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大学生消费观念及行为调查分析

2016-12-09梁宇曾庆栋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消费观念消费行为

梁宇?曾庆栋

【摘 要】 本文调研分析了民族院校大学生消费观念及行为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论述了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念和行为的途径。

【关键词】 民族院校;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现状;原因;对策

消费观念指在整个消费活动中,对人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式和消费中各种关系具有评价调节作用的善恶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1]消费观念通过一定的社会舆论方式传播、形成相应的消费习性和传统,进而指导消费行为。而民族院校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区域性消费群体,必须通过调查分析方式得出民族院校大学生消费观念及行为的存在问题,并探析与提出问题的原因与对应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与行为。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消费观念及行为的特点

1、民族院校大学生消费问题调查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全日制普通本科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实行不记名方式的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200份,回收率为100%,由笔者采用SPSS统计法统计,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从性别、民族、独生否、学生生源以及学生月消费等多角度进行研究,在本次调查结果中,从性别看,大学生中女生比例为60.5%,男生比例为39.5%;从民族看,大学生是少数民族的占比重为65%,汉族占35%的比重;从是否为独生子女看,大学生中非独生子女比例为85.5%,独生子女比例只有14.5%;从生源看,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自农村,比例占75%,来自小城镇和中小城市的较少,分别占13.5%和10.5%的比重,而来自大城市的极少,比例占有1%;从消费(月)看,大部分大学生消费水平在400—700之间,处于中等消费水平,占比例为52.5%,有小部分大学生消费水平较低或较高。可见民族院校大学生以少数民族、非独生子女且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为主,并且他们的消费水平大多处于中下消费水平。

2、民族院校大学生消费观念及行为的特点

(1)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消费结构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人们为满足自身物质文化需要而消费的物质资料和劳务资料的比例关系。不同的消费资料显示消费的不同内容,直接反映人们的消费质量和水平,并间接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据调查数据显示,有关消费结构的问题上,71.5%的同学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是生存性(饮食)消费;11.5%的同学主要是交通、通讯(电话、上网)消费;6%的同学主要是包装(服饰、饰品)消费;2.5%的同学主要是发展性(学习用品)消费;3.5%的同学主要是娱乐消费;4.5%的同学主要是恋爱消费;0.5%的同学主要是其他消费。

这表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还是较多地偏向生存性消费,但不可否认的是,恋爱消费、包装消费、交际消费等已经出现并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用于此类消费的支出不小,这是二十一世纪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大学生开始热衷于时尚,自我包装,追逐超前消费,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多样化的趋势。

(2)少数民族大学生更能传承勤俭美德。在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消费观念及行为的调查分析研究中,为获取更充分的信息,提供有力的论据,得出可靠的论点,作者在问卷调查之外,还增加了访谈。访谈对象是汉族、壮族、苗族、瑶族的贫困大学生,访谈的方式是面对面访谈与电话访谈,访谈的内容涉及访谈对象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以及民族消费文化等。

经过对访谈材料的整理分析,认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具有不同的或相似的消费观念及行为。主要体现在生活费多少与生活费的规划上。汉族学生每月生活费700,多出的资金多用于享乐消费,如旅游;壮族学生每月生活费500元,有剩余部分用于发展性消费,如购买学习用品;苗族学生每月生活费在300—400之间,剩余用于储存;瑶族学生每月生活费是400—500之间,剩余也用于储存。

访谈结果直观的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较之汉族学生略低,在消费观念及行为中也较汉族学生更能传承俭朴美德。少数民族多为地处山区地带,交通不发达,经济发展缓慢,明白摆脱困境就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遇见曙光,因此在生活中就养成了省吃俭用、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对待多余部分资金多用于将来的发展性消费;而汉族大学生则渴望享乐消费、包装消费等的不断满足,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消费观念及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1)消费能力不足。消费资金是进行消费活动的首要前提。据本次调查显示,在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消费资金主要来源问题上,66.5%的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庭;来源于课余兼职占7.5%;来源于奖、助学金占6%;来源于在校勤工俭学占3.5%;来源于贷款占9%;来源于亲朋资助占3%;来源于个人负债占3.5%;还有1%是其他来源。同时,在校每月消费多少这一问题上,仍有15.5%的学生在校每月消费是400元以下;52.5%的学生每月消费是400—700元;22.5%的学生每月消费是700—900元;9.5%的同学在校每月消费是900元以上。

