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12-09王青汉李静赵天胜秦艳红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改革对策工学结合课程建设

王青汉 李静 赵天胜?秦艳红

【摘 要】 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方向,高职院校应针对建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调研,了解行业企业的岗位和工作要求,深化课程建设改革,培养真正熟悉行业企业的“双师”队伍并建立激励机制,提出相对统一的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原则和要求,精心设计核心课程标准,探索建立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

【关键词】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存在问题;改革对策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经过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三轮评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已经在全国各高职院校基本建立起来,有力地推进了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更新、教学内容的解构与重组、教学方法的变革与设计、教学条件的配套与运用,以及教材的创新与开发等。目前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还存在以下问题:

1、工学结合处于比较表层的状态,工学两方面还没有达到有机的实质性结合

工学结合的理念现在可以说已经被广大教师接受,但如何结合,不少教师仍感到比较茫然,结果在一些专业的教学中,仍然理论课是理论课,实践课是实践课,两者缺乏有机结合,未能形成真正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一些专业的课程体系实际上仍然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无法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要求。

2、课程体系未能很好实现“四个对接”

即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用人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对接,工作任务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核心课程与资格考证对接。在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时,应当对人才的需求和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深入调研,对人才能力规格结构进行认真分析,应当请相关行业和企业的专家真正参与到课程的设计中来,应当按“人才需求调研—职业能力分析—实践专家研讨—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课程—确定课程难易度—形成课程名称—排成序列”的程序来进行课程的设计。但实际上,现在一些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并没有下这样一番深入细致的功夫,调研工作停留在比较表层的状态,行业企业专家对课程教学的参与,也只表现在上一些课,带学生做一些实训,并没有真正深入参与到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去。

3、课程目标定位不准

不少专业课程的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基本都是:“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至于目标具体在哪个行业、哪个方面,没有针对性,很宽泛,很笼统。

也有一些专业的课程定位过高,很难达到。如园林技术专业的证书要求有16个,其中9个是高级证书。建筑工程专业的目标中甚至列入了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而这些高级证书的获取有明确工作年限要求,学生毕业时很难获得。

4、课程体系各模块的组成比较混乱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素质、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四个模块,但这几个模块,尤其是基本素质模块,在比例和课时总量等方面并不统一,如各专业开设的《公共英语》,有的是144节、有的是126节、有的是120节;《高等数学》有的专业开设60节,有的专业开设120节、有的专业开设144节。课程的进程和顺序安排也不一致,相近的课程还存在重复开设问题。

5、未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地位

在课程体系各模块中,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处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地位,属专业核心课程,但有些专业在本模块中开设的多属理论性课程,有些专业在其中设置的是一些概论性基础课程,还有的专业本模块占总学时太少,在学时上和内容上都没有充分突出能力本位这一主线。

二、解决对策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信在其他一些高职院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为了深化高职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积极寻求解决对策。

1、要深入调研,广泛学习,真正了解和熟悉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工作要求

高职课程改革出现以上问题,主要的原因是课程体系设计的源头不清。不少专业并没有真正深入细致地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对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工作要求没有真正深入了解。由于调研不够深入,提炼的典型工作任务不够典型,无法很好做学习领域转化,表现不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造成课程设置偏重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成了一种搭配和装饰,形成两张皮,没有真正实现实质性工学结合,即使有这种提法也仅仅成了一种文字表述。

所以,解决目前高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本上需要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者真正深入行业企业做踏踏实实的调研工作,真正了解和熟悉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工作要求,从中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课程。同时,也需要校企合作,经常请行业企业的专家真正参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论证、开发和设计。

2、要培养一支真正了解和熟悉行业企业“双师”队伍并建立激励机制

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课程的实施,需要有一支真正了解和熟悉行业企业的“双师”师资力量做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人员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定期派教师到行业企业中进行锻炼,加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熟悉现场岗位综合实践技能或技术要求。同时,积极从行业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学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实现工学结合,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需要付出,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让探索者和实践者得到应用评价和合理的回报,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提出相对统一的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原则和要求

高职院校应对各专业课程模块的设置,提出相对统一的设置原则和要求,使各模块比例能够相对均衡。尤其是基本素质模块,是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贮存发展潜力,不是随便拼凑几门课程,以表示本模块没有空着,课时总量应提出统一的原则要求,不应放任自流。根据各高职院校的实践和专家建议,各课程模块占总学时的大致比例应为:基本素质模块占20~22%左右;职业基础模块占28~30%左右;职业技能模块占48~50%左右;职业拓展模块占5%左右为宜。

4、各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精心设计核心课程标准

要突出课程培养目标,根据预期就业岗位要求,参照和引入职业、行业、企业任职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实现“课岗证融通”。要以能力为本,或以工作过程为线索,或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或以典型项目为依托,真正体现教、学、做合一,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要有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不能以整体课程设计替代这种设计。要有评价方式方法的设计,包括过程评价、学业评价、能力评价、态度评价等,有多少种评价项目,每项占的百分比都应提前设计好,而不是笼统的提出来,以防随意性。

5、应更多采用有助于实现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形式

学习领域课程,是指通过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以其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就可获得完成某种职业任务的能力。它打破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知识逻辑体系,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在教学的过程中经过情境设置、引入问题、资讯、计划与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等多个环节,以达到同时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该课程形式着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侧重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若干系统化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就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职业资格。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通过探索以任务为驱动、目标为导向的各种课程形式,如项目课程、双证融通课程等,进一步丰富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内涵,有力促进了工学结合,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

所谓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它强调从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出发,通过让学习者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并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并将研究结果以作品形式呈现出来。双证融通课程,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相融通的课程,从宏观上,它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标而组织起来的专业课程的统称;从微观上,它是某专业课程体系中与国家职业标准所规定的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直接对应、紧密联系的一门或一组课程。

除了积极采用有助于实现工学结合的课程形式,还应当重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仿真性、模拟性实验实训场地,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浓缩时空、三维呈现、动态展示等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实用高效的教学辅助手段。

6、探索建立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相关课件、典型案例、实践指导书等,使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构建形成物化成果。加大与企业合作,依据岗位能力需求,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标准、单元课程教学设计标准、实践性教学实施标准等多方面,与企业共同论证、设计和开发,以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7、采取灵活的高职管理制度

探索打破学期制,建立与市场对接的学段制;打破学年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弹性学分及学分银行制;打破固定的课时标准,按项目任务确定课时;下放课表编排权限,由各系根据专业特点实施编排;在部分专业取消卷面考试,加大操作能力测试。

只有从教学和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真正狠下功夫,才可能实现工学两方面的实质性有机结合,才可能很好实现课堂与职场无缝对接,培养出相关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卢锋.“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

[2] 应金萍,潘瑶珍.“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的制约因素及解决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作者简介】

王青汉(1962-)男,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改革对策工学结合课程建设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