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声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16-12-09张雪琳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钢琴教学高校应用

张雪琳

【摘要】在高校音乐专业中,和声课程属于其中一门居于基础性地位的理论课程,其与钢琴教学具有密切的联系,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和声理论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和声理论的阐述,对在钢琴教学中有效应用和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和声理论 高校 钢琴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0-02

一、引言

高校钢琴教学中音乐专业知识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通常而言,教师在教学钢琴时,通常会选择实践的方式将音乐理论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使其在实践中能达到学以致用。在钢琴教学中居于基础性地位的内容即为和声理论,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各种音乐作品有更透彻的了解,扎实掌握技能。学生并未深入了解和声理论,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形式与内容了解不多。其实,和声理论实际上是为专业音乐教学而开展的一门课程,具有较高的课程综合知识水平,实践性较强。和声理论与钢琴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唯有将和声理论充分应用在钢琴教学中,才能在课程中充分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更加灵活、合理地开展钢琴教学。

二、和声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在钢琴教学中引进和声理论,不但能有效缓解和声学习中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情况,并且能充分激发学生对钢琴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键盘实用能力的提升。在钢琴教学中积极研究和声理论的应用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声理论的水平,拓宽学生音乐视野,促进学生扎实掌握演奏钢琴作品的内涵,进一步有效提高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

1.开拓音乐视野的角度看

和声是支持所有钢琴作品的基础,一首优秀的钢琴作品应当将和声理论充分应用在实践当中,高度重视和声结构方式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比书本知识更活跃、丰富、生动的和声语言,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感受和声音响的艺术空间,利用分析和演奏某一部钢琴作品,能有效帮助学生展开理性思考,享受和声音响的现实体验。通过上述教学形式,涵盖了理性认识,即理论讲解,直至感性认识,即音响体验,进而返回理性认识,即分析和总结,逐步深入,由浅及深,和认识发展规律相一致,有利于巩固学生学习的和声理论知识,利用科学的模式开展教学。在丰富的音乐形式中,钢琴音乐宛如一望无际的大海,由于各个时代、作者不同,演奏和分析各类钢琴作品,就像打开一本和声的百科全书,形成多元化的和声结构方式,帮助学生发挥发散性思维,进一步拓展其音乐视野。

2.有利于理解与把握所演奏的钢琴作品

钢琴作品即为作曲者将各种音乐元素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组织而成,“和声”即为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元素。音乐具有非语义性,但是和声这门学科主要对音乐语言内在逻辑体系进行研究;音乐同时也具有非自然性,但是和声即为对音乐创造规律的法则进行的研究;音乐也有抽象性,但和声是抽象性的音乐艺术的理性法则。上述各种对和声的阐述都展现一个共性,也就是就学习音乐的人而言,对和声不进行学习和掌握就难以对音乐由透彻的理解。所以,对学习钢琴演奏来说,如果要对一首钢琴作品进行充分理解,就必须深入分析和揣摩作品和声。所以,就全面理解和掌握演奏的钢琴作品的目标而言,必须在钢琴教学中应用和声分析,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3.提高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

在即兴伴奏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水平,还必须拥有应用和声的能力,必须考虑和声功能与安排和声织体等。其实,无论在哪一首钢琴作品中都涉及到和声功能与织体的安排,然而,教师在教授钢琴课过程中,往往不重视作品的和声,进而让学生丧失了充分学习和理解作品的良好时机,并且也丢失了一个能提升自身即兴伴奏水平的良好机遇。在钢琴教学中应用和声分析,为学生对即兴伴奏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良好方式,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能了解很多和声应用的典型实例,在对各类不同类型作品进行演奏的同时丰富音响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升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

三、和声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变和弦的使用

变和弦是和调式自然和弦相对的,如果自然和谐中的音升高或者降低半音,会改变和弦的结构、音响或功能,进而变成变和弦。变和弦是为补充调式自然和弦而形成的,使其和声材料范围拓宽,若将变和弦有效利用在伴奏中,能使和声的表现力大大增强。由于在一定调式条件下,变和弦的作用存在差异,因而变和弦可划分为两种,即功能性变和弦与色彩性变和弦。前者其实即为副属和弦,这些和弦由于存在调式变音,因而被赋予了变和弦的意义。副属和弦和临时主和弦相结合,则被赋予了D-T功能,能对调性进行确定,进而形成和原调截然不同而又短暂的调性变化,即为离调。离调再重新呈现原调,临时主和弦再回复到从属地位,这样调性形成突出的矛盾,其实能将原调性的功能凸显出来,使原调和声色彩更丰富。在即兴伴奏中,副属和弦的使用不能和旋律音产生矛盾,在进行性歌曲或歌曲的高潮部分,会让副属和弦获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旋律中有调式变音和倾向于副调的因素时,则表明此处必须使用副属和弦。即兴伴奏中存在十分活跃的和声思维,在旋律配和声过程中可能性较多,特别是使用变和弦之后,会使一段原本平平淡淡的旋律变得魅力四射,然而,在和声布局中,始终居于关键未知的依然是使用自然和弦,变和弦总是补充自然和弦而存在的,应用变和弦应当和歌曲旋律的风格、结构统一和一致。

