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人人成功

2016-12-08郑雯雯�オ�

山东青年 2016年9期
关键词:应试教育社会价值人才培养

郑雯雯�オ�

摘要: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干十年就会成为专家,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其教育标准化的特点非常突出,很多时候,在很大程度上抹灭了人类本应具有的灵性和创造力,成为一个个听话的机器和流水线上的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应试教育弊端的不断显露,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相对而言,素质教育更注重对人性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更符合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卢梭在《爱弥儿》中曾经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1]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人才培养;社会价值

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现状

1977年以来,随着高考的恢复,由于长期以来为我们所推崇的应试教育倾向越来越严重,问题不断显现和突出,应试教育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质疑,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应试教育主要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和社会发展。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把“成绩搞上去”当做唯一要求,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素质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诚然,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两种教育模式并没有本质的冲突,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现状,则是两者并行,两条腿走路,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为社会培养人才。比如,相对于题海战术,课外实践就显得更为人性化且更具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但如果只有实践而不学理论,知识的输入对于学生而言也只是生活经验,不具系统性,不能更好地纳入理论的范畴。但是,就目前而言,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固有的优势,但究其根本,在现实教育中,其本身的局限性也客观存在。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差别明显,导致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十分突出,如东西部教育发展明显不同,城乡教育发展差异显著。我国法律规定,每个公民都享有被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教育资源不能在全国各地相对平均的分布,其素质教育在相对贫困和落后的地区较难推行和实施,类似山东、河南这样的高考大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更多学生只能信奉“唯有考试才能得天下”的片面观点和认识,在长期的教育成长中,应试教育如影随行。在北京、上海这样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教育水平相对发达的地区,课外活动和实践课程会渗入学生的日常,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参与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与高校的对接过程中,社会实践和兴趣特长也会纳入最终的考核当中,素质教育也因此逐渐凸显。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在我国的教育现状中,师资水平差距显著,分配不一,教师的行为举止,自身素质不仅会对学生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阻碍或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因此,近年来,国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不断地加强和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进而在无形中对学生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产生良好影响。魏巍在《我的老师》中曾经叙述了这样的影响,说学生对老师的崇敬“甚至连她的握笔的姿势也急于模仿”。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示范性的作用,教育方法是否得当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和健康的成长,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作为教师,一定要身先士卒,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竞争变得尤为重要,“百年大业,教育为本”,想要培养出更多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优秀人才,教育的复杂性不言而喻。然而,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在推行教育改革的道路上,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找出最适合当下教育现状的方法和策略,更好地为教育发展增添一笔有用之功。

二、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重审

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自从提出以来,讨论就从未停止过。那么,在笔者看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到底该何去何从?人作为一种有思想的动物,对于任何政策的出台和建议的提出,都有一个从适应到接受的过程。但无论是应试教育的呆板还是素质教育的灵活,它们都只是教学考察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3]。例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课前预习”这一教学方法而言,这一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在应试地完成教育目标的同时,也完成了实践的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不仅在我国实行多年,在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国家也都在实行这种教育模式,应试教育虽有一定的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高压”的状态下也确实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必然有其价值所在,河北的“衡水中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军事化的管理,对学生的要求极度严苛甚至残酷,但每年清华北大等名校录取比例也不免让人为之赞叹。由此看来,应试教育虽有其不科学之处,但它却是最实惠,最公平的。由于每个人的出身层次和家庭背景不同,在教育现状中会出现很多教育不公的现象。然而,在以考试为主导的高考制度、中考制度中,应试教育不免成为人才选拔中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方式,为那些真正有实力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契机,从而更好地为国家提供优质人才资源。

对应试教育而言,历来批评声从未间断,但一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成本较低,教育经费投资少,能兼顾到绝大部分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全部公民接受教育,为其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发展水平不同,民族分布较为复杂,应试教育固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障大部分地区的学生接受公平教育。但是关于素质教育的推行,虽然无法全面实现,但在少部分发达地区或是条件允许的地方,则能够有力地实施。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经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4]相对传统“选拔性”和“淘汰性”的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更倾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培养。它更注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求在社会素质方面,力求每个学生都达到标准,成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的社会公民。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它们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和不同,其具体实施更应是二者兼顾。素质教育的提出也是为了弥补应试教育的缺陷和不足,教育事业想要完善地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取两者之精华,“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三、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学校与老师的价值再反思

我们每个人在出生之后都是作为一个自然人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但在之后的每一天,每一秒中,我们又必须生活在这个是是非非,流金满目的社会里,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即是使人从自然的人变成社会的人。在这种转变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是完成它的重要渠道。

教育乃立国之本,人才是强国之根。一个自然人来到这个社会上,其思想和素质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周围环境、朋友、老师、家人的影响。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推崇,它更具人性化,全面性,从根本上着力于人才培养和素质提高,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创造力、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教师作为连接学校和学生的桥梁,两者只有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应,更好地为培养人才而服务。

亚尔贝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5]最好的教育是引导,每个教师都需要明白,无论是处于哪个时期或者发展阶段的学生,他们都有自己独立人格的存在,给他们更多的包容、理解、关怀,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教师要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成为学生最好的向导。然而,在当下的教育现状中,很少教育工作者能从战略高度和顶层设计的层面上对一个人进行系统性的培养和拔高,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需求,作为一直处于发展的动态体,对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不断地进行阶段性地调整,以迅速适应这个高速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需求。

学校教育作为我们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过渡的必经之路,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通过与不同人的交流、接触和交往来不断地丰富自己和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发展。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人努力,更是一种集体努力,由于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学校教育应该是多样化、多元性的,教育是每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在每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用单纯的功利主义态度进行培养和教育,更多的是,我们需要用开放的态度,恰当的方式给予给个学生应有的关爱和尊重。多一份关爱,多一些包容,多一丝理解,多一种尊重,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具有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学会感恩,学会分享,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有温度有情怀的独立个体。

四、未来人才培养的设想

从教育目的来看,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因此,无论是学音乐还是学设计,修螺丝钉还是做螺丝帽,任何一个工作做到极致,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人类的智慧和潜能是无穷的,人才培养的关键首先在于发现,其次要用恰当与合适的方式进行培养。

美国总统亚当斯曾经说过:“任何社会最终都将由精英统治”。不管是精英还是普通人,最终还是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随着素质教育的慢慢推进,我们需要开始逐渐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意识,不再唯“高分论”,要让学生成为在性格上真正健全的人。

教育是全面和复杂的,人才培养仅仅靠老师和学校教育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充分接触自己熟悉或陌生的领域,学习不同的知识,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任何一个学科到最后都是哲学的分枝,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触类旁通的,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期之工。这样,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之后,再进行全面性的辅导,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社会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乐趣,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常常会忽视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则是我国当下及未来所推崇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成长背景,他们都是一个活脱脱的生命体。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深入实际,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和成长状态,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给予最适合的指导,以创新能动为表现,帮助他们做好最恰当的选择,促成他们在学业上的成功和人格上的进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人为本,以充实为美。

[参考文献]

[1]耿华娟.《爱弥儿》视野下的自由教育[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5年10期

[2]林三睦.现代“授之以渔”的理性分析与实践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

[3]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J].教育. 2009(04)

[4]王金国.呼唤新世纪教育学——兼评睢文龙等主编的《教育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3)

[5]徐淑红.让哲学触动学生的心灵[J].政治课教学2003年07期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猜你喜欢

应试教育社会价值人才培养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