个家庭——父母从第一亲密者的角色中退出,让位给孩子的伴侣和他自己的孩子,由“当事人”变成“局外人”,最后是父母走完人生旅程。
防止过度干扰孩子的生活,除了树立相关意识,另一个重要的办法是母亲应该发展自己的事业和爱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
全心全意关爱孩子,并不意味着需要丢失自己。爱孩子的妈妈也可以穿得漂亮,吃得优雅,玩得愉快。不愿分离的妈妈往往会以一个苦情妈妈的形象出现,从年轻到老年都活得苦兮兮的,这会让孩子难过和歉疚。所以,不要做苦行僧式的妈妈,要做享受人生的妈妈。只有妈妈活得幸福快乐,孩子才能真正幸福快乐。
编后话——
上述的故事引出一个既普通、又非常重要、却常被忽略的教养守则: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那么,母爱应该如何体现呢?教育学家尹建莉给了大家下面的忠告:
?母亲该如何完成爱的剥离——
首先,母亲不可把自己功能扩大化。
喜欢越界的父母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其实他眼里没有孩子,他只是变相地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尽管都是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但传递的总是令人厌烦的气息,孩子不会从中体会到爱和教育,只能体会到被侵犯。检验一个母亲是否真正具有爱的能力,就看她是否愿意分离,并且在分离后继续爱着。
认清自己是爱孩子还是爱控制孩子?
不懂得分离的父母,即使孩子成年、结婚,也要努力保留住对孩子的控制。他们往往喜欢一边事无巨细地包办,一边抱怨孩子的无能。这样的家长,其潜意识并不想让孩子独立,他要让自己在孩子的生活中显得重要,于是会有意无意地制造孩子的不重要感。与其说他极爱孩子,不如说他极爱那种对孩子的全面把控。
死活不放手的母亲,不能说她不爱孩子,但比起占有欲来,她更爱后者。
?妈妈,我长大了
作为已成年的子女,为避免父母对自己的过度包办,参加工作后就应尽量独立生活。遇到父母无端的干涉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和父母沟通,如果无法沟通,就一笑了之,进行“非暴力抵抗”。
自己要牢记的是:父母没有恶意,只是做事不妥,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我的父母也可以有缺点。这样想来,自己的心就拓宽了。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值得每个母亲去传诵和牢记: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爱,是让关心的人更好地成为他自己,如果不是这样,就应该觉察:所谓的“爱”,只不过是你操纵他人的借口而已。无论是不是单亲家庭,请和儿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远得我能爱得着你,近得我们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