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美散白蚁与其他五种散白蚁兵蚁形态特征的比较

2016-12-08叶芸杜丹尼徐雪杨晓军王琴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上颚量度白蚁

叶芸++杜丹尼++徐雪++杨晓军++王琴++王振华++黄求应

摘要:本研究利用兵蚁的形态特征量度比较了北美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pes)与常见黑胸散白蚁(R. chinensis)、黄胸散白蚁(R. flaviceps)、栖北散白蚁(R. speratus)、圆唇散白蚁(R. labralis)、尖唇散白蚁(R. aculabialis)的整体观、头部侧面观、头部正面观和上颚4个外部形态。结果表明,兵蚁头部、上颚、前胸背板的颜色及形状、触角节数、腹部颜色等体部特征都十分相似。将6种散白蚁兵蚁的全虫体长、头长至颚基、头长连上颚、头宽、前胸背板长、前胸背板宽、后足胫节长的量度进行比较,仅在全虫体长这一项量度上存在差异,其余部位的量度之间存在相互重叠的现象。由此表明北美散白蚁从兵蚁的形态特征与量度上很难与常见5种散白蚁进行准确区分,需通过兵蚁和有翅成虫的形态特征共同进行鉴定或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鉴定。

关键词:北美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pes);兵蚁;形态特征

中图分类号:Q969.29;S41-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8-4699-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8.018

白蚁是最古老的社会性昆虫,其危害却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曾被国际昆虫生理生态研究中心(ICTPE)列为世界性五大害虫之一[1]。全世界已知白蚁共281属2 600多种,隶属于7科14亚科。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属,已定名111种[2]。散白蚁属白蚁广泛分布于温带及亚热带地区,为土木两栖性白蚁。随着木材的大量进口和木质包装的重复使用,在口岸截获白蚁的种类和频率仅次于鞘翅目昆虫[3],截至2014年底,全国各口岸已报道截获的白蚁近百种,多为乳白蚁和散白蚁,其中北美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pes)截获的最多。

本试验以北美散白蚁作为研究对象,与中国常见的5种散白蚁黑胸散白蚁(R. chinensis Snyder)、黄胸散白蚁(R. flaviceps Oshina)、栖北散白蚁(R. speratus Kolbe)、圆唇散白蚁(R. labralis Hsia et Fan)和尖唇散白蚁(R. aculabialis Tsai et Hwang)进行形态比较鉴定[4]。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6种散白蚁的采集时间与地点见表1。在采集样品时,若样品数量比较大,则直接将携带虫体的木块或者土块收集至样品储存袋或者塑料盒中进行保存。后期的人工饲养在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物检疫实验室完全黑暗的条件中完成。饲养条件:温度为25±1 ℃,湿度为70%±5%。若采集的样品数量较少,则直接将样品用100%的乙醇浸泡,并将其保存于-20 ℃冰箱中,每15~20 d更换乙醇。

1.2 方法

1.2.1 散白蚁兵蚁形态鉴定主要依据 本试验采集的散白蚁为工蚁与兵蚁两个品级。在散白蚁的传统形态鉴定中,由于工蚁存在强烈的趋同现象,无法通过工蚁的外部形态特征对散白蚁进行分类鉴定。因此,本试验通过对散白蚁兵蚁体部形态特征和量度对散白蚁的种类进行分类与鉴定。

1.2.2 散白蚁兵蚁分类鉴定特征 通过收集与整理《中国白蚁学概论》、《外来森林有害生物检疫》与相关文献资料中对散白蚁兵蚁体部形态特征与量度的相关信息,将其与采集到的样品进行核对,看数据之间是否相互匹配。

1.2.3 散白蚁兵蚁图像采集 利用蔡司高级体视显微镜(STERAD ZEISS Discovery V12)和奥林巴斯体视显微镜(SZX16)对采集到的散白蚁兵蚁样品进行解剖与拍照,记录相关的测量数据,并对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中的图像和数据进行对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散白蚁兵蚁形态特征

2.1.1 黑胸散白蚁 黑胸散白蚁兵蚁形态特征如图1所示。头部与触角的颜色均为暗黄色,被稀毛;上颚为棕褐色,形状为镰刀状;囟非常小,不十分明显,位于头部前端位置;头部正面长而扁,形状近似长方形,两侧边缘相互近似平行;腹部为黄色且有密毛;触角节数为15~17节;前胸背板上宽下窄,从上看似倒梯形。

2.1.2 黄胸散白蚁 黄胸散白蚁兵蚁形态特征如图2所示。头部为淡黄色;触角颜色比头部颜色略深一点,呈黄色;上颚为深褐色,形状为镰刀状,端部尖且细;触角为15节;头部的形状近似长方形,且两侧的边缘相互近似平行;前胸背板前缘比后缘宽;腹部毛浓密,呈淡黄色。

2.1.3 栖北散白蚁 栖北散白蚁兵蚁形态特征如图3所示。头部为深黄色,前端的颜色较深,偏淡褐色;触角与头部颜色相近,为深黄色;上颚为黑色,形状为镰刀状;触角为14节;头部为长卵形,两侧边缘不平行且在末端处向内弯曲;前胸背板前缘的宽度约为长度的2倍,从上看似元宝状;腹部呈黄色,毛浓密,形状近似长椭圆形。