以上数据表明,民族院校大学生消费资金主要来源存在单一性、依附性,消费水平较低。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是家庭给予,而兼职、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等其他来源占比重较低,消费水平上超过50%的学生处于400—700,根据我国2013年居民消费水平情况,全体居民消费水平是年12975元,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年19750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年为6200元,而表中数据显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绝大部分低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消费资金来源的单一性以及消费水平的低下影响学生的消费能力,出现消费能力不足的现象。

(2)消费行为冲动。是否合理、正确的消费行为对消费者的综合素质、身心健康以及消费需求都产生重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在有关热衷的东西面前是否会失控而大肆花钱的问题中,选择会的学生占45%;选择不会的学生占55%。

调查数据显示,民族院校大学生消费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冲动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等危害,对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也造成伤害。因此,必须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把握其消费规律,并正确引导学生的消费行为,消除畸形消费、异化消费,代之以科学、理性、健康的消费,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塑造健全的消费品格,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

(3)消费观念及行为存在不合理因素。伴随改革开放的步步推进与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精神需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日益提升并显示多样化,大学生的消费观也显示超前性、复杂性、时代性甚至不合理性特征。问卷调查中表明,在消费方式这一问题上,选择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钱的消费方式占37%;选择能省则省的消费方式占44.5%;选择毫不在乎肆意挥霍的消费方式占5%;选择其他的消费方式占13.5%。

在关于是否存在攀比心理的问题上,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占9%;认为自己存在一般程度的攀比心理占10.5%;认为自己存在很小的攀比心理占42%;认为自己不存在攀比心理占43%。

以上调查数据说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部分学生相互攀比,跟风消费,追求时尚,盲目消费等不合理因素,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及行为给学生、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增加学生和家长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甚者使学生因滋生欲望而走上偷窃、抢劫等违法犯罪道路,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2、问题的归因分析

从总体上说,民族院校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是比较理性的,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个性发展不够完善与成熟,加上主要消费资金来源存在单一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消费过程中容易受到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1)个人因素。学生的消费观念及行为受到个人特征的影响,如年龄、生命周期阶段、经济条件、职业、个性和自我概念等。作为大学生,思想上尚未成熟,未形成科学三观,对独立消费不能很好的掌控,缺乏理性消费意识,时常出现自我包装消费、炫耀消费、从众消费等。(2)家庭因素。家庭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与永久性,在家中的学生可能会受到家长们直接的照顾与关爱,但由于进入大学后,学生需要独立生活,很多家长只能通过物质上满足、弥补孩子,有求必应,缺乏思想上的消费引导,从而滋生了不良的消费观念及行为。(3)社会因素。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对外开放促进与加快了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发展,同时也必然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侵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消费观,民族院校大学生本就涉世未深,消费方式更容易因外界的不良风气而遭到改变,出现攀比心理、盲目消费等消费恶习。

三、构建民族院校大学生科学合理消费观念及行为的建议

1、家庭角度

家庭教育在教育领域扮演着基础性作用的角色,是做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根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主要消费资金来源不仅主要来自家庭,并且,家庭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父母作为孩子的引路者必须要做到:第一,做好榜样示范作用,树立健康、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从而教育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及行为;第二,父母需把消费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以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感染教育孩子;第三,父母应公开家庭经济情况,让孩子有所认知,增强节约意识,优化家庭消费结构。

2、学校角度

学校教育应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爱国意识与集体意识,把个人理想与伟大中国梦联系起来,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明辨正确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其次,要进行消费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道德习惯,自觉遵守消费道德规范,树立合理、适度、健康、节俭、绿色、量入为出的消费观。[2]再者,校风建设上塑造学生高尚的消费品格,形成学生优良的消费习惯。

3、社会角度

在信息社会,大众传媒输出的消费知识对人们的消费观念及行为产生重大的导向作用。因此,须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消费道德教育,积极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主要宣传内容为:一是进行国情教育,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客观实际情况;二是弘扬量入计出,勤俭节约的消费方式,如绿色消费、节约消费、适度消费等;三是杜绝报道消极、腐朽的消费观念,如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炫耀消费等。

【参考文献】

[1] 王迎春,宾迎.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科学教育研究),2007(3)47-48.

[2] 陈建华,宁莹莹.大学生消费观念与行为培养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122.

【作者简介】

梁 宇(1991-)女,汉族,广西平南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曾庆栋(1989-)男,汉族,广西平南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消费观念消费行为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中国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中生消费观念与学校周边经济生活的关联探讨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