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用枫香优树选择与种质资源收集
2016-12-09巫健民陈步先
巫健民,陈步先
(福建省龙岩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福建龙岩 364000)
观赏用枫香优树选择与种质资源收集
巫健民,陈步先*
(福建省龙岩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福建龙岩 364000)
[目的]建立观赏用枫香选优标准,建立采穗圃、基因库,为选育观赏用枫香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枫香叶色亮丽度等8个因子进行分级评分的方法制定标准;釆用无性繁殖方法培育优树苗木,营建采穗圃和基因库。[结果]建立观赏用枫香选优标准,选出观赏用枫香优树50株,建立采穗圃0.33 hm2、基因库0.33 hm2。[结论]观赏用枫香选优标准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采穗圃和基因库的建立为开发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观赏用枫香;选优;标准;基因库
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为落叶乔木,高达30 m,喜光,木材稍坚硬,可制家具、胶合板及贵重商品的包装盒,是我国重要的乡土阔叶速生树种,集观赏、药用和材用等多种价值于一身[1]。枫香在园林应用方面主要用于庭荫树,也是优良的秋冬季观赏树种。然而自然分布的枫香个体在树形、叶色等方面的差异较大,产生的景观效果截然不同,存在品种选择的基础[2-5]。笔者通过调查枫香的树形、叶色、彩叶持续时间等因子,建立系统实用的观赏用枫香选优标准,选择出一定数量的优树,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保存种质材料,建立采穗圃和基因库,为培育观赏用枫香新品种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观赏用枫香优树选择
1.1 优树选择方法 采用线路调查和访问当地林业工作者和林农相结合的办法在福建、广东、江西3省10县(市)对枫香资源开展踏查和观测,制定优树标准,在10县范围内进行选优。对入选优树采穗,开展扦插、嫁接、组培工作,在福建省上杭县白砂镇建立采穗圃,在福建省漳平市五一国有林场营建基因库。
1.2 选优标准 综合分析踏查材料,结合人们的观赏理念,采用叶色亮丽、彩叶比高、树形优美、冠高比大、枝叶浓密、彩叶延续时间长、生长健康且无明显病虫害等因子建立观赏用枫香优树选择评定表(表1)。
1.3 优树选择步骤 根据制定的优树选择标准,在3省10县(市)内进行选优,中选的优树按各县统一编号,钉上树牌,拍照,调查各项目因子。项目因子包括叶色亮丽度、彩叶比、树形、冠高比、枝叶浓密度、彩叶延续时间、健康状况、病虫害情况、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年龄、地理坐标、叶色、时间等,填写优树登记表。
表1 观赏用枫香优树选择标准评定
Table 1 OrnamentalLiquidambarformosanaplus tree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标准Standard权重Weight分级GradingⅠⅡⅢ叶色亮丽度Leafcolorbrightdegree20叶色亮丽叶色较亮丽叶色暗彩叶比Colorleafratio20>90%80%~90%<80%树形Treeshape10优良中冠高比Crownheightratio10>80%70%~80%<70%枝叶浓密度Densityofbran-chesandleaves10浓密较浓密稀疏彩叶延续时间Colorleafdurationtime10>60d45~60d<45d健康状况Healthcondition10健康良好中等病虫害情况Diseasesandinsectpests10无少量严重
注:备选优树按各因子的得分数进行评判,Ⅰ级得满分,Ⅱ级得75%,Ⅲ级得50%;总分≥85分即确定为优树。
Note:The optional plus tree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score,grade Ⅰ stands for full score,Ⅱ stands for 75%,Ⅲ indicates 50%;total score≥85 was determined as plus tress.
