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腾冲:幸福在边境线上延展

2016-12-09韩世雄张江

中国扶贫 2016年16期
关键词:傈僳族腾冲边境

韩世雄 张江

腾冲当下正在全力推进的脱贫攻坚,是一段缩短时空的历程。腾冲的扶贫,绕不开边境,离不开旅游。沿着中缅边境,少数民族的特色新居次第落成;围着火山热海,贫困百姓已成为新的旅游从业者。他们传承着历史,见证着当下,开创着未来。

水电开发催生“新”村寨

从白草地山流淌下来的轮马河水,在木瓦房前哗哗淌过,汇入槟榔江。江边20多栋木瓦房里,居住着139名猴桥镇轮马社区河头组傈僳族村民。

轮马社区主任余廷东依然记得20年前的那次“迁徙”——河头村民从深山之中搬到这片距中缅边境仅15公里的槟榔江畔开阔地,摒弃了游猎生活,开始上山砍树,劈木成瓦,互助建房,过上了稳定的农耕生活。为什么村民们会选择这里?余廷东认为“傈僳族农户觉得哪里交通方便,就会自发搬到哪里”。

2014年,腾冲在摸排中发现全市还有8个傈僳族、佤族“直过民族”聚居村,其中有贫困人口3004人。

轮马社区是猴桥镇的三个沿边村之一,下辖10个村民组。截至目前,村民组中已经搬迁了7个,2个搬迁了一半,1个已经列入年度计划尚未开工。河头组就是这个“独苗”——虽有青山绿水为伴,但河头组如今已是轮马社区最偏远、住房条件最差的组,全组仍有26户119人被扶贫部门列为扶贫对象。

“虽然少数民族可以生三胎,但和1982年的人口数相比,河头组却少了3人。”余廷东告诉记者,因人口数呈现负增长,加之翻盖房屋花费太大,很多村民依旧委身于老屋之中。

余聪会一家7口,挤住在三四十平米的木瓦房中,门的左手边支着一张双人床,右手边则用两个条凳和一块木板搭成简易床。无论如何,现有的床铺也睡不下7口人。黄土为地,四壁透风,火塘是全家人冬季唯一能够感受到温暖的地方。余廷东指着火塘边的一块已经踩得发黑的地面说,要有一个人在这里打地铺。

余聪会家门前的这条槟榔江全长124公里,其中三岔河至松山河口段长38公里,河段天然落差778米。2005年,云南省发改委批复同意对槟榔江进行“二库四级”水能开发,建设三岔河、猴桥、松山河口、苏家河口四级水电站,三岔河水电站正常蓄水位为1855米左右。2015年11月20日,三岔河水电站举行下闸蓄水仪式,正常蓄水位1895米,这比十年前初定的蓄水位提高了40米。在通往轮马社区的路上,到处都是施工的车辆,水库正在按照新的目标水位蓄水。

正是电站蓄水所提升的40米,将把河头组一段2公里长的通村路淹没,居住点附近也将形成一座水面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的水库。

脱贫攻坚为河头带来新生。今年,猴桥镇将河头组列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目前在这个安置点上已经投入348万元资金用于平整土地。按照规划,这里将建起20栋四合院式并留存傈僳族传统风格的民居。因水库蓄水被淹的通组路也将“抬高身段”——槟榔江水电开发公司秉着用路还路的原则出资300万元,以高标准重修公路。

“全组每户都有一块安置地,每户可以申请使用6万元20年期的无息贷款。”余廷东说,没有这次的脱贫攻坚,村民们盖新房还要再等一段时间。水电站的建设和边境扶贫工作的实施,让轮马社区发展边境旅游有了条件,让贫困户脱贫有了希望。

河头组的改变只是腾冲边境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腾冲有明光、猴桥、滇滩3个边境乡镇,有猴桥、轮马等6个沿边村。自2012年滇西片区启动以来,腾冲累计在边境地区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757万元,在3个边境乡镇实施整乡推进项目1个、整村推进项目37个、产业扶贫项目2个、扶贫安居工程332户、小额到户贴息贷款140万元、技能培训700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5个,共搬迁425户1799人。边境扶贫立竿见影,3个边境乡镇的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16.1%下降到2015年的7.8%。

