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及解困的思考

2016-12-09舒永久马婧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困境人才培养高校

舒永久++马婧

【摘要】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巨变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很大的困境。本文从社会、组织(学校)以及学生(客体)等多层面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探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有效思路和举措,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健康政治过硬、专业能力强的“双核心”人才。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 困境 解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6-03

【Abstract】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movement into the t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socialist reform, and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social upheaval in various field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d with many challenges and a lot of trouble.In this paper, from the society, organization (school) and students (object), and other more aspects analyzes the new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argeted to explore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effective ideas and measures, to cultivate the idea of healthy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strong "dual core" talent.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Talent training;The mire;The trap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是我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和重要的后备资源。随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巨变,我国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凸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更多更高——除了专业能力强,还必须具有比一般专业人才更健康的思想和过硬的政治素质。这就要求高校采取切实举措,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模式及具体途径的特殊性进行研究,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新时期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时期,特别是指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以来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挑战,处于比较艰难的境地。本文从四川省高等学校的实际出发,分析一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虽然有管窥之嫌,但仍希冀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有一定启示。

1.社会层面

(1)人们的思想认识出现偏差。

主要表现在人们受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习气的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过去意识形态至上时期的“万能”专业看作市场经济时期的“无用”专业。

主要的原因在于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以坚持、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体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被看作意识形态的产物,不被重视或在某些领域被边缘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许多人推崇“金钱万能”,一切向钱看,钱成为衡量人生的重要标准。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就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这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此外,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校园内的踏实和沉静越来越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布局和学科点布局进一步扩大,众多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人才培育特色有所削弱,而大学生规模的巨大增长带来学生素质良莠不齐,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客观现实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社会适应性较差,社会需求萎缩,就业前景不被看好。对口就业岗位稀缺,就业面相对狭窄,社会工资水平偏低。主要是保研或考研,考教师编制,通过高学历进入高校、高职院校从事教学科研或行政工作,也可以在中学、中专教思想政治课;或者报考行政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人员、村官,村官比较好考,但是收入很低,一般一个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并大多远离中心城镇,工作还不轻松;少部分需要自身家庭社会关系到大企业单位搞政工或销售工作。思想认识方面和现实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很多现实现象反衬出自己思想认识的所谓正确。

(2)组织(学校)层面

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伴随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许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兴专业可谓异军突起,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则受就业不畅、办学规模效应欠佳等因素影响,被看成弱势专业,甚至被看成可有可无专业,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招生规模不大,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一些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本来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悠久的办学历史,但是也把开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看作负担或累赘,认为给该专业上几十门课,会耽误大量的时间,拖老师科研工作的后腿,在研究生生源不错的情况下,往往停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

专业办学优势缺失。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其学科地位、学科价值、学科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学科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许多场合和重要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地位尚未形成足够优势。二是开办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包括院系在内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特色不突出。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的在“变”与“不变”之间徘徊;有的定位“厚基础、宽口径”,则显得相当笼统;有的专业培养方案主要是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导致在具体的课程体系上杂乱,无专业特色,趋同化现象严重,造成学生的失谐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封闭落后,途径单一。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培养模式上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为主,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灌输,教育口径狭窄,而缺少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训练,就业方向局限大,就业竞争力不强。四是人才培养的师资参差不齐。有的院校师资匮乏,但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应急式地招聘了一些师资,这些师资能力水平差异大,新进师资的成长本身有一个过程;而有的办学实力相对雄厚的高校,以科研成果为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导致高水平师资难以进入本科生课堂。

(3)学生(客体)层面

对专业主观认同度低或很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与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教育教学的内容缺少认同感,对专业发展前景信心不足。而大多数高校都允许学生多次转专业,并降低了转专业的条件限制,如四川农业大学教务部门规定,所有必修课成绩合格的在校本科生在一二年级末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因此,转专业人数众多,学习组织或平台缺乏稳定性,学习团队缺失。在多个开办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教师交流过程中,都反映该专业在学校中是转专业学生最多的,一般达招生人数的40—60%,如果学校没有一些限制条件,这个比例会更高。

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解困

1.社会层面:营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氛围

教育既反映社会,又服务社会,还受制于整个社会环境。教育不可能处于真空环境,任何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组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和培育人才。

首先要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思想政治工作本质是塑造和影响人的灵魂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教育体系中具有普遍性,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具有高举旗帜保证方向的特殊性。这一工作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感染力,也受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其次,要克服人才培养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社会功利、学校功利和学生功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危害甚大。社会不能过于强调GDP的增长,忽视了人们精神追求的一面;大学不能过于强调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忽视了大学超越性的一面;学生读书求学不能停留于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个条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职位,忽视了完善人生、升华人性的一面。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既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意识形态特性,也要突出其历史文化传承作用。

2.组织(学校)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条件

(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包括人才理念、教育理念以及创新理念等方面的转变。一是要打破学历人才观,树立“人人能成才”、“人人是人才”的新人才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不拘一格成材。二是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强化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三是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内涵式发展。观念决定目标定位,决定培养模式、途径和方式的选择,最终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四川农业大学罗承德教授在2016年学校说课比赛中意味深长地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什么是好的课堂呢?是教师不停地讲、不停地灌,学生不停地记,不停地背,还应是传授有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衷心希望教师们不要当教书匠而是教育家。

(2)人才培养定位上注重突出特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必然具有盲目性。有学者指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定位,需要坚持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并行,坚持以职业岗位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以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总之,人才培养定位上必须结合社会需求实际,突出地区特色、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理性批判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能在诸多单位中从事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1]

猜你喜欢

困境人才培养高校
跟踪导练(一)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