2.分析钢琴常见作品

例如,车尔尼的钢琴练习曲“599”、“849”,其中包含着较多细致而严谨的曲目与和声构成,教师在钢琴曲教学课堂中,可示范具有代表性的谱例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对和声构成进行分析,让学生对其进行了解和学习。让学生分析合唱课中演唱过的曲目以及其和声序列,使其充分掌握和声理论和实际创作的应用关系,了解不同学科相结合有利于即兴伴奏的发展。对歌曲曲式结构以及伴奏中和声结构的分析至关重要。伴奏仅需要清楚地了解歌曲的整体布局,才能将歌曲的高潮、小高潮合理安排好,淋漓尽致地展现歌曲的钢琴伴奏,充分发挥映衬、修饰和补充的作用。并且经过分析伴奏中的和声结构,能极大地启迪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大江东去》,这首艺术歌曲是以北宋苏轼名作谱写的,他利用了欧洲近代的作曲技巧,突出地将我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充分展现出来。第一段使用宣叙调的手段,在如“大江东去”、“三国周朗赤壁”等几处重要的地方,展现曲调豪放的歌唱性。第二段,使用咏叹调,将舒缓、悠扬、浪漫、潇洒的曲调充分展现出来,描绘了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展现曹军“灰飞烟灭”的英雄气概。全曲的主要以主音大小调与三度调性变化(e-g-e-E)为调性布局,这种转掉手法是欧洲浪漫派作曲家惯用的手法;第二段大部分为绚烂的E大调,而“雄姿英发”一句是从E调突然变化为A调,因为关系较远,因而展现出特殊效果的色调。钢琴伴奏在第一段中插入6小节,呈现出“惊涛拍岸”的间奏,具有突出的声色;第二段右手弹主旋律加和音,左手在低音区弹三连音分解和弦,呈现出瑰丽的曲调。

3.钢琴即兴伴奏编配心智技能

一般的伴奏教学即为将和声编配作为一种作曲技法进行教学,在此期间,是否准确按照旋律条件选择合适的和弦,是否结合钢琴表现需求、歌曲风格特征选择合适的和弦,是否能在选择合适和弦时对和声功能、和声色彩进行正确掌握和应用并作为具体的技法来学习,上述种种能力的掌握对能否流畅地即兴伴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期间,尽管我们掌握了上述技法,但是却未能深入研究和声配编过程中体现的心智技能,也就更不用说应用上述技能进行和声编配,只能就技法上阐释如何为旋律编配和声,或者按照旋律蕴含的和弦因素选择合适的和弦,但是对编配和声期间产生的心理现象没有作大脑信息加工层面的理解。拥有丰富经验的钢琴即兴伴奏者在看见旋律谱之后,能快速将积累的和声音响意象和具体的伴奏内容相结合,进而构成需要的崭新的音响意象,换言之,伴奏者在看到旋律谱之后,会首先呈现内心和声音响效果。对于和弦的编配,并非按照单个音符或以单个小节为单位进行配置,而是以乐句作为单位,快速处理一个乐句中旋律内蕴含的和声信息,基于固定的和声功能及其和声框架,使选择的和弦多元化。以此布局和声整体性更强,也能创造出更丰富的和声色彩和效果。但经验不足的钢琴即兴伴奏者对于和弦的编配速度较慢,并且不能准确选择和声功能,选配的和弦不够多元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和声编配时心智技能不足所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和声理论是高校开展钢琴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必须将和声理论充分融合在钢琴教学中,在高校钢琴教学中良好地应用和声理论,突出和声理论知识的价值,利用开展和声知识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学习钢琴课程,以此相互促进的教学方法将发挥其积极作用和体现其价值,进而为学生对钢琴知识的学习奠定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沛煌. 试论和声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 艺术科技,2014,03:367.

[2]张琳. 和声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北方音乐,2015,17:185.

[3]乔全龙. 浅析高校钢琴教学中和声理论的运用[J]. 黄河之声,2015,04:24-25.

猜你喜欢

钢琴教学高校应用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