贫困村寨变身“国门新村”

全村113户傈僳族农户,党员户挂党旗,非党员户挂国旗——这是腾冲猴桥口岸边上的国门一景。猴桥社区是腾冲市的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有375户172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89户852人。

据了解,猴桥镇和缅甸有73公里的国境线。近几年,缅北地区武装割据,局势动荡。猴桥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蔡文辉告诉记者,过了猴桥口岸边检大楼进入缅甸后,还有当地武装设置的7道收费关卡。

为此,该社区的挂钩单位云南省政协办公厅尝试将乡村景色、民族特色、异域风情相结合,将口岸边上的黑泥塘村打造成一个旅游特色村,不仅能发展边境旅游,也能巩固国防。

现在,人们更喜欢把黑泥塘村称为“国门新村”。五月下旬,村中正在进行村庄整体提升改造。走进村中,随处可见火山石(玄武岩)硬化的路面。村里计划对每个农户家都进行瓦屋面加固、庭院硬化,并按照旅游接待的要求改建一间木结构标间。

余盛福家花了9000元进行了提升改造,已经具备经营家庭旅馆的条件。挂钩工作队队长、省政协人资环委办公室副调研员陈万家告诉记者:“现在主要依靠群众自筹,等项目验收后每户发放1.5万元补助(市财政农家新居工程5000元,扶贫安居工程1万元)。”

目前,村里已有22户完成改造。按照规划,新村中间位置将建设一个公共文化广场,重点建设傈僳族民族特色“刀山火海”表演场,为发展旅游再添一景。

“边境+旅游+少数民族文化”成脱贫利器

近年来,随着腾冲旅游产业的成长壮大,加之全市良好的生态、自然资源,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巨大潜力。腾冲围绕扶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核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打造了和顺古镇、江东银杏村、马站乡和睦茶花村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在助推农民增收、带动就业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和顺古镇是腾冲著名的侨乡,这里田园风情和古镇风情交织,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相得益彰,吸引着中外游客。在古镇里,规划了特色商品售卖街。从业者都是周边贫困的老百姓,靠发展乡村旅游逐步致富。在腾冲最著名的热海景区,很多原本居住在景区内的贫困户都参与到了旅游服务中来,靠工资收入和商品销售逐步致富。

清水乡三家村为全市33个贫困村之一,近年来依托中寨佤族村落,当地深挖民族文化,将乡村旅游作为贫困村脱贫的主引擎,全市整合各类资金1200余万元投入村中,定位为“司莫拉佤族风情寨”的中寨已初具规模,成功带动周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江东银杏村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集体经济从2011年的空壳村发展到2015年的50万元,全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 1年的6860元增至2015年的1 1000元,建档立卡户从原先的726户减少到9户,贫困人口由2520人减少到38人。仅2015年银杏节期间,进入江东银杏村的游客就达19.3万人之多。

此外,腾冲还利用丰富多样的农业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气候、生态和区位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

在2015年花海节期间,界头15万亩油菜花景观共吸引游客25万人次,带动群众增收5000万元。马站乡极边高山乌龙茶庄园已初步形成了集旅游观光、加工体验、产品展销及茶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2015年共带动农户4680户2.4万人增收4500万元。马站乡和睦茶花村,依托丰富的红花油茶资源,通过开设农家乐、销售红花茶油,全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3880元增至2015元的7907元,建档立卡户由原先的103户减少到6户,贫困人口由147人减少到23人。

如今的腾冲已经从当年徐霞客笔下的“极边第一城”,蜕变为西南边境地区首屈一指的魅力旅游名城。这个高黎贡山脚下的小城,当下扶贫的热度已经堪比当地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水温达96度的热海大滚锅。

腾冲,笃定要在2017年实现贫困乡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人口发生率降至3%以下;笃定通过边境扶贫,实现日新月异、跨越发展;笃定通过旅游扶贫,让全市贫困农户如期脱贫、同奔小康。

猜你喜欢

傈僳族腾冲边境
中尼边境守护营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云南腾冲:农旅融合促发展
腾冲大救驾 —云南十八怪之一
美丽的腾冲我的家
浅谈武定傈僳族“哒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一个傈僳族汉子的独龙江帮扶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