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思想教育元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路径探讨
2016-12-09刘金龙
【摘 要】 高校校园文化蕴藏的隐性思想教育元素具有潜隐性、渗透性、自我性等特征,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想教育元素所具备的价值,拓展开发和利用隐性思想教育元素的路径,转变观念,推动思想教育实践改革,推近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 校园文化;隐性思想;教育元素;大学生;思政教学;提升路径
如今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主流价值观。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高校内的思政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学。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需要积极创新教育方法,并加入新的思政教学内容。作为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具有影响力度大、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并且它蕴含了大量隐性思想教育元素,逐渐成为高校开展思政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有效弥补显性思想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一、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想教育元素的特征
1、潜隐性
隐性思想教育元素的特征中最显著的就是潜隐性,利用隐性思想教育元素来开展教育活动并不是将道理、要求和看法直接告诉学生来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而是当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参与其他活动时,通过各种心理活动来影响大学生,如暗示、体验、创设情境或熏陶等等,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到教育。
2、渗透性
与显性思想教育元素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隐性思想教育元素具有渗透性。显性教育的内容是独立的,而隐性思想教育元素是渗透到了校园文化相关活动、精神文化、专业课教育以及高校的物质环境当中,让学生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当中接受教育,内心得到感化。
3、自我性
在接受隐性思想教育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育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需要接受教师的教导,也不需要完成教师的硬性要求,他们可以选择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我感受和发展,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的去接受教育,积极的参与到思想教育当中。
二、利用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想教育元素来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效果的对策
1、高度重视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想教育元素所具备的价值
(1)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及其育人功能。如今教育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建设校园文化是各大高校树立品牌形象,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校园文化中还蕴含了丰富的隐性思想教育元素,对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此提高重视,充分利用该元素来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思政教育,它可以有效弥补显性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实现思政教学的目标。
(2)对隐性思想教育元素的开发利用提高重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仅仅依靠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一两次主题活动以及张贴一些口号是不够的,高校需要探索出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方式,对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思想教育元素提高重视,并将其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对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共同服务于高校的思政教育。
2、拓展开发和利用隐性思想教育元素的可行性路径
(1)加强整体规划,创建特色的校园环境。高校应从整体上对校园环境进行规划,包括学校的选址、校园内的布局以及基础设施等等,既要融入人文精神,也要强调特色,这是对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思想教育元素进行开发与利用的第一步。例如,高校可以将校园内的教学楼以先辈们的名字来命名,并在显眼的位置摆放校训石,让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对该校的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于学校的热爱之情。高校还可以在校园的角落里张贴一些温暖的提示语,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所有事物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为学生创建出合适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出隐性思想教育元素对提高思政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2)在校园精神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深入挖掘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思想教育元素来提高大学生对校园精神的认同感,如,高校应对校风、校训、学风、教风、优秀的校友以及校史进行大力宣传,让大学生对所在的校园和集体产生一种归属感。完善的教育管理相关制度以及规范的校纪和校规中也都蕴含了隐性思想教育元素,高校应加强建设,并充分发挥其思政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另外,高校还应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氛围,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3)精心设计特色活动来进行思政教育。高校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活动,并将其发展成该校的品牌,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思政教育。例如,高校可以在重大节日举行主题活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还可以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将集体舆论引向正确方向,加深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实现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和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转变观念,推动高校内思想教育实践改革
(1)创新思政教育是必然趋势。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环境变得十分复杂,大学生思想方面也发生很大改变,使得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得不到保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外部因素,社会在不断发展,环境在不断变化;二是内在因素,思政教育的工作理念、方法和制度落后,不利于发挥实效性。因此对思政教育进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推动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相结合。对高校的思政教育进行创新主要的途径是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思想教育元素,并将其与显性思政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出两者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高校可以充分挖掘出隐含的思想教育元素,拓宽思政教育的载体与平台;还可以探索更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方式,将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自学活动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学习积极性。高校可以加强评价机制的建设,对学生的思政素质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高校应充分考虑到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更符合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思政教育模式,从而推动思政教育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如今,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思想教育元素越来越受到社会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校可以通过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举办实践活动等等来对隐性思想教育资源进行运用,加强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努力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以及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质。
【参考文献】
[1] 余守萍.高校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5).
[2] 李俊衡.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09).
[3] 卢继富,卓加鹏.基于校园文化平台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路径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9).
【作者简介】
刘金龙(1984-)男,汉族,山东高密市,硕士研究生学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