1.4 优树选择结果及分布情况 选出优树50株,其中红色26株、橙红色16株、金黄色8株;福建39株、江西10株、广东1株。优树入选结果见表2,优树分布图见图1。
2 采穗圃及基因库建设
2.1 无性系收集 2014年2月下旬和6月上旬,分批对入选的50株优树进行穗条采集,第1次在优树萌动前,第2次在枝条半木质化时进行,穗条选择中下部树冠外围、腋芽饱满、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枝条[6]。每30根一捆绑扎好,标明编号、采集时间,放入塑料袋,喷洒矿泉水,防止枝条脱水,有利于提高嫁接和扦插成活率。
表2 观赏用枫香入选优树情况
图1 优树分布Fig.1 Plus tree distribution
2.2 无性苗培育 采用收集的优树穗条在福建省漳平五一国有林场温室大棚和苗圃地分别进行扦插和嫁接,采用幼化的长汀2号和清流4号优树穗条,在福建省龙岩禾康生物技科有限公司组培室进行组培。
2.3 采穗圃建设 2015年3月在福建省上杭县白砂镇苗圃地,采用嫁接(扦插)培育的无性系苗木,营建采穗圃0.33 hm2,共使用32个无性系,株行距为80 cm×100 cm。栽植前先整好地,挖0.6 m×0.4 m×0.4 m的明穴,每穴施2.5 kg腐熟鸡粪作基肥,栽殖时注意把握剥袋、扶正、打紧、疏根等技术要点,做好后期的抚育管理。
2.4 基因库建设 2015年3月在福建省漳平市五一国有林场选择地势平坦、立地条件好的山场,开设1 m宽的水平带,株行距为2 m×2 m,穴规格为0.6 m×0.4 m×0.4 m,分5个小区,每小区含32个无性系,每个小区各安排每个无性系苗
木4~6株,小区内按随机分布,种植时把握好技术要点,每株挂牌并绘制好分布图。采用嫁接(扦插)培育的无性系苗木共营建基因库0.33 hm2,使用无性系32个。
3 结论与讨论
(1)通过对福建、江西、广东3省10县(市)的调查,表明枫香个体在叶色、冠形、彩叶比例、彩叶延续时间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为品种的选育、新品种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选择基础。研究建立的选优标准为观赏性树种选择优树标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按标准选择出的50棵优树可作为观赏性枫香品种选择和遗传改良的种质材料。
(2)建立的采穗圃可提供优质的观赏性枫香无性系穗条,为大面积营造观赏性的生态修复林提供优质种苗创造条件。
(3)采用32个无性系营建的基因库,保存了天然枫香的珍贵、优质种质资源,为培育园林绿化新品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研究所建立的量化的观赏性枫香优树选择标准为观赏性树种的首创,在今后的林业生产实践中有待进一步检验与完善。
[1] 李芳芳.浙江省枫香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5.
[2] 余荣卓.无患子景观品种选择与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方法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13(2):76-79.
[3] 曾赣林,王波,宋瑞萍.阿丁枫等树种选优标准建立[J].江西林业科技,2008(2):17-18.
[4] 钱拴提.秦岭山茱萸选优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5] 李昌珠,张良波,李培旺.油料树种光皮树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7):1-8.
[6] 李秀明.木麻黄优良无性系资源收集及其主要分类与用途[J].海峡科学,2008(12):90-91.
Selection of Ornamental UseLiquidambarformosanaand Collec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
WU Jian-min, CHEN Bu-xian*
(Longyan Institute of Forestry Science, Longyan, Fujian 364000)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establish plus tree selection standard for ornamental useLiquidambarformosana, cutting orchard and gene bank, to provide basis for new variety breeding. [Method] 8 factors were adopted to formulate evaluation standard; Asexual reproduction method was used to culture excellent seedling and built cutting orchard and gene bank. [Result] The plus tree selection standard was established. 50 plants of ornamental useLiquidambarformosanawere selected, 0.33 hm2cutting orchard and 0.33 hm2gene bank was built. [Conclusion] Plus tree selection standard is scientific, operational and practical; cutting orchard and gene bank lays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new varieties.
Ornamental useLiquidambarformosana; Plus tree selection; Standard; Gene bank
福建省花卉苗木品种引进与研发创新项目[闽财(农)指(2013)118号]。
巫健民(1962-),男,福建清流人,高级工程师,从事营林及苗木栽培研究。*通讯作者,助理工程师,从事营林及苗木栽培研究。
2016-08-19
S 684
A
0517-6611(2016)31-0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