2.1.4 尖唇散白蚁 尖唇散白蚁兵蚁形态特征如图4所示。头部与触角均为赤黄色;上颚为深褐色偏黑,颚基部为浅褐色,形状为镰刀状;头部近似长方形,两侧边缘相互平行;前胸背板近似半圆形,前缘宽于后缘,且在前缘上有一处凹陷;腹部较短,呈淡黄色,毛较密。

2.1.5 圆唇散白蚁 圆唇散白蚁兵蚁形态特征如图5所示。体形较小,头部与触角均为深黄色。上颚较短,端部较尖,呈深褐色,形状为镰刀状;触角有16节;头部形状近似长方形,两侧边缘相互平行;囟比较明显,位于头部中央位置,略凹陷;前胸背板近似心型,前缘中央有明显的凹陷,后缘为弧形;腹部为淡黄色。

2.1.6 北美散白蚁 北美散白蚁兵蚁形态特征如图6所示。头部与触角颜色略淡,呈淡黄色;上颚较细长,端部尖而细,呈深褐色,约与头宽等长;头部近似长方形,两侧边缘不平行,头长约2倍于头宽;触角有16节;腹部具有较多的毛。

2.2 散白蚁兵蚁形态特征与量度比较

对图1至图6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与《中国白蚁学概论》、《外来森林有害生物检疫》中6种散白蚁兵蚁的形态特征描述基本相符,只有少部分的描述有差别。其中,在上颚方面,6种散白蚁兵蚁上颚的颜色均为深褐色且形状均为镰刀状;北美散白蚁兵蚁与其他5种散白蚁兵蚁相比其上颚较为细长,而圆唇散白蚁兵蚁的上颚较短;黄胸散白蚁和北美散白蚁上颚端部比较尖且细。在头部的形状方面,除了栖北散白蚁之外大多为近似长方形;头部的颜色大多为黄色,只在深浅程度上有差别。前胸背板在形状上很相似,前缘均宽于后缘。触角的形状几乎一样,只在节数上有差别。由此可见,6种散白蚁兵蚁中的各个部位形态特征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很难通过兵蚁形态特征进行区分。

6种散白蚁兵蚁的量度见表2。由表2可知,与《中国白蚁学概论》、《外来森林有害生物检疫》中全虫体长、头长至颚基、头长至颚端、头宽、前胸背板长、前胸背板宽、后足胫节长的量度进行对比后发现,实际测量的数据与资料中的量度是相吻合的。除了全虫体长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之外,其余部位的量度之间存在相互重叠的现象。很难从量度上对6种散白蚁进行区分。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散白蚁兵蚁头部形状和颜色、上颚形状、前胸背板形状等体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种散白蚁兵蚁形态特征确实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还不足以将6种散白蚁准确、快速的鉴别出来,只能对个别种进行区分[5]。蔡邦华等[6]指出不同种之间的差别都是相对而言的,很难通过体部上的差异进行精准的鉴别,并且大部分体部的量度之间存在相互重叠的现象。因此,说明通过兵蚁的形态特征与量度上很难对6种散白蚁进行准确的区分[7]。

通过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对本试验的6种散白蚁进行鉴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采集的样品中兵蚁数量较少的情况下,虽然能够获得相应的量度,但无法排除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8]。第二,观察与测量所使用的仪器不同,通过人为对兵蚁测量部位的判定,可能会导致测量的结果出现偏差[9]。第三,散白蚁形态特征会随生存的地理环境和取食习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同一种散白蚁的兵蚁在不同地区出现体色、大小不一致的现象[10]。

依据6种散白蚁兵蚁的传统形态学特征与量度鉴定到种比较困难,需要借助有翅成虫的形态特征与量度之外的数据才能够更好地对散白蚁进行分类与鉴定[11]。因此,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传统形态学相结合对散白蚁进行种类鉴定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蔡邦华,陈宁生.中国经济昆虫志[M].第8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2] 邓 锋,刘延胜,庞正平,等.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分子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J].四川动物,2014,33(4):627-633.

[3] 庄永林,杜国兴,周明华.我国进境木材中白蚁检疫的回顾与展望[J].植物检疫,2004,18(5):296-299.

[4] 杜心懿,杨明昆.散白蚁为害特点、分群规律及其防治[J].白蚁科技,2000,17(4):25-27.

[5] 喻 敏.中国土白蚁属常见种的形态和分子鉴定[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6] 蔡邦华,陈宁生.中国南部的白蚁新种[J].昆虫学报,1963,12(2):167-198.

[7] 王新国,王定国,梁 帆,等.八种乳白蚁兵蚁的形态学研究[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28(1):1-7.

[8] 权永兵,廖 力,张卫东,等.乳白蚁属Coptotermes(Isoptera: Rhinotermitidae)检疫分子鉴定研究进展[J].环境昆虫学报,2012,34(3):354-362.

[9] 卓 奕.湖南五种白蚁形态学特征及黄翅大白蚁生物学特性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4.

[10] 张红兵,李小鹰,戴华国,等.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组分鉴定及分类学意义[J].昆虫学报,2005,48(4):582-587.

[11] 王建国.分子系统学方法在白蚁分类中的应用[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4.

猜你喜欢

上颚量度白蚁
青贮玉米切叶蚁上颚仿生粉碎刀片设计与试验
吃冷饮当心“冰激凌头痛”
白蚁监控技术(IPM)在水库大坝白蚁防治中的应用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论中医阴阳虚实的含义及其量度
情态词①“可以”的主观量度考察