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架构的增压系统对发动机效率的影响及参数优化
2016-12-09
不同架构的增压系统对发动机效率的影响及参数优化
为了满足未来法规对CO2排放的限制以及消费者对汽车燃油经济性越来越高的要求,许多发动机制造商都在努力研发小型增压直喷发动机技术,并尽可能满足不同车型平台的要求。因此,合理引入增压系统来减少发动机气缸个数,同时获得足够的输出功率和输出扭矩将成为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增压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发动机进、排气过程,因为该系统会改善排气背压、气体流动特性和气缸内扫气过程,所以将其和燃油喷射发动机结合在一起,能有效地改善燃烧过程和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增压系统的架构和工作状态与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紧密相关。
较为常见的增压系统架构分为单级增压和双级增压两种,其中,双级增压又分为双涡轮增压或者涡轮增压-机械增压相结合两种。当将发动机与增压机构、机械结构、流体动力学特性及热力学特性进行综合考虑时,系统将会极为复杂,因此需要从总体出发,进行多目标的优化。在初选发动机增压器时,最重要的是匹配发动机的设计特性如发动机的压缩比、气门结构、进排气组件,并且调整和优化发动机的相关控制参数。
引入不同增压系统,并对发动机的工作循环进行了一维仿真,同时结合台架试验获得发动机的最优工作点参数和校准参数。分别将不同的发动机和增压系统架构进行了5种组合,包括两组4缸1.6L直喷发动机与单级增压系统(涡轮增压或机械增压)的组合,以及3组3缸1.2L直喷发动机与双级增压系统(双涡轮增压、涡轮-机械增压和机械-涡轮增压)的组合。通过试验,优化了这5种组合的定量参数(压缩比等)和变量参数(进排气时间、燃烧相位等)。
通过试验分析可知,在轻载荷时,采用3缸发动机配合机械-涡轮双级增压系统的组合,其燃油经济性最佳;而在中、高载荷的情况下,采用4缸发动机配合机械增压系统能实现最佳的燃油经济性。
Manfred Amann et al. SAE 2014-01-1204.
编译:范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